炼金术师的读后感7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本的总结,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审视,每次认真写读后感,都是与书籍进行心灵对话的珍贵时光,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炼金术师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7篇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篇1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该小说的创作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结晶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立起了一座丰碑。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和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浮士德》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它艺术地表达出来的新世界观、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给人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一)苦难

人活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数不尽的苦难。刀刀说:“在某一天快乐,在某一天忧伤。”张爱玲说:“人生那么短,苦难那么长。”可见,世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苦难困难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难题。读了《浮士德》,深感一部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之处。

该作品不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于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启示,是跨时空的人类财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魔鬼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上帝则认为人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作为“恶”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中我们谁也不愿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世上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又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靡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而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我们生活中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苦难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人生而为人,都渴望自己愿望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平安快乐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够的,要付诸行动,而在这条路上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唐三藏想取得真经,就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运动员想取得佳绩,就要经历自己的不断锻炼与拼搏。要想上个理想的大学,也得要经历一番寒窗之苦。总之,我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碍。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

(二)磨难

苦难无人不依,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它,解决它呢?托尔斯泰说:“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个一飞冲天,寻求真理的勇敢者,还是愿成个在困难前畏畏缩缩,自甘堕落的人呢?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浮士德精神也启示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不抛弃不放弃自己的信念,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争取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到雨后绚烂的彩虹,遇到苦难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它,勇敢地接受苦难的磨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伟业,就算不成功,那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你会问心无愧地说,这一遭,没有白来过,我曾真正地活过,奋斗过。《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说:要有苦难然后才有幸运,愚人们却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们得到,石到手时也会把智者丢掉。这句也真正体现了,苦难对于一个人成功成长的特殊意义。

歌德说过:“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我国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无数的先贤都告诫我们苦难于我们人生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梦想给我们的磨难。磨难之后,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而浮士德的悲剧性,则说明了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现实的实践意义,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体现着斗争的智慧。我们试想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那么他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但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天堂之路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己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择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过你过于浪漫。要先学会还原与分类……是呀,有时候我就有类似的困惑,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知道,做一个饱学诗书,无所不知的人。结果忙忙碌碌,最后啥都做不好。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美好与浪漫,应该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闲时读《报任安书》、《爱玲私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学司马迁、张爱玲、海伦.凯勒、史铁生、安意如等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天堂之门也许不存在,但成功幸福之门会向你敞开!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篇2

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20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剧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己“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篇3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篇4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书是我的最爱,我喜欢看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著,从中汲取无穷力量。朋友介绍我读《浮士德》,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读歌德的这本经典名著,当我读完《浮士德》,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要不断奋进,促使我不要停歇追求的脚步。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河的对岸风景无限好。”也就是说,自己所向往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然而,正是这种美丽的向往才促进你不断上进。

几个世纪过去了,浮士德这个人物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但他一直活在我心里,在我疲惫的时候,仿佛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脚步!”

年轻的浮士德有诗人气质,年轻的浮士德热爱美热爱女人,年轻的浮士德骄傲而且精力旺盛,年轻的浮士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无论在诗剧内还是在诗剧外,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篇5

十一月,这个初冬时节,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新华书店一如既往地来到我们学校买书。

不知道为什么,我居然不想买书了,实在是太奇怪了。也许是为了证明我依然爱书,当我在书摊前徘徊了许久之后,凭着一时兴起,买了一本书,《炼金术士》。当我把书抱回家之后,还心想:钟老师让我们看名著,这本书应该算是名著吧!

刚翻开书,并不觉得好看,甚至有些后悔我一时冲动买了这本无聊的书。然而,看到撒冷王出现之后,我开始“书不离身”了。

?炼金术士》是一部小说,我却觉得它可以算是一本哲学书。

本书讲了:牧羊男孩圣地亚哥作了两个相同的梦,梦见许多宝藏,他受撒冷王的指点去找宝藏的路上所发生的事情。

其中撒冷王对牧羊男孩圣地亚哥所说的话是经典中的经典。“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力使你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你把还没有到手的东西许诺出去,你就会失去为得到它而努力的愿望。”“如果你是第一次玩牌,几乎百分之百会赢,这是新手的运气,就是有助原则。为什么呢?因为生活希望你去完成自己的天命。”

这位牧羊男孩时时刻刻记着这些警句,并用它们来激励他人。例如水晶商店的店主,那个受益匪浅的人,他听了男孩转诉的撒冷王所说的话,并照着做,他真的成功了。男孩在与店主的交往中也懂得了:有时候愿望只是一个活下去的动力。

