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完电影后一定会有很多感悟吧,那就写份优秀的观后感吧,当大家观看完一部影片后,应该有很多感想,可以撰写一篇观后感,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球》观后感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球》观后感篇1
掐指一算,沈老师也有些日子没出新电影了,趁着暑假,我乐呵呵地买了《独行月球》的票,点了杯果茶就进了影厅。
世界观设定与其他英雄电影大同小异——地球有难,一群人站出来保卫地球。不过,唯一不同的是这回的主角有些普通,普通到只是“月盾”计划中一个小小的维修工,丢到人群中都找不出来那种。
可却是他,在“月盾”计划失败后独自一个被遗落月球,凭借着对家的向往和对爱的执着,独行月球数年之久。每天隔着三十万公里的太空凝视家园,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若?可他却奇迹般的适应了下来——毕竟,相信奇迹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与袋鼠对打、与地球联系,每天都在思量着如何逃出升天。最终他做到了,他用900天搭建回家的希望,然后用一秒钟转身向后……那一刻,他肩负着全人类的希望。飞向陨石,起爆核弹。没有丝毫犹豫。
独孤月人如其名,在孤独的月球变成无人问津的流浪汉,经历过失望、希望、绝望又重燃希望的起起伏伏,和一只袋鼠结伴生活在月球上。
牵动他所有情绪的,不过马蓝星一人。即使知道自己是被主观放弃的那一个,并且将再次成为主观放弃的那一个,他也不过自嘲“你好绝情,我好喜欢”。
?独行月球》所要表达的思想很直白,就是爱、奉献与生存。
独孤月与马蓝星之间含蓄的爱,到最后个人小爱化成大爱,为了全人类放弃自己的幸福,独孤月成为星海,照亮人类的黑夜。
尽管独孤月心中的白月光,不能与他走到天长地久,他们的爱情会在故事里被慢慢陈旧,但抬头就能看见的爱是平行时空的另一种相遇,这就是《独行月球》煽情却不落俗的地方。
《月球》观后感篇2
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题记
赶着风潮,再加上近来确实没什么好看的电影,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最终还是选择了《独行月球》这一部电影,正是拉下七月的帷幕。
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笑点总是那么多。所以在影院里,笑点低的我真的忍不住一次次捧腹大笑,电影院里的很多小孩子和大人也是如此,整个厅里是十分活跃的气氛。
如果说一开始是抱着开心、乐一乐的心态,那么继续往下看,就会发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般的喜剧,它其实还想向观众传达一些人生态度,比如信念、信任、大爱、还有内心深处的`执着。
男主角独孤月因为意外被一个人留在月球上,而地球也被其他行星撞击毁灭了,月球基地有足够的生存条件让他混吃等死,但是独孤月望着黯淡无光的地球,想着一个人孤苦伶仃在这个宽阔而孤独的星球上,一次次地想各种办法想和地球取得联系,他一次次寻死、求生、千方百计想返回地球。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无论身处多大的绝境,总会想办法,再想想办法,然后去解决。
正如独孤月所说,如果没有袋鼠
虽说是喜剧,但是电影的最后,还是以男主的牺牲而收尾。经历了千辛万难,明明差一点点返回地球,简单自己心心念念的女神,但是陨石中的一块大碎片π+即将撞击地球,如果不尽快引爆那么地球就会再次面临毁灭。在大爱面前,独孤月选择了牺牲自己一人,换世界的盛世美好。当他抱着重力之锤奔向陨石碎片时,这一刻让无数人动容,他是多么想回到可爱的地球简单日夜思念的人,但正因为地球有自己想守护的人,有很多应该被守护的人,他还是义无反顾向前冲。
孤独月奔向陨石碎片时说了一句话:“马蓝星,带我回家。”明明是再也回不去的家园,但是孤独月还是如此说道。这很像《小王子》里所描述的场景:小王子在地球上经历了艰难险阻奄奄一息,他已经耗费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心血,再也不可能回到自己的小行星保护自己的心爱的玫瑰花,可是它还是愿意选择相信,小王子让毒蛇咬了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回归自己的小行星去见他的玫瑰花……明知不可能,但还是执着相信,此心归处仍是你。
电影的大结局,地球被撞击毁灭之后仍存有一线生机,人类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终重建家园,马蓝星和她的队友甚至重新登陆月球,再一次回到独孤月曾经一个人孤军奋战的基地。正如电影的结尾所说:“宇宙那么大,我们还会遇见。”如果宇宙那么大,人与人之间还能用另外一种方式遇见,那么在这个星球上这个世界里,我们人与人之间更是如此才对。
走出影院的时候,感觉心里无比平静而从容,初心、坚持与所爱,是我们一路向前的铠甲。
《月球》观后感篇3
那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瞬间,追逐着光明、希望的瞬间,是否是刻意的安排和巧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如果不是放在电影当中,一些鲁莽的决定是否会沦为笑柄。
一、上一部这种类型的电影是《流浪地球》,科幻电影的一个吸引人的点,就是良好的设定,他必然要遵循基本的逻辑,经得起推敲。
