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产生深切的读后感,我们在阅读后常常会陷入沉思,读后感仿佛是心灵的启示,如一束光照亮心中迷茫,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安德烈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安德烈的读后感篇1
陆陆续续的终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
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安德烈的读后感篇2
后面还有多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原先一向想等到孩子18岁的时候再来读51岁的龙应台和18岁的大儿子安德烈写的36封家书,可是,我等不及了,这一年,我的女儿15岁。
哪个妈妈不是在孩子的青春期被撕扯的生无可恋?科胡特的“没有敌意的坚持,不含诱惑的深情”在这时全乱了方寸。为了迎接孩子的青春期,我考了心里咨询师,读了很多的心理学著作,也会去上家长课堂,可是,青春期来了,依然是一言不合、鸡飞狗跳。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焦虑、紧张,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安德烈信中所述“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做妈妈的立刻发紧急电邮求证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看到安德烈描述导师怀疑他嗑药,她立刻在凌晨三点跟安德烈实时对话,要求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yesorno,直到安德烈回答no,才安心。作家妈妈说的对,所有的妈都会这样,母亲对子女的爱是至死不渝的。青春期的孩子只顾自我挣脱家的羁绊,哪里有心思揣摩妈妈的紧张不安?他们认为“母爱绝对是kitsch”。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克制和落寞,宛如亲历。看看她那几乎愤怒的克制语言,应对安德烈的独立宣言,那个温文儒雅的儿子说,“你到今日都没有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的时候,我们敬爱的龙教授说出了所有妈妈的心里话,“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明白;可是,要那个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母亲想念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以至于作家妈妈在《目送》中发出了这样
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读到那里,哪个妈妈不是心有戚戚焉?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睿智与豁达,久久叹服。“我明白他爱我,可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能够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可是我能够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横亘在欧亚两洲间的沟通障碍打通了,经过三年的书信往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睿智的妈妈和一个日渐成熟的男人之间的坦诚陈言,“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终,还是‘自我’二字”。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啊,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应对国际人的各种困惑,不一样的价值观,不一样的地域文化,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不一样的品味与选择,这样的沟通,太难得了!是的,“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我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龙教授说到我们心里了。
同时我也看到了18岁到21岁的青年,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追求甚至是职责与压力。安德烈,有着优越的中西结合教育背景,接触很多国际同学,他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对事物也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可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一句话切中了当前教育的软肋。我看到了他对香港人只重赚钱不关心民主、大学生游行缺席的忧心,“这样的香港,将来会怎样样呢?”可见他心中有大格局;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他为香港的媒体不维持一种高度的批判精神、不为民主做点努力而是把气力和钱都花在影星八卦上而感到遗憾;他对自我的剖析可谓是通透而锐,“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可是至少,我清楚看见自我的生存状态,并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这是一个难得的没有被好日子宠坏的青年,他对妈妈的要求“问我,瞭我,可是不要‘判’我”,这不是所有青年的愿望么!他跟妈妈谈过去,也谈未来;谈音乐,也谈品味;谈世界观,也谈价值观;谈欧洲,也谈亚洲;谈旅行,也谈人际。他21岁的独立宣言,虽然对父母来说有点残忍,难道不是不无道理么。事实上,总是下一代人不能苟同上一代人,上一代人兀自担忧下一代人。不变的客[由网友投稿]
观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70后的我们,其实与龙应台50后的出生社会背景,没有太大的差异。童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度过,少年在改开初期,青年成长于经济迅速腾飞初期,我们眼看国家富强、生活富裕,眼看世界格局变化,眼看国学被争论,教育被诟病,观念被质疑,时代在提高,社会在调整,我们在成长。若要问我们的青春期为什么大多没有叛逆而偏偏要经历被子女叛逆?我在想,是不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有太多的没见过、不懂得,因为对父母还有太多的心理依靠、认为大孝尊亲,我们是乖乖女,我们是孝顺儿,我们不敢、不能挑战我们的长辈,心里存着太多的敬畏。想起母亲,我就想起冰心的名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隐蔽?”。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社会的整体开放度不够、个性张扬度不够。
如今我们已人到中年,尽管此刻“在社会上看起来仿佛头角峥嵘,虎虎生气,可是,很多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藏着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们土里土气的、卑微朴素的原乡。表面上也许张牙舞爪,心里启示深深呵护这一个青涩而脆弱的起点。”“我们真的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啊,在我们的时代里,亲眼目睹南瓜变成金色的马车,辚辚开走,发出真实的声音。”可是以后,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可能经历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个时代是智者优胜的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有勇有谋才能胜出的时代,再也不是拼胆量、靠运气的时代,我们自我的内心,难免有焦虑有不安有惶恐啊!这些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是不是更加剧了青春期的火药味呢?
