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写好详细的读后感,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名著所写的领悟,以下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呼啸山庄读后感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1
?呼啸山庄》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小说,在英国文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记上了一笔。这是一部悲情小说,也是一部不同寻常的悲情小说。作者通过描写当时社会的畸形,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残酷无情的人,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现状的不满。这部小说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善良人性的呼唤。
这部小说被评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它确实与众不同。作者描写人物感情不像普通伤感小说那样低沉,平淡无奇,而是猛烈的爱恨情仇。这种强烈的抒情描写读起来非常震撼,让人心情跌宕起伏,畅快淋漓,也让人有无限的想象。
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另一部经典小说《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因为挚爱凯瑟琳的背叛,掀起来疯狂的复仇,最终复仇成功,也以男主人公的死亡而给系列的故事画上了句号。他们本来有一段青梅竹马的纯真爱情,却因为女主人公的背叛,讲故事带入了另一个曲调。青梅竹马的爱情与之后强烈的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的最后是以悲剧结束,但最后男主人公的醒悟,让人感到欣慰。从爱到恨,最后再到释怀,让读者的心情跟着情节跌宕起伏。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主人公遭受毒打后的改变,他变得更加坚强,知道了抗争和叛逆,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作者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震撼人心。反抗压迫是让我感受最深刻的,作者对夸张畸形社会的控诉,作品饱含了作者深深的情感。数次被拍成电影也能看出这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爱情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东西,他可以让你情迷,让你仇恨,也可以让你丧失理智。怎么正确对待爱情,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2
其实一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故事的,因为它的叙述方式和沉重的故事情节,之所以会读完它,是出于一种对勃朗特家族的崇拜和一种既然开了头就读到尾的责任感。
但渐渐的就喜欢上了这本关于爱情和复仇的书,觉得虽然是复仇的阴谋,但这份阴谋让人觉得掺杂着一种让人无奈和敬重的幼稚般的的纯净。特别的喜欢这本书里的三个大男孩,希斯克利夫,埃德加?林顿和哈里顿?肖恩。希斯克利夫是主角,但由于受《巴黎圣母院》的影响,我总是不自觉地把他的那份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狂野归咎于他的吉普赛血统。他的这份爱情让人觉得珍贵而又难以承受。
虽然说艾米丽有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一种不受羁绊的野性散发出来,但不得不说,她的写作最后还是妥协了现实生活的,有点像老师上节课讲的《红楼梦》,虽然有创造但还是无法摆脱自己所处的社会和阶层。当读到书的前半截的时候,按照书的主线,在我看来,希斯克利夫是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的,爱情的这种渴望和执着不会允许他出现这样的一个安排。有的时候我会把他和《飘》里的白瑞德做比较,我觉得他们是很相似的,只不过是遇到了不同的宿命的恋人而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凯瑟琳和思嘉都是渴望爱情的,都有生而具有的占有欲。但凯瑟琳缺少思嘉那样的勇气,她总是轻易的伪装自己的爱情,她把自己自动归咎于自己的贵族阶层,这是第一次从画眉山庄回来之后就体现出来的,她的举止,她的着装,让人觉得生疏。直至后来她答应埃德加的求婚和对希斯克利夫的拒绝都让人觉得重复了以往别的小说的桥段,但事实上,她还是喜欢希斯克利夫的,要不她也不会在希斯克利夫归来之后有那样的表现。
所以她是礼教和爱情的矛盾体,正是她的这种犹豫不决,造成了希斯克利夫和埃德加的悲惨结局。而这正是她和思嘉不同的地方,思嘉最终可以不顾别人世俗的眼光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她却做不到,她始终没有抛却道德外衣的束缚。而这样既骗了自己也最终造成了三个人的悲剧。再来说说埃德加,埃德加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虽然他在这个小说中并不是作为男一号,也并不是艾米丽所着重塑造的典型,但他的温文尔雅,古典的绅士风度正是我所欣赏的类型。他深深的爱着凯瑟琳,但他却没有勇气和能力去直面凯瑟琳内心深处的那份反叛、斗争精神,他内心的凯瑟琳是被束缚在18实际道德枷锁中的淑女,而这正是希斯克利夫一直想要撕破的她的伪装。
埃德加缺少那样的手段,但他是想要保护他的妻儿的。凯瑟琳濒死前他冲上楼梯去找希斯克利夫的场景,他临死前想要保护凯西财产的场景,都是他在整篇小说中少见的他下定决心的热血场景。哈里顿是亨得利的儿子,他和凯西都有着凯瑟琳的眼睛。这是希斯克利夫在死前见到他们在一起是的错觉,但我想其实哈里顿和凯西的那种反叛和对爱情的向往是来自肖恩家的传统,而那份安享和谐的可能则是来自于画眉山庄。在整本书中,画眉山庄是文明是幸福的象征,而呼啸山庄则是斗争的场所。
最后艾伦说他们要搬到画眉山庄,我想这是小哈里顿和凯西以后幸福生活的一种暗示,但就是这种暗示,让我感到疑惑。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前面的部分预示着一种暴风雨的结局,而艾米丽所描写的结局则是一种安详的结局,我想也许这是迫于外界压力所更改的也或未可知。有人说这本书是描写女权主义的,有人说这本书属于批判性风格的作品。但我想这本书是对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努力却又无效的反抗的同情及呐喊。这本书中没有那种普通小说似地那种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的安慰,即使有哈里顿和凯西的喜结连理,也无法抵消呼啸山庄上那呼啸的狂风。评论家毛姆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不得不说,毛姆的评论是十分的中肯的,相信《呼啸山庄》的神秘,那种怀着宏伟的信念的那份执着的内心挣扎,那份即使经年不见却不被世人认可的旷世奇恋必将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3
前一段时间读了《呼啸山庄》,感觉它是一部残酷的小说。它揭示出短暂的欢乐只是永恒痛苦的回光返照。主人翁之一希刺克历夫是一个恶魔式的英雄,一种顽强力量的象征。他全部的坚毅勇猛和不屈不挠都附诸在对凯瑟琳无望的爱,以及对阻碍他的爱的现实的一切有关联者的疯狂的报复上。
