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小伙伴们对名著理论的体会,优秀的书籍是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的,看完书记得写好读后感哦,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幽兰契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幽兰契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我一直就想看,不为别的,经常看到其他人介绍,而且我也对于这本关于中国现代隐士的书感兴趣。
这本书今天早上收到的,中午开始读,大致下午六点读完!全程没有任何的思索,非常流畅,只是偶尔把思维停留在几幅插画上。我对于读书快,分两种,一种是对书非常感兴趣。另一种就是这本书引不起我更深层次的思索,所有的思维一直停留在文字层面。很可惜这本书是第二种原因,当然或许更大部分的原因是在于我本人知识结构匮乏无法真正了解这本书的本质。
个人觉得本书有几大方面,首先把书确定为寻找现代的隐士,但是书中十分之九的内容确是在介绍终南山附近的一些山川地理,名人事迹,其中大篇幅的引用了老子,孔子,庄子,以及李白杜甫的一些文章诗句!然后就是一些历史故事,譬如黄帝,伏羲,女娲,等等,以及烽火戏诸侯的事件,首先我要对作为一位外国友人能够写出这些感到敬佩!但是对于中国人这些大部分东西都是乱熟于心的事情,写在这里面尤其这本书里面多少有些不妥,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终南山虽然是道教圣地,源远流长,但你也不用为了写现代隐士而还要写写三皇五帝吧,当然我看了一下书最初出版是面对的并不是中国,这样就另一种说法了。我倒是觉得,如果这本书在少许改一下,到可以作为一本游记或者是纪实散文之类的来看。但是读后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即使这本书还算不错,但就内容而言也没有到了火热的地步,为什么他会受到国人的追捧呢?
我觉得这个和社会的现代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当我们大肆宣传某些东西的时候,恰巧是某些东西匮乏的时候!犹如当我们呼吁文明的时候,往往是文明走向蛮荒的时候,当我们穿越历史,把雷锋作为榜样的时候,往往是道德沦丧的时候!当全世界呼吁和平的时候,世界的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着战争,无数人失去家庭,当我们呼吁丰衣足食的时候,社会上还有很大部分人肯定生活在饥饿线之下,所以,这或许是这本书在国内有其一定影响力的原因!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在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钢铁城市中,我们得到了物质的富足,缺少了心灵的富有!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物质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精神层面却在急速下降,那颗惶惶不安的心被物质所包围,但是内心深处最最本质的东西却急剧的跳动着,它需要宁静,需要找回属于它的东西,精神!而物质只能属于肉体。而隐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脱离世俗,过着清苦的生活,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精神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直到开悟,他们冷眼旁观世界,游离于世俗之外,他们寻求心灵的安静!他们所追求的正是我们现在社会所缺失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不能奔走疾呼,让我们回归原始,让我们一起过清贫的生活吧……不能,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解他们,在了解他们的时候,让自己那颗躁动的心得到少许的宁静。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只要内心宁静哪里都可以成为隐士,当然很难做到,最少我是没有做到,但是希望你可以做到。谢谢!
幽兰契读后感篇2
平淡的生活,简单中也自有情趣。淡雅如玉、淡泊明志、淡然处世。淡是一种生活态度,有的人要过浓浓的生活,有的人要过平淡的生活;有的人总在荣华富贵里找自己的幸福安乐,有的人虽然茅屋三椽,松竹数株,从平淡中也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安住处。试想仰卧在大自然的摇篮里,枕着岁月的臂弯,依着时光的轻柔,心漫步在淡淡的微风里,把过往凝聚成一朵花的淡雅,好比空谷幽兰的静美。
喜欢兰之醇美,因为它生长在幽静的深谷里,不与群芳争艳,不羡慕花园的繁华,守着自己的一片净土,韵染天地大自然的灵气。静静的盛开,不带一丝张扬,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香,让人心生怜爱和敬仰。有着“四大君子”之称,“蕙质兰心”美德。铺一笺墨香,轻笔淡写,将曾经的记忆蕴藏在文字的痕迹里,默然守候,悄悄悯然。
生活中,我不是最好的,但我却有一颗最真挚,善良的心。不论贫穷和富有,丑陋和美丽,都以同样的心理看待。不骄不燥,心平气和,和颜悦色。怀一颗坦然自若的心,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我的心是一滴透明的水珠。入眼,清洁平淡;入心,温婉清馨。
人生之路,终有几朵熏香的嫣红散落在其中,点醉了生命旅途的平庸。待到繁华过后,平淡之时,仍有一股淡淡余香,一缕绵绵柔情,回味无穷,缠绵不休。
淡,是开在角落里一朵宁静的小花。温婉了岁月,清浅了时光。守着一份宁静,用一颗安定祥和的心,看时光葱茏里的慢慢凋零,面对岁月的苍桑,把一切都看淡。
既然不能改变,不妨试着接受。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恒定淡然,豁然开朗。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淡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美德,一种涵养,一种风度,一种勇敢,一种力量,一种原则。来自于心灵深处,不与群芳争姝丽,淡若清风。