店主的愿望是:积攒足够的钱去圣城麦加朝拜。可他已经存够了钱,但他不会再去朝拜了,因为他有了新的愿望:赚更多的钱。他又要为这个新愿望去生活了。

最终,男孩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宝藏,但我想他已经找到了比珠宝更宝贵的宝藏,我也从《炼金术士》中找到了我的宝藏。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篇6

“当你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协力使你实现自己的愿望。”

看了一些书评和笔记,很多读者把牧羊男孩圣地亚哥的天命解释成梦想,这么说我倒认为不甚准确。男孩达成天命的过程追随的是造物者的万物语言和各色神明的指引启发,在我看来这是个和自己内心斗争的过程,男孩想要的一直是舒适的工作,安逸的生活。好好放羊,他都已经有了这么丰富的经验,熟知羊群的习性和所有可能的危险;留在水晶店,他帮店老板红火了生意,经营起来得心应手,长此生活必定无忧;和法蒂玛生活在一起,凭预言能力留在绿洲被人景仰......这些都是他梦想的生活,无视天命的暗示,照样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汲取简单的快乐。

只是他并没有安分的天命。留在家乡安分牧羊,会被长久以来相同的梦折磨得辗转难眠;目睹水晶店老板的畏缩,殊不知多年后自己也会因为年少时的不作为而活在后悔自责里眼见信仰消沉;而留在绿洲,像炼金术士说的,习惯了沙漠便再也难以感知沙漠的语言,到那时声望也就不存在了。

每做一个决定,都会带你到做决定时从未想过的地方去。天命更像是达成人之为人的“马克图布”(命中注定),是个可以抛弃一切身外物换来的顿悟,心里有强大的愿望想要接近这个目标,即使毫不知情预兆背后隐藏的是危险或者失去已经得到的东西,却能勇敢相信。有所收获就是天命的预兆,应该变成坚持的动力,不是满足的理由。和心理学的“不作为”道理相似,即使已经发现事情苗头不对,在后果出现之前,永远是不作为更令人舒适。乌凌和图明潜藏在自己心里,感知征兆,只需要确定每个决定都遂心并且行动,全世界都会站出来帮忙达成那个更好的结果。

男孩想要变成风,于是能和上帝对话。

“炼金术就是为此诞生的。”男孩说,“其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寻觅并找到他的财宝,而后力求变得更好,超越以往的自己。铅将履行自己的角色,直到世界不再需要它为止,那时他经不得不变成金子......”

世上这么多人都像书里的英国人一样想要练成点金术想要获得长生不老,他们研习名家著作,学习实验技巧,偏偏最好的经常最简单,一块石碑能写完的内容硬被解释出各种花样,总听别人的指挥往往丢了自己,写出炼金著作的人自己不一定成功,自己体会感知研究了也会不屑于书上的唠叨啰嗦。研究名人著作看起来刻苦寻得捷径,实则培养出更多“成功学大师”,无奈落得兜售鸡汤也只为养家糊口。难在感知和行动,出版的都是二手的,体验的才是真实的。

真理就是有这样繁琐冗长的伪装。辩解的理由是若人人都能识得看破,金子一样的真理也就不值一提。越是想得到越容易害怕接近,然而就算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摆在面前,也未必人人爱试。近乡情更怯,那也得回家!不然呢?

每个人都在探索自己的炼金术, 为了得到这块点金石,有人开了实验室,有人当了销售员,有人做了成功学大师......没什么好不好,虽然生活不差,左不过得到的不是当初心心念念的金子罢了。得到了就想放弃,放弃了也会在后来得到,狗熊掰棒子和质量守恒,道理都懂,你说差别在哪。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篇7

看保罗·戈埃罗的书时,总觉得像是在时空中徘徊。

他很疯狂,拥有着怪癖的性格和超现实的想法。然而他的文字中却透露出了原始,古朴的气息。分明是一个巴西人,作品中却刻画了西班牙,非洲,沙漠,金字塔这些不属于他的故乡的地理名词。他曾经研究炼金术十一年,如此古老的专业,使他的作品附着着神秘的面纱。在《炼金术士》中,保罗·戈埃罗好似一位巫师,魔幻地重演了一个古老的寓言。