我们在感叹视觉效果的同时,会幻想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未来,紧张的告警声音、英文版的语音交互、很多超现实的场景,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有沈腾参与的电影,必然要加入喜剧元素,喜剧元素的填充,使得电影具有更强的观赏性。
年纪大一点,对于单纯的搞笑也许开始变得无法全情投入,使我震撼的更多的是电影的设计感,例如游戏解说的参与、直播的插入。我们的记忆点似乎已经被抖音这种软件直接的给予所控制,深入变得难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写道,纯粹的利用人的感性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那是一种近乎疯狂、缺乏理性的状态,例如诗歌、例如纯碎的煽情。
二、电影的另一个元素便是爱情。我爱你爱到即使你坚持原则抛下我,我想这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生,我爱你的纯粹、爱你的坚守岗位。这是多么神圣、高尚,且不太现实的事情。
追一个人,用尽各种办法,牺牲很多、委屈自己很多,在现实中一般是这样的局面,你无论如何的改变自己,只要对方最看重的部分没有得到满足,结果也会失败。
你需要拥有的是,认真地思索,想明白这件事,以度己之心度人,走出来,打开格局。
慕强心理是很多人都有的,你至少在某一方面令我崇拜,可以让我学习,我们寻找的是优秀的、美好的。
当激情消退,你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抵挡世俗的种种,去过一个更好的生活,这是爱情的兜底。
三、结尾的时候,看到这个电影是由一个漫画改编的,不得不说在日本流行的漫画,也许会在我国迎来一个发展,漫画确实可以通过故事,说很多不能说,展现很多人心中所想。
漫画不仅包含了故事,还有绘画等元素,这也许就是很多专业共同发展的结果。
公众号也新增了漫画原创的模块,只要你会画,字数不够300字也是一篇原创。
电影中的袋鼠-刚子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我想这也是漫画形象的现实体现。
至于守护、希望、灾难面前无谓牺牲,有点套路化,有点缺乏新意。
《月球》观后感篇4
奔着沈腾去看的《独行月球》,这部电影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前半部分搞笑居多,后半部分感动为主。
电影主要讲述了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沈腾饰)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马丽饰)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了“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被遗落在月球上的还有一只金刚鼠,独孤月和金刚鼠相爱相杀的场景,让人捧腹大笑。
独孤月一直尝试着和地球取得联系,可是当独孤月发现自己当时以为的回应只是刚子不小心碰到电线所造成的.杂音后,对于他来说是彻底的失望,是一切信念在一瞬间被摧毁殆尽的大悲。影片很聪明地采取了无声的处理,就算只能看到画面,我们也能感受到独孤月的那种绝望。当他真的觉得希望破灭,决定自我了断时,地球上那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希望之光,那些前面所有的笑点此时却凝聚成了汹涌的感动之情,完成了这部喜剧情感内核的第一次升华,也是影片的一次小高潮。影片真正的高潮在独孤月把自己作为动力冲向π+的时候,本来在独孤月脑洞大开,不懈努力下,独孤月本可以和刚子成功返回地球。但,此时却出现了意外,π+的出现,将会使地球遭受重大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起初为了鼓舞民众被塑造出来的假英雄此刻真正成为了拯救地球的“英雄”,他完成了作为飞行动力工程师最后的使命,影片的悲剧内核完全暴露出来。前面笑得有多开心,这一刻哭得就有多么伤心。没有人希望这个带来无数快乐和希望的独孤月牺牲。
当每一个平凡人,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点亮一束光,平凡人就成为了英雄。
《月球》观后感篇5
被抖音短视频安利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昨天晚上的点映场带着家人看了这部开心麻花的《独行月球》。
先说一下我的观后感,总感觉看完以后电影内容略显空洞,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妻子和女儿全程笑了好几次,我在观影中尴尬的看着他们,看着一个个包袱出来,确实没有乐的出来。我问她们好看吗,她们说还行吧,还挺逗的。“还挺逗”应该是大部分人对电影《独行月球》的感觉了。
这部电影的大主线主要是围绕拯救地球展开的盾月行动,穿插着男主爱情线和男主与袋鼠在月球上的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最后男主拯救地球牺牲了自己。
故事的主线,我觉得没有问题,之所以觉得空洞,应该是具体故事细节不符合现实逻辑,电影自身定位不清晰。科幻加搞笑加爱情加悲壮,导演可能想让电影层次更加立体,内容更加丰富。但最终的效果却有点四不像的感觉,显得很不纯粹。很多内容没有故事铺垫,内容和内容之间缺少衔接,更像是话剧,总之最终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细腻,总觉得缺点什么。
