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世界,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启发其他人对作品的理解,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漏》的读后感3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1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2
你应该知道《‘彩乌鸦’系列》这本书吧?那么《火鞋与风鞋》你也应该知道吧?什么?不知道。那就让我慢慢地说给你听。
这本书的主角是小迪姆和爸爸作为主题展开的。就得是父子两走出了普通的生活,成了流浪汉!为什么呢?因为,小迪姆认为自己是个最不幸的孩子:全班数他最胖,全校数他最矮,爸爸是个鞋匠,家庭窘迫。可就在他满七岁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穿上了新鞋,拥有了新名字“火鞋迪姆”,并背着背囊跟着父亲“风鞋”走进了大山……,这让他慢慢有了自信。
?火鞋与风鞋》在德国家喻户晓,理念被选为小学教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说以父子漫游生活为主线,串联了《星星兔》、《猪尾巴上的蝴蝶结》、《老鱼吹浪》、《长鼻婆娘》等十多个妙不可言的故事,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艺术美的享受。
?火鞋与风鞋》这本书真是本好书!如果你没有买,那你一定要赶快去买呀。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3
翻开那一袭墨黑的《城南旧事》,不知为何,我的心情感到沉重起来,一丝淡淡的忧伤笼罩在我的身旁。
这本书是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惠安馆那章。秀贞是英子搬到新家认识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听着她念叨着小桂子之类的话,使英子很好奇,她觉得假装有一个小桂子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馆和秀贞玩,听她讲小桂子的事。可是似乎胡同里谁都说秀贞是疯子,不许自己家的孩子靠近惠安馆。但是在英子的眼里,秀贞跟其他人家的姑娘没什么两样嘛。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了宋妈说的话,才知道秀贞为什么会变疯的。原来,秀贞和一个借宿在惠安馆的学生相爱,有了孩子,但是他必须得回家一趟,可怕是被他妈扣在了那里,一走就是六年。
后来秀贞生下来一个女孩,却被她妈丢到了齐化门城根下,她从那时开始就疯了。英子从秀贞口中得知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她还告诉英子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一块青疤,拜托英子帮忙找到小桂子。秀贞的眼睛下面有两个泪坑,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也有两个泪坑,英子经常把妞儿和小桂子混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妞儿和英子哭着说她不是她爸妈亲生的,说要回齐化门找她的亲生父母时,英子恍恍惚惚地去掀开妞儿的头发,发现妞儿的脖子后面真的有一块青疤。
她想让秀贞和妞儿回惠安找她爸去,于是拿上妈妈的金手镯,带着妞儿跑去找秀贞了。秀贞连夜整理好行李,带着妞儿去搭火车。可是英子不舍得妞儿,便使劲跑去追赶妞儿。那天夜里,又下着大雨,英子还发着烧,但她最后还是顶不住了,幸亏刚好遇见了妈妈,她才不至于晕倒在马路上。后来,英子有一次听妈妈说原来那天晚上秀贞和妞儿被压在了火车底下了……英子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她那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淌过泪坑流到嘴边了。
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看着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因为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上来的,但是它也是从淡蓝的天空上升上来的呀。而她更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像那次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竟把妈妈的金手镯都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几乎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这本书也是林海音为了怀念她的童年而写的吧。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4
清晨,抱着一叠从书店买回来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奶茶走进书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现实生活当中没有的情感。这种感觉,这种处境,这种生活,也许也是仅有童年的萧红才会有,看似是完美的,但其中却是悲哀的。
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的映像,一向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仔细的品味书中萧红童年的纯真的情感,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终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纯真、完美的印象,我在一个午饭后抱着几种复杂的情绪,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在故事里,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让人有些愤怒和感觉可怜的镜头,它让我不又不感慨:当初的人民是多么愚蠢啊!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悲哀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相信天命,是什么让他们掉入这个万丈深渊。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就如同萧红所说的,人们也不必须都是精神饱满的,而大半是被吓得脸色发白。有的虽然已经过去多时,还是不能够很快得抬起腿来走路,因为那腿还在打颤。
文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芳龄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暇的学习时光,但在她的生活中,十二岁也许是个噩梦,是一份孤单与无奈的痛。她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开朗。但不久后,她就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而又可怕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毫不留情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但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也许她还有什么心愿未了,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个解脱。
让人寒心的还在后面。她的家人的确辛酸,但不是因为她的死,而是自我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花了那么大的心血,认为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当年封建社会害的,如果不是封建社会,也许她会继续天真下去,继续勇敢的活下去。我不明白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小姑娘,一个团圆媳妇的死去,也换不来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守着迫害的女孩!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也许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活该,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能够拯救的,原因仅有一个,那时候的人,早以被钱蒙蔽了双眼,这就是以往的中国,以往的社会,以往的堕落,以往的不平等的人啊!
在萧红的记叙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又欢乐又寂寞,因为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可爱的萧红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一齐欢乐。萧红童年的生活充满了特殊的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神奇的画,只因为有泪,也有乐,还有那学习时流下的汗水;又像一首诗,只因为它记录了我们一生中最最完美和天真的时光,在某一个地方也埋下了我们的汗水;还像一曲歌,歌唱了童年,也歌唱了以往的稀释年华动人的故事。
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战争。仅有落叶一片一片触地,时代一点一点变化。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5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呼兰河传》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战爆发时开始酝酿,“八61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虽被开除出“祖籍”,故乡也早沦于敌手,但人总是会有一种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对前路深感茫然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愈发的强烈。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
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6
?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描写了周恩来总理审阅文件时的情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这篇文章真实而生动地告诉我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是多么辛苦,他的生活又是多么简单、朴素。这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同样使我深深地从心里怀念我们的周恩来总理。
当我读到“他指着桌上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说:‘我今晚批改这些文件’”时,我不由得心中暗暗为总理叫苦,一尺来厚的文件,看一遍也够累了,何况还要动脑筋作批示呢!周总理,您真是日理万机,为了这个国家操碎了心哪!
