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类似于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完成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名著内容的领悟,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王小波传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王小波传读后感篇1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小波。主要是由作者在一些杂志报刊中发表的文章组成,其中倾注了作者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和长篇累牍的大道理,经常用一些生动甚至搞笑的比喻,在不经意间就将自己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态度表达出来了。这种方法不会让人感觉压迫与强势,而是像一个老友在跟你聊闲天。但是其中的道理和观点却表现得很清晰。他每次在说到对当时而言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都会加上类似于“个人愚见,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也不要跟我争论”这种话,显得卑微又有趣,这就类似于现在有时候我们在网上说一些大实话又怕被喷的时候,加上狗头以求保命。
虽然这书的大背景是在90年代,但其中的道理放在今天的大环境中也恰逢其当。他表达了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相关、道德、极端、国学、人性、谦卑、科学、艺术、精神、文体等各方面的见解,其中不泛针砭时弊的犀利言辞,别具一格且深具批判精神。
中国人民久经儒家思想的教化,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些放在君主集权制度中有助于社会安定,同时却也禁锢了个人的思想与个性的发展。现如今,我们还是从小便被教导‘听话’,很少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因此,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也逐渐缺失了一种批判与质疑的能力。小时候,对事物认识得还不完全,只觉父辈的话语便是真知;青少年时,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便习惯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以为多数即正义;青年还未有成就之时,即便有了一定自己的判断与认知,却总是告诫自己“谨言慎行、人微言轻”;诸多因素驱使之下,我自己也一直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王小波本人也是从40岁才开始写作的,或许那个时候他才想明白吧。他说“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继续一声不吭。”这句话读来,我竟有种被人看透了内心的错觉,当你一直说个不停的时候,大脑将会停止思考。
可是,一直保持沉默是否也是一种极端?其一,如果你的道理是正确的,却不愿站起大声说出来,那么那些谬误甚至畸形的意识形态是否会因毫无阻碍而大行其道,甚至于成为社会的主流;其二,倘若你的道理原本就是错误的,你不愿告诉任何人,只是固执己见的认为那就是真理,那么你可能永远都明白一些真的道理。
这本书我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看看作者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评价,遇到不认同的点也可以在内心跟他辩上一辩。真理只会越辩越明,慢慢的学着去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却能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传读后感篇2
作者王小波,众所周知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描写和叙述都很生动,甚至是充满了露骨的真实。由此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名斗士,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自身对名字是这么解释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我们如今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便捷的互联网、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消磨着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同时我们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沉默地对待周围的人,同时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在我周围,像我这样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龙应台 女士曾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外国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是懦弱,是不对的。是一种错误生活方式!“她举了好几个连续的例子说明了各种各样的”沉默“。这样的沉默,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各扫自家房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沉默不一定是坏事,但在需要声音的时候保持沉默就是一种懦弱,一种对生活,对困难的逃避,对人类的冷漠。也许有人对王小波的看法并不赞同,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我们需要像王小波一样的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最后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像王小波书中所写的那样——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只希望我们以后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时候,不再害怕!
