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提升心得体会的质量,反复推敲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心得体会是源于具体经历,又超越了事件本身的表层现象,,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自由心得体会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自由心得体会篇1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无痕,有效的是把目的隐藏起来的,是不动声色的。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都将是徒劳的。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论自由心得体会篇2
偶然在手机晚报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这事给我留下来的基本上全是耻辱”,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是什么人,但无论如何走出校门的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学习生活,确实令老师尴尬。什么是?的本质是什么?应该给受者留下什么?学校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基?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 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们(所有相关人士)都思考了几十年,但我们真的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不均衡愈演愈烈、老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钱学森之问使“人”无言以对……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一书,感觉很舒服。“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书作者李希贵先生现在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我就称他李校长。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回顾李校长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线,重点记述了李校长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介绍了做中学校长、县局长和地级市局长时的思考和实践。作为校长,在读这本书时,格外认真地“研读”了李校长在任高密四中校长时的经历。
选取这一段还有特别的考虑:这是李希贵初做校长的五年,而我本人到现在也刚刚做了四年多的校长;时代不同了,今天的我“研究”20xx年前的李希贵仍然充满深深地敬意,他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仍然鲜活。
1990年,高密四中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高考失利使“整个学校沉浸在压抑之中”,不满30岁的李希贵“受命于危难之中”,成为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xx年、从语文教师到教务主任直至教学副校长,李校长对这所学校可谓了如指掌,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上任之后的“头三脚”踢得很准: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五子登科”、统一干部思想的“三心换一心”、确实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制造一杆公平秤”、“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及“安全软着陆”的实施过程、符合学校的实际和所处环境的学校文化经营策略等举措都显示了李校长高超的管理艺术,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校长,经营好自己的班子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在我校中心组学习时我们曾研读过李校长为领导班子起草的《领导干部日日思》和《高密四中领导干部修养要则》,20xx年前的“小立法”,今天仍觉得受益匪浅。
通读《为了自由呼吸的》一书,自始至终有这样的感受,李希贵从做老师、校长到局长,很好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李校长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既简单有实在:“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最初的保障教师生存需求的“五子登科”做起,唤醒人们的爱校爱岗的工作热情;“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三朝元老”、“首席接待”和“功勋四中人”这些小故事读来很温馨,李校长“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从心灵和精神层面培养四中人的责任意识,激励不同岗位上的人为学校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管理中经销“希望”是李校长的过人之处。把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结缘,具体讲就是把学校的教学成绩和老师的专业化成长结缘,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一份个人学年发展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规划自身的成长,这在目前关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大环境下,已经属于常规工作了,可在20xx年前,这是需要智慧和胆量的举动。回忆一下那个时候校长主任们一味地都是用在带领、督促老师们提高中高考成绩,学校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评价奖励制度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校长、教师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苦不堪言,“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老师的命根子,是学校的荣誉,更是校长的政绩。李校长认为“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而那时我们总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家的远见得以完美展示,李校长领导的四中人“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在主动积极地塑造自我-师生共同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时教学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形成“高密四中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做高密四中的校长只是李希贵生涯的一小部分,也不是家的“精彩乐章”,但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论自由心得体会篇3
家李希贵提出“自由呼吸的”深深吸引着我,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什么是”“什么是素质”“什么是自由呼吸的”。就这样,我怀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完了这本著作。每读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如同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仿佛我在与大家促膝长谈一般,使我的理念不断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怀揣着梦想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虽然尚浅,但我却拥有着无限大的激情。学校领导信任我,任命我为四年级的班主任。但或许是我低估了四年级的教学难度,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机器,要面对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来的“纠纷”。面对41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我居然开始有些束手无策了。无奈之下,我学着“伪装”自己,戴上“严厉”的面具。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会立刻尽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动动铅笔,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我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方法有些顾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的他们,好动、好玩儿、都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一时期,我若硬是要求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自然无法达到我的要求,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也会使我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百害而无一利!