读着读着,在我的脑海中又不时地映现出了很多影片中纪录周总理生活和工作的情形:总理的卧室里面,只摆放着一张普通的床,一个不大的写字台,和几把椅子,而床头、写字台上,都堆满了书和待阅的文件。总理的那件睡衣,也是打了好几个补丁;服务员多次热饭,周总理都是一次次地忘了吃。老师还常常给我们讲:周恩来总理在生病时,还是念念不忘国事,每天晚上只睡一会儿觉,带病批阅文件……每当我看到和想起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但是,同时我的心中又充满了自豪感──为我们拥有这样一位人民的好总理感到自豪,这是我们全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我一定要以总理为榜样,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7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白雪公主”。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很惊讶,我们都五年级了,还看这种儿童剧,所以我们班有许多人反对,但还是迫不得已去了。但是,在看了这部动画片后,我还有些感触。
开始时,台上响起了动听的音乐,接着,白雪、磨镜、王后都出来了。可怜的白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受苦,却无计可施,但她还是艰难地一步一步走过来了。王后得知白雪公主比她漂亮之后,大发雷霆,要杀死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只好到森林里和小矮人、还有小动物们一起生活,白雪公主在这里比在皇宫里生活的更高兴,她万万没有想到,王后还会再来害她,尽管小动物们全力阻止,但还是没用,白雪公主还是被骗咬了一口苹果中毒了。在王子的召唤下,白雪公主回到了王子身边。
我觉得王后这样做太残忍了,她想杀白雪公主都是因为两个字:嫉妒。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的人和事,但绝对不能嫉妒,如果你嫉妒别人,可能会酿成大错,它可是会害人害己。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适应别人,不要嫉妒别人,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铸成大错。
《漏》的读后感300字篇8
?雷雨》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它在中国文坛,在世界文坛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评价《雷雨》的作品也很多,在此我只从一个小读者的身份来讲讲我眼中的《雷雨》。
雷雨,在自然界中是雷阵雨的意思,在雷雨到来之前,总是狂风大作、并伴有雷电交加的现象。《雷雨》也是从这点出发的。首先,作者就将周公馆沉闷、压抑的氛围完美的刻画下来,那沉闷的氛围如同布乌云的天空,让人无所适从。之后周朴园出场了,曹余先生对他的刻画极其细致,让人一下子就对这个严肃的周公馆主人有了一丝厌恶,之后充满病态的周萍,有点阴森的繁漪一一出场,让这本就有些压抑的周公馆更显沉闷。但是如果一直是压抑的氛围,那么读者便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在这周公馆里,唯一的一抹明亮便出现了,她就是四凤。四凤就如同乌云密布下云端透出的那抹阳光,虽然美好但不长久。之后由于工人罢工,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了,于是雷雨的前奏响起,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场大风暴即将来临。
繁漪对四凤与周萍的恨、周冲对四凤的痴情,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利益之争都是这场雷雨中最让人纠结的部分,当然,随着时间推移,侍萍的出现才是这场风暴中最令人害怕的闪电。她与周朴园在三十年前的纠葛让这场风暴显得异常惨烈。当他知道自己的女儿与自己的儿子相恋时,她那么坚决的反对,对她来说,这场恋情无疑会撕裂她多年来坚守的秘密,她这么多年一直在躲避的,哪怕再苦再累也不愿见到的人居然就在身边,这让他瞬间萌生了退意。但是这场风暴的另一个主使者繁漪却不会白白放过这个机会。周朴园对她多年的冷漠,周萍对她无情的背叛让她彻底的泯灭了人性,变成一个疯狂的野兽。她锁住窗户,让鲁大海与周平兵戎相见,她又将自己与周萍这场禁忌的爱告诉周冲,让这个单纯的孩子蒙受巨大的打击,并且在周朴园、四凤、周萍、周冲、鲁侍萍相见的那一刻,戳破了只深藏多年的秘密。最终这场轰轰烈烈的雷雨爆发:四凤因羞愧而跑出去,碰到了电线,周冲为救四凤而两人双双触电身亡,周萍也因接受不了现实而开枪自杀,紧接着侍萍与繁漪便疯了。
这场“雷雨”将这个自视甚高的周朴园辛辛苦苦、苦心孤诣想维护好的家彻彻底底的毁掉了,只留下一个风烛残年,可怜而又可恨的白发老人独自承受这一切。人们常说“世界上最悲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周朴园所有的亲人都在那场雷雨中弃他而走呢。小说最后又回到了两个小孩的谈话中,在这两个纯真的孩子心里,这家“医院”十分诡异,一个失心疯的老太太独自住在楼上,一个失心疯的老太太迷茫的望着窗外,而那个苍颜白发的老者则是显得如此诡异。就这样雷雨过后,这间屋子又回到了平静,异乎寻常的平静中。有人说周朴园在最后找回了人性,照顾侍萍与繁漪,也有人说他还是没变,他的等待是为了让唯一的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不管如何,我只想说,他是一个可怜的老人,也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和在其指导之下建立起来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迫害者。
?雷雨》这本震惊文坛、让巴金先生爱不释手的话剧,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好好揣摩。
《漏》的读后感300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