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技能,你会怎么写读后感呢,完成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强化同学们对名著知识的认识,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刀锋>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后感篇1
这本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最终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不管他们的处世和人生会被怎样的认为与点评,他们是满意的,所以是好的。
艾略特和拉里是两个相反的人物,一个热衷于社交,有着最普遍大众对荣誉权利的看法;一个特立独行,为了找到内心的答案,摈弃了很多世俗的东西。我不觉得应该以谁为样板去生活更好,一个势利虚荣,却又大方宽容善良;一个纯正仁爱,放纵自由。只要是不伤害到他人的生活方式,每一个,都不应当被批评。
我对拉里和伊利没有在一起那一段,感慨比较深,恋爱中,感觉最重要,婚姻中,适合最重要;恋爱是缠绵,是火热,它不关乎现实,婚姻是细节,是柴米油盐。他们俩一个是雪山,一个是温流,不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就算在一起长久的忍受与争吵也会把爱耗尽。这个选择是无比的正确。
我很佩服拉里的那份淡漠,能与人相处密切后潇洒脱身,能不迶于情爱之中,心中是怎样的淡然。对于他的仁爱,我倒是觉得,有时候他用陪伴治愈的方式去安慰他人,当他离开时,那人会感到怎样的孤独与落寞,当然,比起救赎他人的人生来说,这点情绪可能不算什么,我只是觉得,这样不是很好。
他能为了人生真理,抛却一切于不顾,这份勇气与胆量,让人心生敬意,但是这是因为他无父无母,没有牵挂与责任,没有加之于身的期待与负担,所以畅然游于天地之间。他觉得自己每年的三千法朗是累赘,现实来说,如果没有那笔钱,他要用游玩的时间去支付生活费用,怎么可能这么自在。平常人要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工作来获得轻微的安逸与享受,在这里我和作者的观点一样。那是支撑他飞翔的翅膀而不是拖累。
我欣赏拉里这样近佛性的人物,却不是很喜欢,就像他是身边的朋友,温柔理性阳光,完美的不像是凡人,少了烟火气。
我想,现实中也没有这样的人吧。
读后感篇2
兜兜转转数年后,他来到印度,开始冥想,听先知讲道,到山中静修,并最终感知开悟。
印度教之于当地人是毫无保留的完全信仰,可之于美国人拉里则是多了几分客观观察的一种哲学体系。“对轮回转世的信仰已经深入他们(印度人)的骨髓,而对于我们,那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不相信。”
他在某次冥想时,清晰地看到一长串的人在他面前排成一队。这些人形象之清楚犹如真人站在他面前一般。对此拉里的看法是“这有可能是我睡着后做的梦,也可能是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微弱的烛火上,进入某种催眠状态,而我像看你这样清晰地看到的那三个人,只不过是我潜意识中保留的影像而已,但也有可能他们就是我的前世。”
印度人对信仰之虔诚,确实令人动容。一个邦的财政部长,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学识渊博,思想开放,突然某天放下家产妻儿,当了一名托钵僧。两年后拉里再次遇到他时,他浑身赤裸,只围着缠腰布,留着胡子,长发披肩,正徒步到印度各个圣地朝圣。
拉里在恒河之上见到的场景,“成千上万人在河里洗浴驱邪并祷告。一个又高又瘦的人,头发蓬乱,胡子乱七八糟,只用布条遮住了私处,他站在那里,伸展着修长的手臂,仰着头,面向初升的太阳大声祷告……我无数次在黎明时分前往恒河,观看那奇异的景象,始终心怀感叹。那些人的信仰不是半信半疑的,他们没有保留,也没有不安的怀疑,只有一颗纯粹的虔诚之心。”
这让我想到大同的石窟。有朋友曾我问:“你会被眼前的石佛感化吗?”虽然只是阴冷雨天时匆匆游览,几年过去了,云冈石窟在我心底留下的震撼丝毫未减。站在石像脚下以及每每回想起来,内心总是沉静的、宽阔的。对云冈石窟我始终念念不忘,总想有机会还要去。这大概也可以称得上佛祖的召唤吧。
当然读完这本书,我依然是倾向于理性的,信奉科学精神。这本书带给我的重要感受也不是宗教的洗礼,而是发现只笃信科学、理性、逻辑,特别容易产生是非对立。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不痛不痒的伪科学常识,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言语都有违于逻辑严谨,很多人只依赖个人经验行事而不听信专业的建议。秉持着科学的精神,这些都是不对的。而从感性的角度追根溯源,这些错误其实甚是可爱,没必要打压,有的甚至值得被推广。比如对待过度养生的老人家,传授科学营养知识是无用的,不如送一些无害的营养品,老人家心情愉快对身体也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人是不科学的,比如拉里,但他值得被尊重。有些人是不高尚的,比如伊莎贝尔和艾略特,但他们代表的却是普通大多数,拉里对他们看破不说破,毛姆对他们说破却不排斥。因为人与人之间并无太多是非对错,有的只是不同而已。
