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可以把自己对一本书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读后感记录出来, ,一篇有意义的读后感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故事内容的,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8篇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1

课余,我特别喜欢看一些课外书,它不仅能给我带来知识,还能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近日,我读到了一则故事《已死的母熊》,它讲述的是关于猎人打猎的时候,发现一只已经死亡的母熊,而这只母熊用它最后的身体守护着小熊,这种伟大母爱深深感动了猎人。从此,猎人再也不打猎的故事。记得有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当他们从天国的花园来到人间时,上天都会为他们安排一个守护天使母亲。就像这只已死的母熊,它就是守护小熊的天使,它把山一样高的情,海一样深的爱,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小熊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模糊了那份爱,但是我相信长大后的小熊也一定继承着自己母亲那样对子女的那份无私的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浸润着万物,溢满着天地之间,有了母爱,才是生命的起始,历史的延续和人性的回归。

当今,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在外打拼,早已忽略了曾经守护、哺育我们的那份母爱。我想对这群人真诚的说一声,在我们成长并长大的同时,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并且对给与我们无私奉献的母亲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鹅》读后感700字模板”,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2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3

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了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了。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了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了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4

人生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比如:小狗狗为了救主人而死去;鸭妈妈为了救她的小宝宝而奋不顾身类似这样感人肺腑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是最让我感动事是母熊救小熊!

母熊救小熊的故事来自于一篇小古文,叫《已死的母熊》,说的是一位猎人进山打猎,猎人用枪击中了一只母熊,但是这只母熊一直坐不一倒,猎人靠近母熊仔细一看,发现母熊已经死了,但是怀里一直紧紧的抱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下面有三只小熊在水中嬉戏打闹。原来母熊死了不倒的原因是怕她倒下后,怀里的石头落下来会伤到正在玩耍的小熊!猎人看到此情此景,被这伟大的母爱深深的感动了,于是他暗自发誓,终身不再打猎!

这样伟大的母爱,谁看了能不被感动呢!就连动物也不例外,因为每个做为母亲的人或动物,她们对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她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因为母爱永远都是无私的,伟大的!母爱都每个人来说,都是熟悉的,就像我生病时,妈妈虽然嘴上唠唠叨叨的责怪我没有保护好自己,但是一边又给我倒水拿药,一边给我煮我最喜欢吃的食物。就像我走路时不小心跌倒了,妈妈虽然会责怪我,连路都走不好,其实,伤口虽然疼在我的腿上,却也疼在妈妈的心上!

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在的!伟大的母爱就像母熊救小熊一样!母爱也是温暖的,他就像一缕阳光,穿过你的内心深处,温暖你的心灵!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5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可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那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我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我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终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头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我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明白,自我才是真正的凶手。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6

黛玉之死,历来是最为牵动人心的,也是《红楼梦》的未解之谜,二三百年来,众说不一。高鹗的续书写成了为了给处于疯癫状态的贾宝玉冲喜,贾母弃林黛玉于不顾,采用了王熙凤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于是,林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后,魂归离恨天。 为了给贾宝玉冲喜,贾母采用王熙凤的“调包计”,安排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只是贾母不会弃林黛玉于不顾,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也不可能发生在潇湘馆里。 那么,会发生在哪里呢?是不是真像刘心武先生所说的黛玉最后是沉湖了呢? 刘心武还一个劲地说黛玉最后是沉湖而非跳湖,以显示黛玉之死的诗意,以显示自己的高雅,以显示自己是最能合乎曹雪芹的原旨原意——我看可笑得紧。

既然你都说了林黛玉弱不禁风的,照我说是弱质纤纤,她葬花都得用特制的花锄,显然她缺乏运动,又缺少睡眠(《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她对史湘云说一年当中最多就睡十日足觉),又整天长吁短叹的,又不知道保养,所以生得比谁都娇弱,说话带喘。《红楼梦》里说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又说她“病似西子胜三分”,是一种病态美。以其纤纤弱质,最后还带病。因为黛玉是来还泪的,泪尽了自然香消玉殒,魂归天界,身体自然是日渐消瘦了下去。《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劝她的话就可以看出来:“你必是自寻烦恼。你瞧瞧,今年比旧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试想想以黛玉的性子,如何胖得起来?最后怕是瘦得不成样了。 贾府第一次被抄家,贾母说不定就病倒了,贾宝玉疯了,林黛玉平常没事的时候都能想出一些事情来伤心流泪,遇到这样的事情,她能撑得住?自然是病得比以前厉害,怕是还添出新的病来。行动都不便了,如何诗意地安排后事?必定是要有人相帮,但何人会相帮呢?谁又会有如此歹毒的心肠,不去劝阻,反倒在背后推她一把?当然,暗地里是很多人希望黛玉死,好成其美事。但明地里谁都不会如此明目张胆的,多半是如薛姨妈等辈还爱语相慰。既然没有人相帮,那么,黛玉即便是有这样的念头,怕也难以办到。况且此时必定会有贾母派人前来相探,高鹗续书最后写贾母喜钗怨黛,怕不是实。(我个人觉得,贾母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死,那么派来的很有可能是琥珀。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贾母就是派琥珀来伺候林黛玉。)而这个时候,紫鹃肯定也会不离左右,如何会任由黛玉沉湖而无人知晓呢? 即便是黛玉支开了所有人,自己费尽了力气“爬”到湖边(虽然很不雅,但也是刘心武提出来的“沉湖”,我据此想象,所能得出的最为可能的方式了。因为以紫鹃之慧,如果是她扶黛玉到湖边,如何能不有所察觉呢?),她也沉不下去。你可别忘了,水是有浮力的,以黛玉的身段,她想沉下去,根本就不可能。我们这里不讨论黛玉要沉湖需要多大的浮力。但你别忘了,沉湖是要一步步走向湖中央,让水淹没了全身。那么,水又是有张力的,可能还没齐腰,黛玉就要感到胸闷气喘了。 即便黛玉真的能克服了水的浮力、张力,那这需要多长时间呢?这么一段时间,紫鹃能不找来吗? 那么,你说跳湖呢?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她跳不起来啊。那你说她是不是失足落水了?你可别忘了这是小说,曹雪芹能这样去写吗? 刘心武的沉湖一说,显然太过牵强了。更何况他忘了一个细节,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样的文本细读。照理这一段不该忘,或许是刘心武为了验证自己的“沉湖”这样的歪理的正确而把它忽略了、漠视了,或者根本就不敢去提。 你还记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怎么写黛玉葬花的初衷的吗?贾宝玉要将花抖到水里,林黛玉怎么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你看看,连花她都怕让人家的脏的臭的混倒给糟蹋了,更何况她冰清玉洁的自身呢? 那么,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当然,她不能称之为死,她原本就不是凡人,她最后是魂归天界的。 在我看来,更为可能的解释,黛玉应该是泪尽而逝。地点在桃花林中,更确切地说,是她当年葬花的地方;也是她跟贾宝玉偷读《会真记》也就是《西厢记》的地方(此处临水,才有将花抖到水里一段)。

