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故事后,我们心头涌现出复杂的读后感,有时一篇读后感能够比书本本身更加打动人心,因为它是我们对故事的共鸣,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等待》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等待》的读后感篇1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期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可是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期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必须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期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期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完美的期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以往幸福过,幸福真的很完美。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明白结果会怎样,可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明白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仅有等待才是他们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必须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杯具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期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我的命运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仅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能够等到幸福或者一向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欢乐的,在欢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的读后感篇2
?孝心不能等待》这本书,是何庆良以日记的形式写的,记录了母亲
危到去世期间,一个儿子的心路历程。
这三天,我眼含泪水读完了这本书,颇受感动。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儿子在母亲生命垂危的时候,细心照顾母亲,每天都在祈祷着母亲的生命能够出现奇迹,儿子看着母亲的身体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差,看着母亲的身体每天都要靠着医药存活,常常伤心的流泪,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大家一同把母亲送上了殡仪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表达了儿子这种锥心的痛悔。
许多有孝心的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当将来成就了一番事业、有一定经济基础时,我们一定会给父母更多物质上的给予,但我们还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多与父母聊聊天,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快乐和慰藉。生命是有限的,父母的生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疾病的侵袭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当我们有时间尽孝时,尽孝的大门却关上了,留在心中的永远是遗憾。
现在有部分年轻人还不懂得珍惜,总是希望父母顺着自己,总是把父母当作“奴隶”,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直到父母离世时,才突然发现这种真情的可贵,但是,为时已晚。
孝心不能等待,要从现在做起。作为枫叶学子,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几年后,我们终将会离开父母,远赴国外求学,要经常打电话回家报平安,有空常回家看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等待》的读后感篇3
读《孝心不能等待》不能仅仅用感动来描述我的感受,在感动的同时,我更多的是在反省自我。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和泪水,记录了母亲从病危到去世期间,自己的心路历程。用一种追悔的心情去反思遗憾,写出了思念故去母亲的锥心痛悔,读后不能不叫人心灵震撼,感慨良多。
读完书的第一个想法是:感谢上天对我那么好,我的爸爸妈妈还好好的陪在我身边。第二个想法就是我一定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当然,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因为自己的粗心、懈怠而错失尽孝的良机。“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这就提醒我们,忙碌不能成为不尽孝的理由和借口,我们做儿女的,务必挤时间和精力来体贴照顾父母!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现在开始,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在一切还来的及的时侯,好好地孝敬我们的父母吧!就像本书提醒的那样:“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否则你将永远无法尽孝,因为孝心不能等待!”?用我们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更多的快乐,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带着无尽的痛苦悔恨的过完自己的一生。让我们牢记父母对我们的亲情与恩情,努力回馈他们。?
《等待》的读后感篇4
今天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把《孝心不能等待》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看书过程中我数次哽咽,心情十分沉重。真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病床前儿痛惜,天若有情天亦哭,泪飞顿作倾盆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在回想,我对父母怎么样,够不够孝顺,结果答案是我为父母所做的还不如父母为我付出的十分之一,真的很惭愧。每次回到家看到父母那花白的头发,憔悴的面庞,我的心里都不禁难过,原来他们真的老了,原来我真的长大了,我该少让他们为我操心,应该是到我孝顺他们的时候了。看到作者对母亲去世,没有在她活着的时候抽出更多时间孝顺他们而感到懊悔,这件事也给我敲醒了警钟。说起来我的父母也已年近花甲,即使从现在算起,我还能孝顺他们多少年呢!想到这,我突然觉得很害怕,我无法想象父母如果哪一天不在了,我会是什么样子,我想我会崩溃吧!
记得一次回家,我们三口人一起看电视,这时电视里正播放一则关爱空巢老人的.公益广告,广告播完后,我父亲对我母亲说了一句“以后咱俩也是空巢老人了!”,当时听完父亲的话我既震惊又有些许生气,我就回了一句:“谁让你不多生一个来的!”当时爸爸没在说话,可他不知道,我嘴上虽这么说,但当时我就已下定决心,一定不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是空巢老人,我一定多回去陪他们,就算我真的抽不出太多时间,我也一定会让我的孩子多陪在他们身边,不让他们感到孤单!
所以,爸爸妈妈,为了不让你们的女儿伤心,不让你们的女儿自责没有好好孝顺你们,你们一定要长寿,一定要健康!
《等待》的读后感篇5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虽然只有两幕,却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义非凡,是荒诞派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我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着生与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着遥不可知的命运中的希望。
贝克特没有告诉我们戈多是谁,是什么,但每个人对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戈多。因为戈多并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可以说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造出来的幻想,是人们在精神迷茫状态下的一种寄托,就像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着人们坚持活下去的希望。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尽不相同,所以才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戈多。然而这样的戈多实在是太渺茫了,那种无法抓住的感觉有时会令人感到绝望,于是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换来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结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吗?或许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许是等待一个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这个等待的过程正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于无尽的等待中渐渐走向毁灭的黑暗。
希望在神话中是潘多拉魔盒打开后最后出来的事物,这正意味着希望是绝对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着幻灭。所以我们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着希望的到来,而应该鼓起勇气朝前方探索,或许希望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们就不要等了,开始动身去寻找戈多!
《等待》的读后感篇6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善良的光辉。
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他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他已经煤油炉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他的麻木,悲伤于他自己的无奈。他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等待》的读后感篇7
我已不是一个诗人
妈妈说,你是一个冷血动物
我否认
北京的地铁站里,我发现大家都是一个螺丝钉,就像人群里的矮子,譬如我。拼命跳腾也不碍人流的前进,自以为个性的人们都是一样匆匆向前。
人是要给自己找活的,就像没有工作就会觉得虚无,其实工作依旧虚无,只是没有时间体味虚无。人并不是害怕虚无,而是能够体味到虚无。无聊是常态,不是偶尔。人在等待的,只是死亡的一天。
有一天,我发现我和别人长得其实一样。
我没有敏感的.神经,即使生活虚无,我也不知道,得意自己的乐观,没有敏感的心来体验痛苦。人生的理想,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所有的躲避无聊的事情找一个思路。说什么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自我欺骗着自己,存在如何有价。
比起有没有价值,还不是考虑需不需要存在,人们最害怕承认的是自己其实没有必要存在。
如果世上存在灵魂,但是不可感知,灵魂只能看,不能说,不能摸,却可以思考,这一定世界上最大的酷刑。
我依旧会努力,因为我惧怕死亡,同时也惧怕体味无聊。
无奈之间我也不明白,我始终思考不了戈多是谁,如果不等他该如何做。
我没有敏感的神经,姑且把它当作一种幸事吧。至少,在不愿意死亡的时候可以去enjoy生活。
这段时间似乎终于开始承认自己是个理科生,写不出漂亮的文字,体味不到情感的变化。看着别人的blog,一阵觊觎。偶只能分析,看不下去的散文……
傻乎乎的只知道超前看,拥有大条的神经。
一周的出租车,终于看完《等待戈多》,有了以上的东东,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因为好多事情,我也没有思考出答案。
《等待》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