读后感篇3
超脱的拉里寄托着毛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思考。在毛姆晚年的心灵告白中,我们看到毛姆觉得战争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种对欺骗的提示:它打碎了“人们曾经以为是真实的一切”。使人们“从梦幻中醒来,开始反思到底真与假、善与恶之间有没有距离”。同时,毛姆也认为,战争是人类自我中心过于膨胀的结果。规避战争的方法,除去种种现实因素,在心灵之中首先是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观念和意识,而应该达到“无我”的境界,在精神与字宙的和谐相融、交流无阻中体味生命的无限。毛姆以拉里这个不朽的文学形象,表达了对人之本质的认识:心灵中存在无数的欲念,是欲念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动力。而拯救人,首先需还心灵以平静。
?刀锋》实际上以一种现实主义的面貌,表达了与表现主义相似的人生荒谬本质论。尽管毛姆并没有采用直接走入内心、诉诸神秘直觉的方法。《刀锋》在小说内涵上采用的是一种反讽,是让意义在自我矛盾的相会中被抵消摧毁。
拉里与伊莎贝尔的爱情走到绝路,许多人认为是偶然事件的结果,事实上是无法挽回的必然事件,用社会学中的价值冲突理论可以做出合理的解读。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并不是整合,而是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社会冲突。
拉里与伊莎贝尔的分手,实质上揭示了美国新兴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欧洲古老文明的巨大冲击。随着美国的日渐强大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的削弱,美国代表着急功近利,物质追求的价值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流社会观念,对欧洲一直持有的文明优越感几乎是颠彼性的冲击。拉里如果生活在半个世纪前的欧洲社会,他都只是欧洲古老文明中极为平常的个体,而正因为他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解构的历史关口,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极致。
读后感篇4
艾略特,苏姗,苏菲,拉里,伊莎贝尔……
拜服艾略特的执着,折服苏姗的豁达,佩服苏菲的彻底,羡慕拉里的追逐,也理解伊莎贝尔的世故。
尽管每个人的人生从彼此对立的角度看来都是疯魔的,不被理解的。但那的的确确,真真实实是他们的人生啊,他们倾其一生追逐的人生不是么。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成功的。
艾略特对社交的执着,让他在生命的尽头,还惦记着一封邀请函的回信。
苏姗的豁达让她最终跻身于上流社会。
苏菲歇斯底里的堕落让她如愿以偿。
拉里按自己的意志,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伊莎贝尔过上了幸福的贵族生活。
每个人都以自己独有的自传体写完自己的刀锋人生。让人感叹又让人唏嘘。芸芸众生,我们自己的人生传记又何尝不是刀锋人生呢。
皮囊只有一面,而人性一人多面,千人千面,所以艾略特在社交场所如鱼得水,所以苏姗在大染缸里活得游刃有余。所以苏菲在苦难来临后堕落宣泄。所以拉里重新寻找人生的意义。所以伊莎贝尔嫁给现实和世故。
刀锋人生割伤了每个人,也重塑了每个人,最后成全了每个人。
人生的意义在哪儿?也许就是按自己的意志,心无旁骛地走完这如刀锋般的人生吧。唯有心无旁骛才会做到忘我,才不被生活本身所伤害。
读后感篇5
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看完毛姆的《刀锋》。
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伊莎贝尔和拉里。伊莎贝尔漂亮出落,热爱社交、出行和橱窗里的富丽堂皇;拉里则有着禁欲系的超然,追逐知识带来心灵的丰盈和哲思带来人生的自由。
生活中,伊莎贝尔和拉里的身影我们大多数人中影影绰绰,有的人喜欢或者因为习惯慢慢依赖上富足简单的生活:工作之余,网红地点的打卡,新款轻奢商品的追逐,手机层出不穷的短视频…有的人就像不知魏晋的桃花源人,文字中缱绻的故事,清冷的人物,偶尔让你按下暂停键的哲思,亦或是对红尘滚滚商业社会的解构,希望逐步掌握世界或者商业社会构成和运行的奥义。精神世界中深层次的泵感才能让你变得更快乐。
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物质流俗和精神丰盈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两面:我们沉醉于诸多感官的快感之中,我们也同时希望有精神上更高层次的刺激和满足。只是,作为芸芸众生,我们很难游离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之外。一者,我们作为社会秩序行进的齿轮,被社会和工作的工具理性支配着,不断的kpi和重复劳动,已然让我们疲于奔命。二者,我们会首先认为要有更多的财富自由度,才会有、才能够追寻精神的自由度。最后,就是海量的游戏、爽文小说、社交视频app充分占据着碎片时间,沉浸在即时的享受和简单的快乐之中。
