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非常考验我们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其实优秀的读后感是可以吸引很多读者去阅读相关的书籍的,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国志读后感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国志读后感篇1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国志读后感篇2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也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国志读后感篇3
这本书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华民族涌现了多少妇孺皆知的人物:孔子、孟子、孙子、老子……这些人物都是当代社会的智慧结晶啊!许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外交战略,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有先例。比如说晏子使楚,晏子身材矮小,受到楚王和大臣的侮辱,但他运用智慧和巧舌,与楚王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战斗,把他们说得哑口无言,帮齐国挽回了面子,赢得了外交胜利。
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在威逼利诱时有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早在春秋时期的大批人物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前不低头,不屈膝,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啊!
想想我的有些同学,他们被别人的一点点利诱就去做自己本来不愿意做的事,甚至背叛很要好的同学。记得有一次,有位同学叫另一位同学干一件背叛别的同学的事,他本来是不愿意干的,但是当那位同学拿出五角钱时,他就乖乖地去干了。我当时很气愤,怎么可以这样呢?这件事可以看出那位见钱眼开的同学缺乏古人在利诱面前宁死不屈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官用计,武将用勇。文武合作,文韬武略,使一个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计谋用得更巧妙,武将更英勇,又把这个国家打败了。这就是诸侯列国纷争的场面。现在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打仗、打仗、再打仗。但是要成为全世界不可忽视的强国,除了经济上要有所提高外,还必须要有世界领先地位的高科技和相当高智慧的外交战略,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现在,我既不需要参军打仗,也不需要跟他国谈判。但是我要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祖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人才。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现在要怎样做,长大要怎样做。使我受益匪浅。
国志读后感篇4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到秦始皇并吞八荒,一统天下,《东周列国志》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显神通的恢弘历史画卷。东周列国时期,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求变的强者,才能生存下来。
春秋初,天下分封为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至战国初,仅剩下二十余个,直到秦国成为最终赢家;东周舞台上的主角无不是求变最彻底的君主和国家。"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在打破旧的制度,任用贤能,改革内政、富民强兵后才成为霸主的。能够称雄中华大地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也是在求变中崛起的。
东周时期,个人通过改变自我,可以冲破世袭制的束缚,走上历史舞台。苏秦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不成,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后配六国相印。"苏秦刺股"式的个人奋斗在东周比比皆是:孙膑,张仪,毛遂,吴起,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日新月异,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绝改变的人,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宋襄公坚持排兵列阵的古典战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摆好阵形再对攻,导致"泓水之战"的惨败。楚共王坚持"将在谋而不在勇"的老教条,不用神箭手养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只眼,方知悔改。赵括"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败给了战神白起,断送了四十万将士的性命和赵国前途,终成千古笑柄。
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提升的是竞争力,对道义的坚守却是不变的。郑庄公黄泉认母,伯牙摔琴谢知音;廉颇负荆请罪,重耳退避三舍。小胜靠智,大胜凭德,齐桓公"尊王攘夷",凭借的是道义。求变,但要讲原则,守道德。若恣意妄为,失去民心,必然一败涂地。秦始皇一统天下,却横征暴敛;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终究是昙花一现。
东周列国,汰弱留强,胜者为王。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值得一读。以史为鉴,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改变自我,成为时代的强者。
国志读后感篇5
三国志武帝纪中陈寿这样评价曹操的:“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顒异焉。”这是世人的看法,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改变了,因为从武帝打败袁本初时我认为他就是天下之豪杰说来也巧武帝部下也有一些文臣武将,文有荀彧、郭嘉;武有曹仁、李典……更聪明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桥玄和何顒没有看错武帝。
武帝永远是认为武力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可是征战了大半辈子,也输过不少,赤壁之战一战打的曹军措手不及,但这也展示出武帝的气量,华容道的那几笑看出武帝的气派,只是曹操命不该绝,华容道没被云长杀死,又开始了征战生涯。
可惜啊,没有实现愿望,在60几岁时因病去世。可以说武帝是个非凡的人物,盖世的豪杰!
国志读后感篇6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平。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再来说说蜀国刘备。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国志读后感篇7
这本书由明朝的冯梦龙著作,看到第一句就会让人想到一个人,一杯茶,一方惊木。我在书里看到的是诗词若干,人物如云。而让我喜欢的不仅是他的诗词,感兴趣的也不仅是他的故事,我在书里看到了一个个谋略。
看穿越文的人或者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穿越者在现代是小白,到了古代就是人才。其实古代人真的就像大家想的那么笨,那么落后吗?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那样的,我们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但是如果说文韬武略,你就算穿到古代也未必能及人家万一。
古之智者,其思想过了千年依然让我们叹为观止。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孙子兵法》,还有《四大名著》,里面的智慧多如繁星,而阴谋诡计也是让人难以想象。刚看了《隋唐英雄传》这在当下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其中有一幕,李密使计欲让隋朝灭于歌声之中,结果无数歌女,孩童死于非命。这让我想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深刻体会到了,权势之争,甚至战争,最遭殃的一定是百姓。而耽于享乐的杨广竟然还听着那个亡国之曲,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当然,李密之计很毒,纵观历史,这样的毒计似乎很多,就算被称赞的好计,也是不知伤了多少普通百姓性命。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姓名,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寥寥几句,道不尽世事兴衰。看这样的书犹如醍醐灌顶,借古观今,我们的安稳又是多少人的付出,在人与人的交往,对事件的处理,我们是否又能做到圆润果敢。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知礼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书都是公平的,明明白白的展现给每一个人,只是有多少人能静观书文,能做到学为致用呢?
国志读后感篇8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许多人性佐料的汤,不仅再现了那个征战的时代,还留下了许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因为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学会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什么会亡国,不仅仅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因为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有自控力和束缚力,不懂得刚则柔,柔则刚,只是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这也是因爱而错,谁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错呢?我赞扬郑庄公能够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学会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许多地方让人感悟非凡,除了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自己的幸福。
国志读后感优秀8篇相关文章:
★ 读后感优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