那个名叫圣地亚哥的男孩从西班牙出发了。他要去金字塔,寻找曾在梦中二度出现的宝藏。我之所以说保罗·戈埃罗像个巫师,是他从故事一开始便让男孩跟着所谓“预兆”走,作者多年对这类玄学的研究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书中多次提到“世界灵魂”这一说法,男孩曾经遇到一位老圣王,他提及了预兆,并告诉男孩“万物为一”。 在旅程中,男孩逐渐能从鹰的搏斗中体会出战争的到来,能跟着马找到生命的痕迹。男孩学会了一种“沟通”,一种与世界的沟通,不需要言语,而是用心。在沙漠中男孩不可思议的将自己“变成了风”,他与沙漠对话,与风对话,与太阳对话,用他的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呼吸,使自己与自然万物在一霎那画上了等号。这正是所谓“万物为一”,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看法。作者眼中,世界来自一只创造一切的手,而万物各执其位,互相注视,互相关爱,互相赋予生存的理由。这令人想到了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天空下雨是因为要让植物生长,而植物生长是为了人们食用。世间一切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而维护世界一切正常进行的动力,便是“爱”。作者原文中写道:“是爱使猎物转化成猎鹰,猎鹰转化成人,人又重新转化为沙漠。是爱使铅变成了金子,而金子又重新藏身于地下。”是爱使万物相同,爱使万物轮回与自然法则之中。这也就是“人变成了风”了。而了解这种“爱”,仍需要“心”,用心体会,信任心灵。中文的繁体字“愛”中也有一颗心,或许当时人也想表达类似之意。只可惜汉字越是简化,越是没有智慧了。

我们顺着作者的主题思路继续旅行。既然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目的,那么我们都应该努力达到这个目的。书中称这个目的为“天命”,而总有些人要迫不及待地要履行自己的天命。正如男孩想要寻找财宝,世上的每一个人同样都有一份“财宝”在等待他。作者说,这通向财宝的路,是“通向天命的路,通向幸福的路”,引得真正有冒险精神的人不断追求。放得更实在一些,所谓“天命”,就是——人的梦想。

这是一个从古至今被谈论了无数遍却从来不会使人感到厌倦的话题,而《炼金术士》中男孩的旅行也一直被读者奉为“寻求梦想的旅行”。这梦想不是随口提及的大话,也不是兴起的一时之念,而是通过心,是人心的选择。这里我们又要提及心,仿佛它是整本书的灵魂一般。实现梦想的旅程总是显得坎坷,布满荆棘,而每一道关卡都像是对旅人的试炼与考验。书中的男孩领悟到,“只有少数人沿着为他们规定的道路前行,而这乃是通向天命之路。人们把世界视为一种具有威胁之物,正因为如此,世界就变成了一种具有威胁之物。”而放弃梦想,乃是“不使心灵忍受痛苦”的表现。有时候人们追随理想,却会丢失很多已经拥有的东西。因此实现梦想之人,必定有一颗坚忍的心。老圣王在辞别男孩之前,曾赠与他两块宝石,用于在关键时刻帮助男孩做出决定。然而男孩在整个旅程之中只用过一次。男孩迷惘时,曾问宝石,“我能找到宝藏吗?”宝石给予了他肯定。当男孩想再次占卜,而宝石却漏过破损的口袋滑落到地上。这是一个预兆,男孩相信预兆。不管是宝石,占星术还是塔罗牌都没有资格给人的梦想做出决定,而心才是名副其实的审判者。当男孩与自己的心对话时,他能发现自己应该走的路,并且永远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因为他倾听自己的内心,心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

当男孩热恋上一位沙漠姑娘时,他面临了对于他梦想的最大危机。爱情的力量总是让人忘却一切,男孩自以为找到了最大的宝藏,他甘愿留在姑娘所在的绿洲而放弃寻找金字塔和财宝的梦想。然而他忘记了解读自己的心灵。他仍具有对梦想的渴望。他若放弃了梦想,便将在椰枣树和沙漠间度过悔恨的一生。正如炼金术士所说:“你永远不会明白,爱情从不阻止一个人去追随他的天命。万一发生了这种情况,那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世界语言所讲的那种爱情。”假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那么这种爱情便像是沙漠般的辽阔,正所谓“没有占有欲的爱情”,达到高境界了。对于真诚探索梦想的心这是艰难的一步,却是必须做出的抉择。