我们好像渐渐无力去追逐或拓宽诗和远方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年岁趋大,职业定型,再无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心力来对抗社会的谄媚和冷漠。我们匍匐在社会物欲的泥淖和森严秩序之下,在所有的获得和deadline之后才能喘息,进入片刻的贤者模式。
部分男性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事业、养家和财务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推力和身段。部分女性,则没那么幸运,没有殷实的家境,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契机。有时候会试图尝试斜杠青年,以期同时获得内心期望的品质生活和独立女性的赞许。
之于爱情,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似乎是唯一可以不需要理性来解释的现象。伊莎贝尔爱拉里,可能是因为拉里身上恬淡超然的稀缺特质。伊莎贝尔也可以全身心得交付给格雷,同时,还维系着与拉里的情感牵绊。突然觉得,人的内心和感情其实弹性十足,你所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并非你真的无法接受,而是因为你从未接触,你有足够的自由度选择离开。当某种外力或者契机让你置身于和第一眼并不喜欢之人的稍长相处中,情愫会暗自滋生,诚如《诛仙》里的张小凡和那一袭水绿。
我们司空见惯并切身经历,挚爱之人的炙爱逐渐冷却、熄灭。我们更习以为常的是,那个微信上初次联络、初次见面的人,少了些许幽默和吸引,就好像洞察全貌,缺失了一期一会因缘际会的耐心,匆匆进入下一段的奔赴之中,周而复始。殊不知,站在更长的时间节点回望,未来几十年的流年早已将初次的悸动稀释得荡然无存。
别高估我们感知和理解一个人的能力,别低估我们内心情感的张力和弹性。不是要勉强自己委身屈就,而是,有时候我们可以变得钝感一些,别把价值连城的际遇,轻易推走。
读后感篇6
离上次看完《刀锋》这本书,已经有2年时间了吧,可能不到,上次看《刀锋》时,是在一个租的单间房子里面,洗手间还是公用的,租的房子很小,只有一个单间,还有不能看的黑白电视,幸好有wifi,前几天突然心血来潮,想重看一遍。
书中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毛姆展开的故事,作者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国度、各形各色的人物一一以真实与想象的形式,娓娓道来。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羯陀奥义书》
我想这句话,应该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这句话印证了拉里,就像我们在书中所看到那样,穷极一生追寻生命的真谛、人生的真理,不惜一切,甚至哪怕是生命的代价,就像那位为了击落追击拉里的敌机,义无反顾与敌机互相攻击,最终不幸牺牲的战友一样,而他的战友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故事主角,拉里原本17岁,只是喜爱开飞机的那种腾云驾雾般的感受,偶然的机会被亲戚送到法国学开飞机,因为他个子高就加入了空军,与最要好的战友、朋友一起参与一项空军侦查任务,突然遭遇了敌机,在拉里即将被敌机攻击坠毁的一刹那,他的好朋友,开着飞机,迎面而上,迅速的与敌机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生死较量,最终同归于尽......拉里幸免于难,然而这对一个17岁的拉里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刚刚还跟他喝酒吃饭的好朋友,转眼间变成了一具冰冷冷的尸体,与他远在家乡的妻儿永别了,没有遗言、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而这只是因为他,为了救他,而他年纪轻轻,就突然面临了残酷的现实,犹如一座大山一般,突然压在他17岁的心灵,彻底摧毁了他对这个社会所建立的认知。
战后。拉里回到家乡,彻底变了一个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愿过多的与人交流,不再像参加空军前一样热爱生活,拼搏进取,努力工作,开朗活泼。
当他与爱人和刚认识的作家毛姆交流,他能敞开心扉,勇敢的跟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疑惑。
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没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罪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会不会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后一切也就结束了?
