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读后感的写作都建立在认真观看的基础上,其实读书能够带给我们的好处是非常多的,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受,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曾国藩读后感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曾国藩读后感优秀7篇

曾国藩读后感篇1

敬慕曾国藩的生平成就、为人处世由来已久。前几天,翻开梅寒所著的《曾国藩》传,其中精彩,诱人神往,竟至欲罢不能,直至卒读之。读毕全书,有点不舍,就像和一位聊得甚投机的睿智老友于某个岔路口就此拜别一般。思来想去,遂凝练几许浅浅的感悟,以资记忆。

“二四秋举二七进,八六升迁六一人,三生有幸壮门庭。”这是传闻曾国藩呱呱落地时候,门口经过的一和尚的没头没脑的谶语,有点类似衔玉而来的贾宝玉,日后注定不凡一样。其实,这三句话,却也确乎地概括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十四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在京做官八年,连升六级,寿命止于六十一岁,一生中经历三次自杀,皆被救起,终成一代名臣,显壮门庭。

回顾曾国藩起落有致的一生,其言其行不仅耐人寻味,更给后世之人留足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透过曾国藩功成名就又起起落落的一生,我们或许能窥探出关于修身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关于依势进退,关于后代教育与家族运势绵延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关于修身治学。曾国藩不算聪明,但却有难得的坚韧和可贵的自律。书中最让我拜服的表述是:其一生都保持着天未亮即起,开始忙活一天事务的习惯。严格的修身自律,加上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和超强意志,使天资一般的曾国藩不断走出更远更广的天地。湖南程朱理学和经世致用的文化环境给年少的曾国藩以极大极深的影响,使得他不仅饱读古代诗书文选,成为大儒;更学以致用,成为后面洋务运动办厂的开创者和派遣第一批留学生30人到欧美留学的促成者。在修身治学方面,曾国藩的勤俭有道,发奋治学,虚心求教等优良特质,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哪怕时代的车轮已前行很远很远。

关于为人处世。在为人处世方面,从征讨太平军初期的湖南办团练,募湘勇,奋御敌,到太平军征战后期及北上剿捻军,曾国藩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前期,曾国藩经历了几次官场升迁的时来运转,恃才傲物,张扬跋扈,凡事不给同僚留以余地和情面,致使后期战斗中与各大将领心不齐,隔阂、摩擦不断,最终使自己落入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境地。到后期,其为人处世的棱角慢慢被磨平,开始懂得更加圆润与众官僚处理好关系。每逢大的战斗,必修书与朝中要员,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地提建议、说策略;而且,每到一处新官上任,必拜访当地权贵,以期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如其朋友所言,后期官场上的曾国藩更懂得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也更加圆滑世故,全然失去了年少时候的直言敢谏和铮铮铁骨。但是,不可否认,曾国藩在为人处世的勤反思,懂反省,能适时收敛毕露的锋芒,确实也助其走上了更大的历史舞台,建立了更大的功业。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仍有深思的必要。每个人生来带有棱角,年少的狂傲就像刺猬身上又长又尖的刺一样,等到真正出了社会,融入了群体和团队之中,身上的棱角和芒刺,难免需要经历一次动态的.调整。毕竟,人,到底是趋利避害的。这处世的哲学,确乎是一辈子都要修行的学问。

关于依势进退。曾国藩在依势进退方面,确实处理得真有几分高明之处。当其弟弟曾国荃率领日益壮大的湘军攻破太平军首都天京后,面临着朝廷的浩荡洪恩和各种追加赏赐,曾国藩难能可贵地看到“机”中蕴含的“危”,及时自剪羽翼,适时示弱,以免功高盖主,加深清廷对曾氏兄弟的疑忌和排挤。这其中的智慧和格局,自然是常人难及的。

细致想去,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依势而动的人。依势而动,借势打力,从来都是历史上有谋略之人的常用之策。世间万物,真如太极八卦上的阴阳两面,不断动态地依存流转,好坏相依,互证互转,互相借力。这或许也是乐极生悲这个朴素道理的由头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凡事给自己,也给他人留有一定余地,不是圆滑,而是圆融之策。唯有这样,你才能有游转之地,而不至于全盘堵死。