写到那里,看着身边还在玩手绘的女儿,提醒她该写作业了,女儿瞟我一眼,“学习是我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我有我的安排!”好吧,孩子,我试着放手,惟愿你的一生少些叹息,多些快慰!
安德烈的读后感篇3
漫长的寒假中,我细细品读了龙应台经典之作——《亲爱的安德烈》。
我有为之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新奇、见解独到。既有偏激、天真烂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丰富多彩,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书中,只要满十四岁了,就要用“您”来称呼。但是,中国的家长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在书中,龙应台会叫这样的家长去对安德烈说,而不是对自己说,这对安德烈,无疑是一种尊重和鼓舞。中国的家长们也应当向龙应台这样的妈妈多多借鉴和学习。如果所有人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点点的叛逆,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新式独特的教育方法。学习书中的好方法,给孩子们一点应有的尊重,和自由。这样能使像安德烈这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少走弯路。也能告诉家长,在面对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时,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引导。
安德烈的读后感篇4
暑假里,我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让我感受颇深。此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这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同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读了这本书,不经让我想到曾经班里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很优异,在班里也是名能干的班干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欢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后来,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开厂很忙,平时一直要加班,所以没有时间与父母交流。
所以我也很想把这本书送给她,希望她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爸爸妈妈的不容易,因为生活的重担,使他们有些无暇顾及你的一些喜好,书中的一句话点明了多少孩子想摆脱父母,独立生活的心声:“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还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恐怕这位学生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吧!使她与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能够慢慢被清除,变回那个开朗大方的姑娘。龙应台知道了儿子的想法,相信只要能主动与父母交流,父母一定会知道你的想法的!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多想想,不要紧扣“我是为你好”而“胡作非为”。同时,我们更要注意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同样的意思如何表达才能让孩子更容易的接受,我们也应该多学学,虽然没有龙博士那样的智慧,可我们有很多学习的途径和借鉴的方法可循。
安德烈的读后感篇5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题记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钱冲昏了头,迷失了自己,将自己交付于贪婪。他们只有着极度虚浮的心,追求着物质,恐惧着百年之后的必然结果,却从未想过,化成风沙,爱依旧可以存在,桃花依旧,西风依旧,流水依旧,而物质,却不复存在。
只是,他俩,他和她,却沉下心来,在孤灯下整理着自己的思绪,编织成文,再用笔,将自己心中的点点滴滴记叙下来,寄给对方。熟悉的字迹,熟悉的温度,熟悉的措辞,飞过海峡两岸,飞过万水千山,终是抵达,也终是酿成了佳酿醇厚的味道,不烈,不冲,不横,只有平淡,却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经意间,已然携了时间的颜色,淡墨浓晕,铺开在画卷之上,两代之间十几年的代沟,一笔勾销,只有心灵与心灵之间平等的对话。像是十几年前亲手埋下的时间胶囊,十几年后又亲手打开,泛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却带不走当年的心。
他是她当年埋下的时间胶囊,她是他未来的模子,一点一划,刻下了他们之间相似的灵魂。
他们仿佛已经习惯了,一个星期的某个时候,一定会坐下来,在不同的灯光下,用不同的信纸,书写着相同的内容——自己经历的事与感悟。写好后,投进不同的邮筒,然后,心底留了一个日期,那是对方信件抵达的日期。
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终会在心底留下一个小小的角落,塞下一个小小的日期。
他们称之为约定。
他们是朋友,可以谈论一切的朋友。他们也是亲人,身体中,流着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母子。
世界上最亲密的两种关系之一。
母亲一生传奇的色彩,丝毫没有使她变得呆滞古板,反而使她更易接受新兴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儿子,他跳跃的'思维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因为首先,她是一个母亲,其次,她才是一个社会教育家,思想家。
他们之间的家书,内容并不是训话。他们其实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们笔下的友人,他们交换着思想,交流着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换对方的所有。
他们的背后,是爱。母爱,子情,支撑着他们一路走过。
忽然忆起,书的名字很温润,不复母亲从前的犀利与辛辣,叫做《亲爱的安德烈》。
母与子,龙应台与安德烈。
安德烈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