林黛玉觉得自己大限已至,因为她并不知道自己是绛珠仙子,不知道自己在天界的身份,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来还泪的。那么,临时之前,她让紫鹃将她搀扶到当年的葬花之处,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因为黛玉是爱花、惜花之人,甚至认为自己是花的化身。她的身份并不是象刘心武所说的只是草,她还是花,是芙蓉花,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就写到了她抽到的是芙蓉,众人就说:“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而薛宝钗是牡丹,可别忘了。(我觉得刘心武是故意忘了的,这有点象史家编史在选择史料,对于其观点有利的,就择出来,对于其不利的,索性就放弃,或者是含糊其词。)

那么,林黛玉就认定了自己就是花,是芙蓉花,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宝玉的祭文其实是念给林黛玉的。你看第七十九回,林黛玉听到贾宝玉说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是什么反应? 可见,林黛玉终归还是要归到黄土当中,那么,她显然会选择花冢。再者,跟花葬在一处,也不失为一种诗意的选择。而此葬花之处,林黛玉说不定还会联想起当年的许多情景来,(比如葬花,比如偷读《西厢记》)也有可能在此处“焚稿断痴情”(这点也可以解释“粉堕百花洲”,盖因焚稿的灰飘到了水里头),或者还留下了首诗也未可知。 更何况,沉湖一说,与前文的判词“玉带林中挂”,也不相符。有人说,那么林黛玉会不会是上吊啊?我觉得不会,玉带并不等于是其自身。前文也废话了那么多,就是说紫鹃应该是陪在她身边的,不大可能任由她自生自灭。而“世外仙姝寂寞林”,既是对林黛玉的眷恋,点明了其最终葬身在桃花林中,也是对其的一种缅怀,对其一生的感伤之语。林缘何寂寞?盖因人去楼空(鸟去巢空),落花满地无人葬。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7

四月二十六,正是芒种节。按照风俗要祭饯花神。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早开始忙碍了,吾独不见黛玉。而宝玉见到黛玉总是躲着自己,正奈闷自己哪里得罪了她,却发现地上有许多落花,于是他兜起落花,奔到那天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

再说那黛玉因昨夜到怡红院遭拒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吟起了《葬花吟》。声音凄美动人,让人好不伤感。

林黛玉为何能吟出这么一首凄凉唯美的诗呢?这就要提起她的身世了,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她生性孤傲,天性率真,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她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京网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所以昨夜宝玉没有和黛玉相见,自然让黛玉心中又气又悲,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由落花无人怜爱哀叹自己身世苦。

而黛玉自从进贾府第一天,知道这里不同于别处,自是做事处处小心。虽有贾母等人的疼爱,而敏锐的她更多感受到自己被人冷落,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真实的表现了自己寄人篱下处处提防。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老落人之两不知!”感叹青春易逝,纵使自己如今拥有稀世容颜,也逃不掉岁月的侵蚀。且自己现在身在他人家中,即使老死也无人知晓,感叹自己的身世。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诗书精通,所以性格不免有些孤傲,她以为自己原本高洁的情操也能不被这腐朽污浊的社会所浸染,表现出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也表明她不受封建束缚,背离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精神。

一首凄凄艾艾的《葬花吟》道出了一个知性美丽的奇女子,这其间存在的深刻情感,怎样不叫我们认真领会感悟呢?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篇8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的猫和鼠的读后感通用8篇

朝花夕拾的猫和鼠的读后感8篇

读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通用8篇

读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模板8篇

果壳中的宇宙的读后感8篇

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8篇

不可思议的书的读后感8篇

鱼和网的故事的读后感8篇

读夏洛的网的读后感400字8篇

巴金的星的读后感8篇

驴是被冤死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