关于后代教育和家族世运。关于后代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已经给我们展露了其睿智和长远的眼光。不管是对其带兵打仗的胞弟曾国荃的关于“不骄纵,需勤廉”的殷切叮嘱,还是每逢落魄和大病之际给其儿的期许和告诫,都一览无余地展现了这位晚清大儒和一代名臣的廉洁奉公、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好作风和好家风。

对曾国藩一生的是非功过,历来褒贬不一。而其生命最后几年,在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的所作所为,又为其打下了很浓重的人格污点。但,综其一生,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依然吸引着后人去追思,去借鉴。

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就像树叶荣枯于不同的节季,我们着实很难用“常绿”的标准去苛求每一片树叶的功过荣辱。但,“人活一生,草木一春!”只要你在自己的位置合理合德地绽放过,谁也不能否定你绽放时曾经给周遭的世界带来的生机与光彩。

或许,这是我们读《曾国藩传》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洞悉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大价值。

曾国藩读后感篇2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启迪。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忍辱负重,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一个“诚”字,不欺暗室,不阳奉阴违,做到心口如一。其实我们为人处事要的不就是“以诚相待”吗!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三是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齐严肃,内心纯净专一,接待贵宾和参加活动,都是主敬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讲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与主敬异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时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会化险为夷。主敬是指一种厚重,专注,严肃认真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他儿子曾纪泽说话要慢,走路要慢,举止要庄重,通过这些

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敬”功夫。这就要求人要有静气,少说话,话多伤神,注意养气,控制自己的心情,气若不动则心不动。心要静,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则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气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所以当人面对重大事情和各种突发情况时要有静气,要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这样才能对事情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有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砺后获得的,如果平时经常注意养精蓄锐,面对意外情况时尽量让自己头脑冷静,做到谨言慎行,对事情不草率做决定,而是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时要学会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许过段时间后事情会明了些,到时做决定会容易些。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传》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欢的朋友有时间也可以去借来一读!

曾国藩读后感篇3

曾国藩,作为中国自孔子以后的一个半完人中的半个,其在立言立德立功这三个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三大标准方面几乎都做到了,这真是非常难得。虽然说他是半个完人,其中不无贬损之意,但是也未尝不是一种肯定。曾国藩一生律己很严,治家有道,治军有方,堪称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在这部《曾国藩家书》里面,我首先关注的是他在书信中所涉及到的大量的关于征缴太平天国的内容。曾国藩的书信翔实具体,是非常好的指导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如何治军,如何布置安排的史实性材料。比如曾国藩在咸丰四年四月初四的家书中就详细记录了湘潭之役,其副将塔齐步大破太平军的情况。而且尤为难得的是他也没有讳言自己的战败,其亲自率领的军队居然遇敌溃。结合曾国藩在书信中的这段描述,以及其他的历史材料,对于这一形象更加充实而立体的影响。

由于曾国藩此后自带兵必遭败绩,因此他避开了安庆和天京的两场大战的前线,但在书信中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九弟困守前敌的殷殷关切之情。曾国藩的家书对于我们了解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多读一读。

此外,既然是家书,所以在对于子女的教育,家人如何相处等方面曾国藩也都在家书中不因厌烦的一一写明,他指导自己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如何治学读书,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非常优秀的道人才。而且曾国藩眼界开阔,还指导曾纪泽要学习外语,最终早就了中国第一个大使。这些内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学问,教育子女,甚至为人处世也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曾国藩读后感篇4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 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读后感篇5

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寒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曾国藩读后感篇6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读后感篇7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优秀7篇相关文章:

圣诞节的作文200字优秀7篇

读后感《简爱》500字优秀7篇

小学生优秀作文推荐7篇

《名人传》的读后感600字优秀7篇

红楼梦50字读后感优秀7篇

感恩谁作文300字优秀7篇

小学生优秀作文优质7篇

《名人传》的读后感800字优秀7篇

励志类的优秀作文600字7篇

生活读后感优秀7篇

曾国藩读后感优秀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