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有点落叶怕什么”却使我茅塞顿开。是呀,树叶,随风而落,会飘到屋顶、会飘去湖边、哪有捡完的道理!试想一下,一名年轻的教师怎么还能拿着老一套的理念来育人呢?太落后了!再试想一下,有点落叶怕什么,那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点不违纪的小动作又怕什么呢?
素质,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可开发可创造的地方。我们班的学生是多才多艺的,但我把优秀的标准单纯定为学习,导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画画、折纸。李希贵老师再次为我带来了一方清泉: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我们班有一名男孩,特别调皮,甚至有些多动,我疲于对他错误的纠正,对他特长的开发很疏忽,但有一点,这个孩子画画非常棒,在班里数一数二。现在想来,这名学生不正是未来的达芬奇吗,我评价学生的标尺太窄了,差点扼杀了他。
是一门艺术,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师,拥有书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要慢慢体会、琢磨,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努力使我的学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长,使我的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人。
论自由心得体会篇4
曾经有一个哲学家说过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天使的翅膀,那就是在他们身边呵护他们的爸爸妈妈.''我知道,这双翅膀回一直伴随我飞翔,我飞到哪,它就落在哪.可是我却很想拆下这双天时的翅膀,换上一双雄鹰的翅膀,在自由自在地飞,飞过蒙古草原,飞过珠穆粱马峰,飞过拉萨古城`````但是,这双翅膀紧紧地插在我身上,我无论做什么事,他都控制着我``````
吃饭的时候.''哎!把碗拿起来,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我只好顺着老妈的意思做.
做作业的时候,''哎,要挺直点儿,做作业小心.仔细.''''是''我又附和道.
周末刚刚放英语课回来的时候,伙伴来找我玩,我高声道;''妈,我去玩会儿.''妈妈说;''去哪啊?作业做完了没有,刚买的资料做了吗?''''没有''我遗憾的说,''那还不快点做.''妈妈厉声厉色的说.等我做好作业了,我知道妈妈绝对不肯给我出去.就对她说;''妈,我去图书馆看书.''''好,我给50块给你,多买些资料书来看.''妈妈说.''还买呀!上次的都还没做完呢`````''
每天早上,妈妈唤我醒.每天晚上,妈妈催我睡.我身边除了资料书还是资料书.
妈妈你能听见我的心声 吗?您把我关在屋里望着窗外想像这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还不如让我飞,让我看看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让我认识这个世界.
我不需要一千个愿望,我只要一个愿望,一个就好,妈妈,让我飞吧``````
我常常望这天上飞翔的小鸟,就想啊,如果我也是一只鸟,该多好``````
我向往自由 曾经有一个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有一双天使的翅膀,那就是在他们身边呵护他们的爸爸妈妈.''我知道,这双翅膀回一直伴随我飞翔,我飞到哪,它就落在哪.可是我...
小安子 谁不向往自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可是大人们能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从前,我本是一只无忧无虑、自由快活的小鸟.可是,在我即将面临上中...