生命本是一场花开的过程,是心灵相约的驿站。只有处在宁静中,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感触心灵深处的呼唤。才能看清尘世里,繁华过后成萧条的残境。面对浮萍,我早已习惯了独自承受孤寂,看时光蹉跎在流年里悄无声息。
生活赐予我们应有的幸福,同时也带来许多遗憾和不足。不必抱怨,不必自卑,看淡便是晴天。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对人生的态度,加强自我世界关的改造。换个角度思考,可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问题,也许会看到易想不到的风景,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春”的遇见。
淡定,遇事波澜不惊,才会看清波诡云谲的多变。用淡然的心态看待红尘万物,用心灵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阳光的明媚冲淡心底的忧虑,携一抹淡淡的兰香,静观红尘过往。嫣然一笑,在风轻云淡的日子里飘浅。
幽兰契读后感篇3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多位隐士心中对道法、佛法的认识。有个叫宝胜的和尚讲:“真修行的人太少了。至于我自己,我不怎么修行。我晚上打坐,白天干杂活儿。我只是在照管这座庙。”这是得道之人所说的话。
另一位修行者说:“万法同,万法同理,万法归一,无论走什么样的修行道路,只要保持一念正觉,当下就是净土。”
陈世杰道长这样谈修道:“当人们努力去寻找道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道。他们混淆了有和无,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修德(美德,精神力量),德包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我们的想法。真正的德导致真正的道。但是大多数人修的不是真正的德。他们修炼的是神通和心念,于是我们以为他们得道了。但是他们错了。修习真正的德不是要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就了。”这是我听过最好也最透彻的对修道的说法。
在中国,这些修行者们,生活清朴,物质要求极为简单,他们志在修行,严守戒律。事实上,西方也有隐居这种生活方式,美国自然学的作者们比如梭罗、惠特曼、巴勒斯、缪尔、奥斯汀、艾比、迪拉德等都有过隐居的生活。他们提倡去接近自然,经历自然,融于自然,并将这种与自然同生长的生活方式记录下,写就了如《瓦尔登湖》、《少雨的土地》、《汀克溪的朝圣者》、《新鲜的土地》、《日光》、《自然之道》、《鸟与树》、《叶与蔓》等等著作。他们既是作家,也是农夫,最著名的莫过于巴勒斯的“间石屋”,惠特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巴勒斯掌握了一门真正的艺术——那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成功艺术。”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明家爱迪生、汽车大王福特、诗人惠特曼均过他的“间石屋”做客。“间石屋”几乎成了十九世纪美国自然学的象征符号。巴勒斯去世后,美国设立了巴勒斯纪念协会,“间石屋”更是被作为国家历史遗产受到保护。
可以看出,东西方隐士既有相似,亦有区别。相似之处在于对繁华尘世的厌倦,不喜欢过社交过于频繁、打理杂事的生活;此外,都热爱水、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生活与修身之道,这个自然不仅是作为对象的大自然,也是“自己本这样”的自然,自然运行之道。这些隐士们心都很安静,所需要生活物资极少。用比尔·波特在书中的开篇说,是这样的:“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上垦荒……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当然,西方当代的隐士更为务实和通融,他们不拒绝名声,有的甚至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并利用这些声誉去做影响社会的公益性事业。比如爱默生、巴勒斯、利奥波德等,这些隐士们还把自己的隐居生活写成书籍,如《瓦尔登湖》、《醒的森林》、《夏日走过间》、《沙乡年鉴》等,成为北美出色的自然学的传世名著。
或许可以说,东西方的隐士以接近自然,严守戒律的相似行为探索和寻求生命本真的道法,但是他们将各自的体验又以完全别样的路径予以传递。
在工业社会,隐居已是一种“奢侈的清贫”。这种清贫不是缺少的清贫,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省略,是万千繁华只取一朵的审美,是回归内心宁静的智慧。是一种用减法甚至除法去过的生活。它的奢侈在于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对于现代人而言,隐更多的是一种心境,就如安妮宝贝在序言中所言,“对于城市中的人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幽兰契读后感篇4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书名和大致的内容,当时很为之吸引,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找来看。也许是瞧见了长长的“to read list”,也许是书名透露出来的一种孤傲清冷,让人难以接近。
这本书主要描写作者——一个汉学家,宗教学家,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探访终南山,寻找隐士的游记及感悟。由于我欠佳的方向感和记忆力,尽管努力在阅读过程中辨析书里提到的各种东南西北方位,努力记住大大小小各种寺庙、诸多方丈,但终究还是失败了。晕头转向、张冠李戴。所以在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我终于放弃了这种没有效果的努力,反正我也不会根据书中的描写去实地考察和探访。索性将注意力放在他和那些方丈、比丘、比丘尼和守寺人的对话和感想中。