王小波传读后感篇3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作家王小波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又有很多出版社出版,最新出版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在该作品中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一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王小波所著的《沉默的大多数》,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正如王小波的一段话:“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传读后感篇4
一开始见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公益活动上,一眼被封面与标题吸引,快速的把它攥在手里带回了教室,被同学借去读完后刚好赶上忙碌的日子,闲置了很久。最近重新翻阅,但还是没有读完,只能写一写并不完整的读后感了。
还没看这本书前,我觉得作者王小波先生,是想写一写现如今遇事避事的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可能是想在王小波对大多数的批判中寻求一点伸张正义的勇气,我买下了这本书。可是当我慢慢读完每一页,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正序中,作者谈起了伦理问题(尤其是社会伦理),在他眼中,伦理问题的是与非,不在于一己之言,因为世界上没有能顾及所有人的圣人。正如书中萧伯纳笔下的安德谢夫老爷子对自己的儿子所斥:“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易,因为伦理是大家的事。其实,不懂明辨是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觉得自己已经能明辨是非实则一无所能的人。正如安德谢老夫子的儿子,但不是每个自以为是的人都有像安德谢老夫子这样清醒的父亲,能给出逆耳的劝诫。这也就造就了愚蠢甚至恐慌。
很多人害怕成为这样的捣乱者,沉默似乎成为一种明哲保身之举。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批判那些沉默者,而是把过去的自己归入其中甚至成为代表,向读者静静讲诉自己沉默的选择与原因,自己决定不再沉默的契机与感悟。
谦逊,是作为发声者的态度。我想,正如书中作者想表达的,把自己的观点是非坦坦荡荡的交付公论。把判定是非的权力从一个人扩散到公众;把发声者的角色从决定者转化为建议者、传递者。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长且远。
再来说说这本书不容忽略的一大方面,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沉默的大多数》有一个不容忽略的背景——七十年代,一个让无数中国学者耿耿于怀的年代。
奇妙的是,王小波先生笔下的那个充满血与泪的年代,却是平淡的。他用诙谐自嘲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无趣”的书籍、“无话可说”的伙伴,以及“无味”的思维。他亲历痛苦却能思考痛苦,在他的笔下看不到仇恨与控诉,读者能直面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在叹息时又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在枷锁中保持独立思维的少数人的可贵;然后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个时代。
直面过去,直指未来,才是这本书最珍贵的。
王小波传读后感篇5
王小波的书和别的作家很不一样,通常我们作为读者读不读的下去书是主观的意愿,从你读第一段话或者第一篇故事就能知道你读不读的下去。可是他的书一直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虚幻而又真实,幽默中带点讽刺意味,也虚度了好几遍也无法弄清作者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以说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是特立独行的,但又保持着理性的状态,不至于惊世骇俗或者说太过荒诞。
?沉默的大多数》是我读的王小波的第一本书,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到了鲁迅先生。“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当播放到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画面时,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站出来表达过不满,鲁迅至此弃医从文,将纸笔化成尖锐的刺刀来抨击那些‘’沉默者”。而如今时代变了,中国也从当年的衰落走向了繁荣,却还是有人不敢‘’说话‘’王小波的这本书也正是抨击那些‘’沉默者”,在这喧嚣的话语圈中保持沉默,也许是社会的现实压力让他们有所顾忌,沉默是金,沉默也许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盾牌,这也情有可原。但是,若在需要开口时中保持沉默,那么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了。
在生活之中可能有很多人保持沉默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我们大学生在讨论小组作业时,其实你有不错的想法想要提出来,但却因为担心别人不认同你的观点或者觉得你的观点不够好而选择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吧,他们天生内向而自卑,总是默默做一些事却不想被人知道。殊不知他们收起羽翼隐藏自己光芒的时候,可能会错过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别人发现不了你的闪光点,又怎么会发现总是隐藏在角落优秀的你呢。
而另一种沉默就更加可怕了,是迫于现实无奈而产生的群体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些年扶不扶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过时的问题了。但我想说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过时,因为还没有人让这样的现象得到改善,问题仍然存在。值得担忧的是,会不会以后当一个人发生不幸时,众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导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供帮助。‘’会不会是骗子?”“为什么大家都不去救,那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做不一样的事呢?”之前太多骗子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做一些违法的事所以导致产生了信任危机。还是因为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并且我们其实需要一些敢于发声与行动的人站出来维护正义。
而敢于发声的人才最值得敬佩,我国的发展之路从来都是充满着曲折,但总是有一群斗士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经常刷b站的朋友都知道,我国的外交部真的很给力,每当有别国向我国泼脏水或者甩锅给我们的时候,外交部总是第一时间回应,用一种温和且有力的态度来回应别国对我们毫无根据的质疑,体现了大国风度。
王小波传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宝玉传读后感5篇
★ 皇帝传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