他所有的动机和行为出于他生命本质的需要。可以说他的生命永远以自我为轴心,按照充足的个性化自由运转:就像是他得不到凯瑟琳的爱,就要付出一切来报复破坏他们爱情的人。
我想悲剧大约是基于对灾难的反抗,希刺克历夫在辛德雷的摧残和凯瑟琳的背弃后,在不能实现爱的欲望下,对于他生命的意义只剩下复仇。在他身上更深切的让我感受到的是灵魂和肉体被伤害,被欺凌后的扭曲。凯瑟琳是一个典型忧郁的精灵,她在爱的狂喜和巨大的激动中忧郁而终,并保持贯穿一生充满无法挣脱的精神冲突。尽管这个冲突出是她自我选择的结果……
不可否认这一篇小说涵盖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爱情的本身,它赞扬了人的美德,抨击了人心的黑暗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我们从中学到的是如何把自我与他人对照来发现自己的缺点,洗却心灵的肮脏,同时也教给我们如何面对世界,如何以自己的爱来换取世界的光明。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4
出现在这个故事里的角色,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毫不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憎恨、悲伤还是爱,都像野兽一样,毫不隐藏感情地互相谩骂、互相伤害,几乎都是让人不想与之交往的人物。
凯瑟琳会因为耍脾气而绝食、希斯克利夫因为误会而憎恨别人、奈莉总是说些多余的话,把场面搞得更复杂、小凯瑟琳对林登本来是骄傲欺压的态度,到最后也转变成娇羞讨好了!看着这些人的行为,我实在很想把头伸进书里对他们大喊,请多为别人着想一点吧!把事情搁着、先冷静一下吧!试着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辽阔吧!
可是,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深深爱上这个荒唐无稽的故事——深深爱上这些自我封闭地活着又充满缺点的人们那种毫不虚假的灵魂。我忍不住想着,像他们这样以无比单纯的心灵,趋至极限地彼此渴求,彼此争夺的爱,不也挺好的嘛。如果有深受至此的对象,也不需要再管其他人了。可以碰到这样的对象,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这本小说,写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就算被卷进这个暴风般狂乱的世界,就算不安和恐惧受到吸引,所有的缺点反而成了魅力——这个故事的确拥有这种力量。
光靠技巧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是作者艾蜜莉以灵魂写下的故事。所以这本小说就算过了上百年,还是继续流传下去。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5
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读完了这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如梦初醒般的恍然大悟,尘世的喧闹过后,平静是如此的难能可贵。而这些,才是我们在现实中所应该寻找的东西。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6
?呼啸山庄》以一个陌生人闯入山庄为序幕,拉开一段故事的讲述。故事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人性的崛起,人性的坠落,人性的复苏。这本小说,以三个人的爱恋为主体横纵发展。
如果当初女主人公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彼此相爱的地位低下的玩伴结合,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女主人公再有钱的文雅的好看的绅士的追求下,迷恍了双眼,陷入了苦恼,每把这两个不能相提并论的男子对比一番,就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只配嫁给绅士的儿子,但是她还是会无端的忧郁,另一个声音时常想起:“我是爱他的,虽然他肮脏粗鲁贫穷,是的,我是爱他的,我们是这样的相似,”“我们是一个人,他就是我,他就是我,”即使我想嫁给他也是不可能的,哥哥不会同意所有人都不会认同,他是那样的穷,不可能给我幸福,“我嫁给我文雅的朋友,我可以帮助他,是的,我成为女主人,我就能够帮助他。”
最后的想法似乎淹没了她,她决定接受求婚,就在那晚,她的玩伴消失了。婚后生活是很幸福的,他很爱她,尽一切能力爱好保护她,虽然她在内心里,还是时时惦记着她的玩伴,想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可她怎么也找不出不爱她现任的丈夫的理由。他实在太好了,这十多年也许是她人生中最平静最美好的日子了。它是一本社会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冲突,即一种较原始、散漫、自由的生活方式与一种近代的讲等级,讲秩序的生活方式的冲突,所以这本小说是对近代文明的控诉。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7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写的一本世界名著,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评论。而我个人认为它想表达的是爱大于恨。
?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叫希斯克利夫。他爱上了恩肖先生的女儿——凯瑟琳。他们两个亲密无间、青梅竹马。但后来,凯瑟琳因受外界影响,嫁给了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复仇计划得逞了,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故事会引起人们的震撼呢?
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本性: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至于书中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就显得更阴森恐怖了。可是,是谁剥夺了他的爱?是谁扭曲了他的人性?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世俗等级观念到处横行,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人性被残酷地扭曲。正因如此,具有强烈反叛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起而抗争,把自己的正义、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愤怒都融入了这部作品之中。
更何况,希斯克利夫的爱毕竟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而是在茫茫荒原上不吃不喝,最终死去。这样一个饱受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真是一生追求,死而无悔。尽管复仇手段显得残忍,但读来还是让人感到苍凉和悲壮。
艾米莉这样呕心沥血地写出这部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小说,为的只是让读者们懂得爱大于恨。
呼啸山庄读后感模板7篇相关文章:
★ 蛙读后感模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