作者探访时,中国正处于--的影响尚未消除,百废待兴之际。对于宗教和寺庙更是如此。作者一共前后探寻了三次,几次时间间隔都不长。从他描述中,很多寺庙、佛像、舍利塔在--期间被破坏,出家人被迫还俗。尽管他遇上的大部门宗教协会负责人都对隐士的存在吃否定的态度。但从实际寻访中,至少在终南山(群)存在不少隐士。虽然书中描写的其中大部分还在苦修中,努力是自己不受日常生活的困难和贫乏所干扰。也许是得道、领悟的隐士不愿现身。
倒是有两位寺庙的方丈说的话显得修为“深厚”,虽然那些庙在那个年代破败不堪,庙中的比丘也不多。一位年纪轻轻,头脑清晰做事干练(原谅我是在记不住这么多名字和寺庙名称),他将山中的隐士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畏生存之苦,寻找清净之地修行,另一类只是年纪大了,寻找个差事有人供养。和别的方丈不同,他的思路清晰且言语犀利,书中描写他被入门师傅推荐过阵子去新的寺庙主持相关工作,是个护法的好人选。还有一位就显得道行很深了,只记得住那种感觉。平常的语言,但意义和境界完全不同。
看完本书,我觉得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传统宗教文化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很多小时候就听说的故事,通过外国人的叙述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和感受。只是对于抱着对隐士有个极大好奇和猎奇心理的人可能要失望了,没有神迹,没有故事,只是一个个不畏艰苦,寻求清净,持续修行的人。
.s 清净中修行是隐士们的追求,书中不少方丈和比丘都抱怨游客的络绎不绝对修行的妨碍和影响。不知繁华都市中心的寺庙众僧是否也能守住内心,“大隐隐于市”。
幽兰契读后感篇5
本书某些内容虽并不十分“严谨”,不过反而提升了“趣味”,毕竟只是本游记。纵观历史有无对错呢?不好说!何说道、儒、释、佛?不说好!寻隐士不是说隐士?不能说!追寻作者的一路上,总感觉谈话刚刚开始,就因为种种因素不得不“离开”,这种让我欲罢不能的感觉,硬生生的戳破了蛰伏在我内心深处那一道道片面、肤浅和有限的知识观念、和了解,血淋淋、赤裸裸、有点过瘾!
什么是隐士,各人理解不同,所谓隐士,既有内心之隐,又指涉一种生活方式。修佛与修道虽是修心,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之历练,最艰难之处在于排除环境的干扰。藏之名山的修行之道对于断除杂念,与天地共鸣,无疑有着一点点“绝妙”的功效?待思考定论!虽然那么多了不起的人好像都有过做隐士的经历,相对于做不成或也没打算做隐士的我,却也有必要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净土,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良知的告诫,浇灌智慧的甘露,等待在时间中,绽放一如僻静空谷中的幽美兰花。丘吉尔说过愿意放弃整个印度殖民地,也不愿放弃莎士比亚;那么多人做隐士又闭关的,我选择来护关好了,因为我不想也不愿去选择做这种隐士呀!我对自己理想隐士生活的定位是:我就随便隐在我自己的一蔬一饭、一针一线、一朝一幕里!
幽兰契读后感篇6
读罢《空谷幽兰》,掩卷沉思,书如其名,笔淡然,如孱孱流水一般娓娓道作者一路寻访到的中国隐士,确切地说,是终南一带的隐士,因为作者溯本追,发现终南自古便是隐士们喜爱的清幽修行之地,如今亦是,作者便将其作为寻访重点。
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路寻访到的很多位隐士,有修道者,有修佛者,也有佛道兼修者。这些隐士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不识字的修行者,也有北大毕业后开始修行的人……虽然他们修行的法门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他们都住在远离红尘,人迹罕至的深老林,坚定毕生修行的信念,寻找人生的解脱之道,他们就是终南空谷中的幽兰。
“隐士”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中国人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隐士存在,但天真的老外却对此不死心,比尔·波特便是不死心的一位,他于1972年离开美国到台湾,在一座寺院中生活,他这样描述:“天亮之前就起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让比尔·波特对隐士这种生活方式感兴趣的原因是他的生活与他对隐士的想象,他这样想:“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过活,除了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瞑之时的片刻小憩。”
从神农架到秦岭,作者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思考,他几乎对遇到的每一座道观或寺庙都作了详细的考察。通过与这些修行者的交谈阐释道的意义。然而这些道观或寺庙中的修行人,修行之路却困难重重。因为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很多寺院或道观被政府统一规划管制,且还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的管辖,身在其中,想自由修行很难,想安静修行更难。为了能够更本地了解隐士,作者把目光转向了那些在大深处能够自由修行的隐士。为了见到这些隐士,他有时会一连走上几个小时,有时还会遇到野兽,有时必须翻越极其艰险的路,如华之上垂直九十度的攀岩……但是他从没有停下寻访的脚步,像那些修行人一样,一直在求道的路上。他虚心向每一位隐士问道,并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状况。这些修行者与波特交谈的内容主要是生活方式,自己的经历,对道的理解。有些人的理解简单而透彻。
幽兰契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昐读后感推荐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