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看完书籍之后必须要完成的一种文件,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使我们对书中内容更加深刻,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一颗米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颗米的读后感篇1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著,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著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读过这本书,我不再怪罪任何人,forever。
一颗米的读后感篇2
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
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正像美也是相对,没有丑哪来的美?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总觉得不如一个人静静看一本书,我在暗,作者在明,我处在一个完全安全的位置与作者交流,而与现实的人总要顾及各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经验并不能完全认同罗素的总结。只知道人总得热爱一点什么吧,据说,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刘瑜写道,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惭愧的是,大学生正是进行扩大再生活的最优势年龄,但是反观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简单再生活吧。
多年以后,离开学校之后,想到岭师时,我会想到什么呢?大概是抬起苦涩的眼睛环顾图书馆引来一阵眩晕的感觉吧。
一颗米的读后感篇3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对她写的许多内容是没有兴趣,因为最开始我有些看不懂,但当试着跳过几页看不懂的,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会告诉我很多道理,便有了想看完整本书的兴趣。
在书中,那些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从身边小事说起,以微见着,引人深思。
我喜欢作者刘瑜在书中写到:“在辽阔的世界面前,一个人有多谦卑,他就会有多快乐。”这句子告诉我一个人做事做人越是谦卑,他得到快乐会越多。
书的名字中“子弹”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意思,在书中我一直寻找它意思,后来我猜想子弹也许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当我读完整本书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本集合了许多生活真理的随笔书,书里大大小小、好与坏、爱恨情仇、江湖恩怨、明争暗斗的事都皆有所录,它很多都内容充分体现了真实的人性。
当我看完整本书后,作者给我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开放、有才华、疯狂、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是现在许多都做不到的包括我,这种形象多么的真实。从书中,我也明白了许多事理,比如她写的:“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让我知道,不需要妥协与命运,命运是不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属于自己的,而未来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而改变的。
一颗米的读后感篇4
曾经很是佩服江南那华丽的文字,让人深深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而一次偶然的书评让我接触到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这书,完全是最粗俗的词语,完全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那些话来表达,让我体会到了那份亲切。
一段段毫无色彩的文字,本来是应该让人恹恹欲睡的,但我却丝毫感觉不到累,跟随着作者手中那支笔心起心落,被作者的笔牵动心神,为那一点点哀伤感动,为那一点点成功而兴奋。我沉醉其中,一口气把我以前无法想象可以阅读的文字通通读完,我的心还在那扑哧扑哧的跳动着,还不能充书中的境界中醒来。
古龙的笔下是英雄的世界,同样《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中也是英雄的世界,不过一个是写快意恩仇的江湖侠客,而另一个是写那铿锵铁骨的热血军人。把故事的地点从江湖搬到了军营。不一样的英雄,给我的震撼却是相同的。军营中的热血男儿歌是丝毫不比那仗剑江湖载酒行逊色的。同样漂浮的视角,让人领悟到英雄原来就是这样的。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干下事业,只要证明自己存在。平凡的小事更能体现英雄的真谛。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英雄的生涯中总是会要有红颜相伴的,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留给我们的却是那深深的遗憾,哎股哟方知情重,当一份感情与自己失之交臂,一份朦胧的初恋是在面前若隐若现可是却总无法抓住。从这回忆的语气中透出鬼现在爱情的颓废味道让我不由更是产生了一种揪心之感。初恋是美的,回忆初恋则更美也更让人黯然情伤。
军营中的点点滴滴绘成一副魅力的图画,男儿的自强不息与鲁莽冲动交辉相应。
男儿生当如此!
美丽的故事是难忘的,而这样美丽的故事则更让我腔肠挂肚。
不煽情的语句能换到最真心的感悟,内心总用一种声音呼之欲出,想诉说什么,想发泄什么。
从平安中感悟真实,不仅仅文字,同样是生活。
一颗米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棵小桃树》,学完后,我深有感触。
课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它出生在无人问津的院角里,倍受冷落,连奶奶都说它没出息,生长过程中它被猪拱折过,曾险些被砍掉,好不容易开花,却遭遇风雨的摧残。可它仍倔强地生长,以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向人们昭示生存的意义。
我觉得自己就像那棵小桃树。我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父母也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父亲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我的学习而努力打拼。看着父亲在生活的重压下日渐弯曲的脊背,两鬓夹杂的根根白发……我就想干脆不读书了,打份工帮衬一下父亲,可当我把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看到的是父亲的震惊和愤怒,听到的是父亲的高声数落:“我当了一辈子睁眼瞎,你难道要走我的老路?”“想帮我就把书念好,家里的事你少操心”“我就是……也要供你上学”就是父亲的这份坚持,这份苦心激励我努力学习。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想到父亲,从而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知识改变命运,我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小桃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努力克服,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颗米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