另外很多情节在逻辑上站不住脚,比如男主的日常行为被全球直播了,但男主身边不是无时无刻都有摄像机在拍摄,咋直播?另外月球基地里面放了只袋鼠,为啥会带个袋鼠到月球基地上?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机缘巧合的被成为英雄,一路过来好像是理所当然。所以影片给我的感觉有点科幻片不像科幻片,爱情不像爱情,搞笑略显生硬和尴尬,最后强行煽情。
感兴趣的自己去电影院看一下就知道了,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可能只有自己体会过才知道。
《月球》观后感篇6
假期的乐趣自然少不了观影,这不今天我又与影院相约,观看了沈腾老师的新作《独行月球》,对于这部影片我只想说这是一部真正有内涵的好电影。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正能量,告诉我们要身处逆境,心向光明,坚持总会有希望。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未来的世界,人类为了抵御小行星“兀”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建立了基地,部署了月盾计划。可惜因为小行星的提前到来,使众人不得不停止计划,登上火箭逃离月球,而主角独孤月却被意外落在了地球,最后牺牲自己拯救全球的故事。
特别喜欢电影中的一句话:“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种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没,碌碌无为是他的日常,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逆光而行。”而独孤月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刚开始,他也有自暴自弃,至直听到地球上发来的信号才醒悟了过来,重振旗鼓,开始寻找回家的路,在长时间的相处中独孤月也与袋鼠“刚子”成为好友。影片让我最难忘的一个镜头,就是在返回基地的途中,刚子与孤独月车厢连接的绳索断裂,当他发现时已相距甚远,现在的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己走活下去,一个人回去接刚子一起死,独孤月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接回了刚子,但离基地最后55公里时车失去了动力,在寒冷的宇宙中停了下来,但最后他机智地想到了袋鼠拉车的方法,效仿拉雪橇回到了基地。
其实我认为,独孤月完全可以不去就刚子,因为去了九死一生,连地球的科学家们都觉得没有活下去的概率,但或许这就是感动的力量,像独孤月说的那样,那怕隔着宇宙,相爱的人也会相见。而友情有时也会爆发巨大的力量。何为奇迹?奇迹就是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无疑他做到了,这是个奇迹!但他活着本身就是个奇迹,所以我在想,如果奇迹有名字的话,那一定可以叫做独孤月。
最激动的时候到来,独孤月在卫星上找到了返回舱。但不出意外的话,意外还是来了,小星星“兀”被分了两半,其中一半再次向地球袭来,这次它的名字叫“兀+。同样的,孤独月又迎来了两个选择。一是不予理会,二是击碎“兀+”保全人类,因为他的返回舱本就是人类为阻挡“兀”所留下的核弹。他再次选择了后者,最后伴随着独孤月对马蓝星说的一声带我回家。便带着核弹以牺牲自己的代价,固定了发射轨道,发射了核弹,将“兀+”击穿,炸成了碎片,保护了人类。
独孤月最后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下班回到家能有人为你点亮一盏灯,累了能有人陪你喝喝酒,当你陷入低谷的时候,会有人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而我想说,每个英雄都是普通人,他们不是生来就是英雄,而是敢于在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
最后,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这部影片,因为它虽然开头很搞笑,但结尾很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月球》观后感篇7
以往艾导的作品,不管品质如何,至少叙事过程简单明了,经常是少许铺垫后就直接进入正题,能够满足一般路人对电影的基本需求。
作为商业娱乐片,其定位和属性就决定它首先要服务好观众,让他们能够在电影院中迅速获得感官层面的刺激,可《月球陨落》连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电影前半段的各种描述和人物介绍简直让人昏昏欲睡,迟迟无法进入正题,其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不好看。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电影各种罔顾观众智商的行为,让整个观影过程彻底沦为一场灾难。
一、铺天盖地的逻辑硬伤
虽说娱乐片不必过分追求故事的严谨和逻辑的顺畅,但像本片这样硬伤满天飞的情况也并不多见。
首先,作为一次危机全球的天灾,本片的视角却非常窄,基本就是围绕着美国nasa以及美国政府的几次简单行动,对其他国家的描述或简单、或只字不提,由于中国资本的加入,我国在这次行动中还发挥了少许作用,但更多还是停留在背景板般的存在。
为突出主角团队,本片基本放弃了其他人的努力,在月球即将坠落地球这种事关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件面前,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没有说服力。所以,即使布莱恩、乔以及kc三人组拼尽所有去拯救世界,却由于整个执行过程的降维打击,致使其行动根本无法撑起电影如此庞大的主题。