我到底怎么啦?为什么我要纠结这个、纠结那个呢?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个狂妄自大的小子。做什么都循规蹈矩、随遇而安会不会更好些呢?
跟着你就会想到,一小时前还是活蹦乱跳的、有说有笑的人,转眼就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死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还是你压根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这个沉重而又深刻的问题,摆在了拉里面前,同时摆在了书里的每个角色面前,更摆在了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人的面前,当然也摆在了我们每个读者的面前。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与见解,而时间自会评判。
艾略特倾尽一生,追逐名利威望,挤进贵族圈子,他欣赏名画,乐善好施、空闲下来,也会看看书,并且他并不势力,人们也用一些话形容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当他弥留之际,王妃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聚会,见利忘义的王妃没有邀请这位曾经帮助过他很多的人,只是因为,说了她做过的丑事,但是王妃的秘书,在毛姆的提议下,她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一丝安慰。
伊莎贝尔在美好与现实面前,她选择了美好,或许我与许多人原先的想法一样,伊莎贝尔就是个拜金女,不想跟拉里过苦日子,想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我现在改了,这无可厚非啊,伊莎贝尔本就家庭富裕,从小到大接受到的观点也是过上美好的、快乐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需要一位负责任的,肯拼搏实干的丈夫,然而,拉里并不想找工作,他只想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只想形而上学、努力求知读书,在认识他的朋友家人恋人面前,他只是个游手好闲的人。
当伊莎贝尔的丈夫公司破产时,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荡然无存,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格雷因此一蹶不振,得了心病,总是时不时的头痛,病一犯就是一天,但他并没有像马图林一样,过于自负、玩乐过度因疾病去世,他苦苦与病魔做斗争,坚持找工作,可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工作不好找,四处求人,终于精神奔溃,患上了严重的头疼病。
伊莎贝尔并没有像那句话一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将两个孩子寄托乡下,带着丈夫来到家乡安静的老宅,细心照料,想用家乡宁静的环境,帮助丈夫治愈疾病。艾略特,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安排住处、找一所好的学校供孩子上学,将自己最好的厨师也留给了他们,自己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拉里幼儿时的好朋友,苏菲小时候喜欢看书写诗,成年后她阅读了大量关于工人阶级的书,他喜欢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写了大量关于自由的诗歌,描写穷人的悲惨世界和受到剥削的工人阶级,后来她嫁为人妇,一次全家驾车外出期间,遇到酒驾开车的醉鬼,发生车祸,丈夫鲍勃与孩子当场去世,而她幸存下来,试图自杀,从此自甘堕落,家人觉得丢脸,就定期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了另外一个国家。
而此时,游荡求学的拉里。从印度返回了法国,碰巧撞见了,自甘堕落的醉鬼,儿时的朋友苏菲,他决心帮助苏菲振作起来,脱离深渊,并娶她为妻,顶着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跟苏菲结婚,再婚礼的前几天,苏菲逃婚了,她不想拉里像耶稣一样来拯救她,或许拉里并没有跟她待过太长时间,但他的行为影响了他,我想。或许她不想有愧于拉里,拖累他吧?离开那里后,找了一位对象,并且不再嗜酒如命,偶尔喝几杯。碰见毛姆时,还希望买他新出版的书籍,希望他能签名,毛姆签上了他与苏菲的名字,并附赠了一首诗其中一句。
宝贝儿,走,去看那玫瑰。
拉里,求学、求知、求是,的过程艰辛而又漫长,见识了许多事物,学会了许多东西,通过自己的心理治疗疗法,治好了前女友丈夫的头疼,给孤寡老人艾略特送去了人性的关怀,并妥善料理后事,帮助不幸的幼儿玩伴,振作起来,拉里并不熟悉的女人大病初愈,他给了她一个庇护之所,最终女人痊愈,他也准备离去。
拉里其实讲的不是一个人,而且千千万万个如他一般的学者,倾尽一生,博览群书、犹如一位学者,拜读各类书籍、《希腊神话》《奥德赛》勒内·笛卡尔著作、柏拉图著作、现代心理学经典作品、美国心理学之父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与朋友学者聊起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德国神学家......