我一直都很钦佩能够自如地运用伏笔的作家。在书中保罗·戈埃罗时常借助炼金术士之口对读者阐释这样一句话:“心灵所在之处,正是财宝所在之地。”在人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这句话时,男孩到达了金字塔。他掘地三尺,却不见任何宝藏。然而一个不相信梦想的强盗说,他也曾二度梦见在男孩的家乡有一份财宝,“我并不愚蠢,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做过两次的梦而穿越一座沙漠”,强盗讥笑男孩。这时男孩突然欣慰地笑了,我们也就在这里明白了炼金术士话语的用意。我说《炼金术士》重新演绎了一个古老的寓言,它的确就是博尔赫斯《双梦记》的扩充版,而博尔赫斯的小说又是取材于《天方夜谭》。这个宝藏是一种回归,回到了起点。正如作者在开篇便讲述的王尔德的那个美丽的童话,湖说:“我从水仙少年的眼睛深处看到映出来的我自己的美丽。”这美丽的本原是自身,一切都回归到了自己内心。

然而与《双》和《天》不同的是,《炼金术士》却又着重突出了一个过程,寻求梦想的过程。虽然男孩最后在自己的故乡找到了财宝,但宝藏或许也藏在这段旅程中用心体会到的点点滴滴。作者保罗·戈埃罗也是一个用自身经验写作的作家。他曾经沿着崎岖的山路到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朝圣,也就是这次的朝圣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他的成名作《朝圣》依此出版,而他也将《炼金术士》中男孩的名字命名为“圣地亚哥”。一趟旅行可以使人领悟坐在家中或是教室里不能领悟到的东西。金字塔永远不等同于后院的乱石堆,因此男孩最后发出感叹,聪明的人因该到处旅行。

再于是作者便有了《炼金术士》这一书。读完之后再彻头彻尾整理一遍,突然觉得故事的内容居然是如此的简单。只是一个散发着作者世界观的讲述少年寻求梦想的故事,只是梦想。然而一个如此普通的话题,一个小小的寓言,为何会激起人们心中如此庞大的波澜?(我也曾经十分惊讶地认为像《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类无趣的小故事怎么会登上畅销书的榜首)寓言的兴起,却是深刻反映出了人心的脆弱和空虚。正如方才所说的,人之所以不去追寻天命,是因为将世界看作威胁之物。《炼金术士》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现实往往与梦想冲突。保罗·戈埃罗从小便是在别人眼中那种“不正常”的小孩。他曾经立志并努力要做艺术家,而当时的巴西人却广泛认为“艺术家”乃是嬉皮士,无业游民或是共产主义者的代名词。就是这样一个一直追寻梦想的人,曾经三次被送进精神病医院,被人们唾骂成疯子。戈埃罗在他的著作《韦罗妮卡决定去死》中描写了一个“认为生活毫无变化”,“看到世界上荒谬的一切,自己却无法改变”而决定自杀的女人,而他自己也承认,“韦罗妮卡”就是他在疯人院生活所感的写照。戈埃罗迷惘的生活一直要到他的朝圣才彻底改变。

幸而戈埃罗没有放弃梦想,他一直用“心”写作,在《炼金术士》中我们也看到了我们想要看到的美丽。在书中有一处,炼金术士向两个沙漠士兵展示了炼金术的精华:哲人石和长命液,然而士兵们却一笑了之。炼金术士对男孩说:“当我们眼前拥有巨大的财宝时,我们却永远不会察觉。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们不肯相信这些财宝的存在。”命运不会垂青于没有梦想的人。与此不同的是,孩童们却往往对未来无比憧憬。当男孩感谢炼金术士教会他对世界和心灵的感悟时,炼金术士却说:“我只是让你回忆起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已。”这如同最后的宝藏一般,又是一种回归,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戈埃罗用他那原始的文风,发掘着一个原始的心。这是一种童心,最最单纯而执著的对于梦想的呼唤。据说关于炼金术的全部知识在创世之初都只写在一块小小的绿宝石书板上,而这些简单而古朴的语言却可直接通往世界灵魂之路。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服装师的工作总结范文优秀6篇

培训师的工作计划优质5篇

酒店培训师的培训心得通用8篇

培训师的工作计划参考8篇

教教师的初心演讲稿6篇

教教师的初心演讲稿8篇

评试验检测师的工作总结5篇

神秘7读后感精选7篇

神秘7读后感优质7篇

7.1读后感通用7篇

炼金术师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