我向往蓝天,向往它神秘的蓝,我想变成一朵白云,永远自由地游走于它的身边。 我向往大海,向往它神奇的蓝,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永远快乐地游于它的胸怀。
论自由心得体会篇5
读了当代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越来越清楚的是,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一、,从平等开始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公平、公正。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道歉,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活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的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裨益。
二、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和“无意的”结合起来。
书中讲到学习语文时“让学生当一当老师”,让学生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自留地,让学生参与语文教与学的全过程,从备课、讲课、疑难问题解答、命题考试、讲评,全有学生自己“演戏”。年底考试,语文成绩却非常好!在语文课上试验的“包产到户”,解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问题。由此看来,一切的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到底有多大作用?语文到底是怎么学会的?不正是因为没有了教师“口若悬河”的分析讲解,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吗?就像幼儿学走路,的确需要扶持,但决不能一味地扶持,孩子真正学会行走和奔跑,都是在大人松开扶持的双手以后。
论自由心得体会篇6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它告诉我们,即使宝贵的生命,还是美好的爱情,在自由面前都不值一提。更是有许多人,为了追求自由,抛弃了一切。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发现,自由的价值和生命的分量无关,即使是一只无名的小鸟……《一叶一菩提》讲述了我在阴天时发现了一只从外飞来的无名小鸟,便把它关进了笼子。几天后,我偶然发现了小鸟的古怪,升起了怜悯之心时,小鸟已在笼中安详地死去了……
古往今来,歌颂、关注自由的人不在少数,古有白居易“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元览“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今有斯米茨的“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费斯克的“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可见从古至今,自由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追求自由的动物有许多:狼,它没有老虎的尖牙,也没有狮子的利爪,更没有大象的强壮;但,它至少不会出现在马戏团里。
用翅膀迎风飞翔,这只小生命已经习惯天空,可鸟笼束缚了它的翅膀,它宁愿在笼中无言死去,也不愿在笼中忍受被禁锢的天空。那些没有死去的鸟,他们的对自由的向往会渐渐被时光磨平、磨光。但这些深沉的事例似乎离我们太远了,那我们看看,离我们近在咫尺的被禁锢的自由吧。那些成年人,他们会言不由衷,发表一些违心的意见。他们无意间禁锢了自己的心灵。再说说孩子们吧,对于我们来讲,童年的自由应该是在草地上打滚,在广场上放风筝。可,事实却是堆积如山的课外作业和多如繁星的补习班。有的,甚至一个大长假都没有放松的时间。文中的鸟儿被笼子禁锢的是躯体,可灵魂却已神游天外;反观孩子们他们的躯体是自由的,可灵魂却被禁锢于“笼”中。这样的孩子不正如小鸟,只能看着“笼”外可望而不可及的的自由……
自由它可以由别人或自己给予。为了得到赞赏而两面三刀;为了金钱功利而不顾劳累;想想,你是否被“笼”束缚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天性。记住,真正的自由不会因为身外之物而消逝……
论自由心得体会篇7
这个寒假不寻常,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这本书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著述的,李校长是我们山东人,他以教学线、线、管理线三条线为线索,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叙写展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阐明了自己的主张。虽然书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工作者对教学、对的深度思考。
“爱书的爷爷”不懂,却把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种在了李校长的心中;母亲的讲效率、父亲的沉稳淡泊在李校长的心中种下了幸福的种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上学时老师的信任,不经意间的赏识都让李校长感受到了尊重,自觉开启了心智,激发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李校长的成长经历正是“孟母三迁”故事的最好诠释,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为种子的成长提供最适时的养分。李校长是幸运的,在不是的氛围中他找到了自我、自我完善的动力。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李校长那般幸运,不幸运的成长氛围必定会让天真的孩子们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级的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大班时父母就离异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纪大了,闲赋在村里,爸爸腿有残疾,在一家工厂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觉得孩子很可怜,所以格外惯着他,明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老人“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这个没妈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于手机中,从不完成作业,也是班级里朋友最少,最不愿说话的那一个。虽然在学校里我采取了各种激励的措施,但明从不为所动;虽然我多次走进明的家,但爷爷奶奶的观点就是“我的孙子不用别人管,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于明而言,真的是苍白而无力的。
最终我不再执着于他的学业,而更多的去关注他的快乐。家访时,为老人带上一箱奶,为孩子带去一本书,问问家里有什么困难;在校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吃饭情况,鼓励与小伙伴之间的融洽交往……没有批评、没有说教,也没有期望。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不”反倒让爷爷奶奶着了急,“老师,孩子总玩手机怎么办?作业不完成怎么办?”我的“不”也让明有了改变,“老师,我能不能也找一个小老师?”
真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正如李校长在工地上因为少年意气的“轻狂”,仅仅是参与与体验,感同身受中丢弃了自己对工人的嫌弃,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如果他仅仅是把我教训一顿,换来的可能只是我内心的抵触和不满。”虽然我们是工作者,但有时我们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的中引发心灵的震撼,激起自觉成长的愿望……
论自由心得体会最新7篇相关文章:
★ 自由与不自由作文
★ 论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