毛姆为人们详尽描述了学者拉里,与众多学者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学海无涯苦作舟、直至知识的彼岸,灵魂的殿堂。
智者常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拉里自始至终都抱着一本书,孜孜不倦。
读后感篇7
第一遍读刀锋,只能说说几个人物的粗略感受:
拉里,他是芸芸众生之中难觅的一个。不是来自人间,更像希腊神话中的俄尔普斯。有快乐,明亮,热情的一面,有与生俱来对美的直觉。也正因为如此,他对18岁的伊莎贝儿那充满生命力的醉人的美丽无法抗拒,满心期待与她结婚,去希腊,去建立所谓的幸福。只是他不懂这种幸福,对于伊莎贝儿而言,多么的单薄与不值一提。
他也有忧伤,禅念的一面。死亡是如此的轻易与直接时,他措不及防的迎来他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于是不能再听任社会陈规的摆布,在社会规范的量尺下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并且无公害的螺丝钉。他超然随性,热爱知识,不以体力劳动为苦。他的眼里没有阶级,没有上下贵贱,只有善和映照出的恶,是人间不存在的一份纯粹。
所以我说他来自希腊神话,来自遥远,与美最近。
艾略特,他是最最勤快和努力的势利小人。所以他最终死在华丽的躯壳里,也算是无憾。很多渴望同样路径上升的,应该好好学习艾略特的勤勉。很励志。
伊莎贝儿,就是你我。永远那么爱自己。也曾经动过傻念头,在年少无知的时候想要为爱情不顾一切的做点什么。最后也就只是动动上下两片嘴皮而已。体面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是如此重要。就像是身上仅有的那么一件衣裳,没有它,便无以遮身蔽体,羞愧难当。我们只想做过合格的女人,妻子,母亲。在任何阶段都能有个不错的答卷。我们的爱,总是参杂着各种计较和算计,最后调和的四平八稳。永远不会爱错一分。
索菲不一样,她不是为了自己而去爱别人。对于伊莎贝儿,爱是一种捆绑彼此的关系,是道德和束缚好听的解释。而索菲是只能爱一次的小鸟,那样的奋不顾身而脆弱。于是她只能任性随意的打法掉自己的余生,在她的挚爱和孩子被一场车祸夺走生命之后。
我想我会再找纸质版的刀锋拿来看。这是值得再看的小说。因为这些生命,不仅仅活在那个时代,而且活在今天。特别是哪些丑恶的劣性与嘴脸,完全有增无减。
读后感篇8
如果感到迷茫,空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没有理想,或者说,正在失去理想,那就看看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克兰德和拉里会告诉你怎么成为一名理想主义者,你要抛弃所有外在的束缚,踏上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追寻一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但是你得到的会更多,可能是整个世界,整个由你自己创造的世界。这时,你壮志满筹,你雄心勃勃,你踏出了艰难却又欢愉的步伐,毛姆却突然给你一记警醒,你被人性的枷锁拷牢,历尽万难“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王尔德曾写,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或许坚定的意志也是一种天赋。但是你不能回头,你瞥见了某种光芒,浩瀚无垠的精神世界在你面前沿展,你被吸引,你无法逃脱,“可能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和无情,你没办法不问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你压根儿就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到头来只会沦为稀里糊涂的悲剧。” 还有一种可能,前面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甚至求知都是欲望的一种体现,逆反的欲望,强烈的、不顾一切的逆反心理,从头到尾只是一颗朦朦胧胧的心向往着某种理想性,在这种憧憬中心怀满足,而这种满足感究竟是在对精神的追寻中获得的?还是仅仅只是不甘趋附的自我安慰?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非得谈论宗教?但凡涉及精神世界,哲学都是不能回避的存在。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宗教本身就是哲学的一种形式,是对创世的一种解释。书中有提到一个很巧妙的观点“世界并非是创造出来的,因为虚无生不出任何东西,世界是永恒自然的一种表现”,拉里在印度寻找的答案是一种神秘主义,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黑格尔主张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是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源泉和主宰。而有如基督教不过是把这种神秘具象化了,对神秘主义的探索是哲学家的爱好,而基督教会要做的事却是根植大众和传教,它是一神教,这决定了其本质的不宽容,有吸纳一切和摧毁一切的野心。
<刀锋>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冰兔子读后感8篇
★ 鸫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