将《后天》那种小范围的营救生搬硬套到本片显然不合时宜,观众看完后非但不会觉得主角团队如何伟大,而只会认为编剧为制造危机故意降低其他人的智商。
其次,人物决断太过感情用事。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电影中很多人的抉择无法让国人认同,例如女主角乔.富勒的前夫相信她一定可以拯救地球,于是全然不顾大局要挟美国军方不准发射核弹,将全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虚无缥缈的信任,这是用几十亿条生命去做赌注,显得太不可思议,更离谱的是,美国军方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默认此种豪赌,则把其他人想的太过简单。
还有桑尼提出要去寻找已经失联的汤姆,在自己装备及能力都达不到救人水平的情况下冒险去布满危机的地方,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后续发展也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因为主角光环附体,桑尼会把米歇尔也拖下水,可能导演比较认同那种热血式的冲动,但当灾难真正来临时,这种价值导向会害惨一批人。
第三,无视科学规律。电影中充斥着各种天文计算和轨道预测,显得非常专业,但其实深究就能发现全是唬人。例如影片有一段情节展现航天飞机发射基地遭受海啸重创,其他工作人员全部转移,只留下主角三人组还在坚持起飞。为突出千钧一发的紧张感,在海水已经将航天飞机淹没的情况下,仍然设计航天飞机冲破海浪飞向天空,让人看完大跌眼镜。
不说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达到火箭水下升空,就算真能实现,那也不会用如此危险的方式,电影想用死中求生、绝地反击激发人类的自豪心,却无视最基本的常识,固然煽动性十足,却不过是编剧一厢情愿的意淫。
二、混乱的情感刻画
很显然,艾导明白如果灾难片只空有场面,观众同样不会买帐,于是他又祭出了自己屡试不爽的利器——情感刻画。
早在《后天》中,这招就让观众尝到了其利害之处。父子之间亲情的牵绊,配合大自然毁天灭地的灾害,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从而收获掌声和感动。上述做法偶尔为之确实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如果一旦不节制,观众感受到的可能就不是亲情可贵,而变成矫揉造作和各种人为刻意。
?月球陨落》中,至少涉及到三组亲情羁绊。男主角布莱恩与自己冲动的儿子桑尼,女主角乔与幼子,以及他们重组家族后,各种继子、继女之间的感情。如此多样的情感大杂烩,要想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中全部展现,显然不太现实,但艾导却想挑战这种不可能。
于是,本片就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它总在剧情推进到关键情节时,强硬插入一段生离死别,有点不让观众流泪誓不罢休的味道。可油太多也会坏菜,观众虽然大多都是感性动物,但也经不住影片如此密集的催泪轰炸,所以只能在逐渐麻木的神经中发出一声叹息。
三、风格的本末倒置
可能已经习惯艾导之前作品的风格,所以当这部打着灾难片旗号的电影到了后半段画风突变,一下子让人无法接受。
关于月球是否人为建筑的传言其实由来已久,在阿波罗号登月之后,这种论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对于未知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好奇,于是就产生了很多遐想,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正是这种求知欲和探索欲才推动着科技快速发展和历史的不断向前。
本片的问题不是灾难片转为科幻片的可行性,而在于它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铺陈,循序渐进让观众接受这个过程。电影前期抛出月球轨道变化,即将砸向地球虽有些不可思议,但至少还在目前科学能够理解的范畴,可导演脑洞大开,将月球的来历往前追溯到亿万年前,让人类成为一场ai觉醒反击战的幸存者,则未免太过匪夷所思。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之前已经有不少好莱坞电影进行过探讨,其中也有持与本片观点类似的作品,如《异形》等,但那些成功之作,无一例外首先为观众搭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然后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种可能性,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本片显然没有这个耐心,它只是简单粗暴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用极短时间和盘托出,全然不顾观众是否能够接受和消化,然一旦观众主观上就无法认同创作者的表达,那么这种论调就缺乏最基础的支撑,沦为无意义的堆砌。
本片的特效场面维持着艾导的一贯水准,虽谈不上多么精细,但至少不会让人出戏。其实娱乐片观众要求也不高,能把一个故事讲清楚,收获一些感动,再看到几个大场面就已经足矣,可惜电影连这点最基本要求都没有做好,只能变为又一部大投资血亏的作品而被世人记住。
《月球》观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