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有机会深入分析书中的主题,探讨其中的哲理和思想,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考方式,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节和主题的思考,是对内心世界的反思,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杨的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杨的读后感篇1
故事中的猎人们将斑羚逼到了悬崖绝壁,唯一的出路是跳到对面的山峰,可是有6米的距离,成年的斑羚只能跳5米,小斑羚4米,斑羚陷入了绝境,没想到斑羚们想出了办法,那就是一头老斑羚和一头小斑羚配对跳跃,在小斑羚跳不过往下坠时候,老斑羚成了踏脚石,小斑羚得到了助力,再一使劲,成功的跃到了对面山峰,而老斑羚坠落深渊……斑羚们如此配对,除了一对失败外,最后只余下了一只头羊,猎人们射出了子弹,但是头羊坚持着,没有倒下去,自己走向了心中最美的地方。
书中有一个故事《老马威尼》最让我感动,在云南,交通不便。运送货物全靠牲畜,曼广弄寨村里的召光甩家里养了一匹杰出的马,威尼。在一次运输东西时,威尼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当起了领头马,一只虎窜入马群,眼看着马群乱作一团,货物也即将丢失,主人召光甩焦急万分,于是走进威尼的身边抚摸了它,在它的耳边小声的说:“只有靠你把虎引开了,威尼。”没想到威尼听懂了主人的话,独自向前奔去,狼也朝着威尼奔跑的方向追去。整个马群又恢复了平静,驮着货物继续往前走。不一会,远处的山谷里传来了阵阵虎的啸叫,马的悲鸣。
看到了这里,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总结出了3点:
1、威尼虽然是一匹上了年纪的老马,可是它却有着很强的凝聚力,能起到带领马群的作用。
2、威尼对自己的主人是忠心耿耿,一旦主人遇到了危险,它总是冲在第一个,帮主人化险为夷。
3、威尼非常的勇敢,当同伴有危险,它能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自己的同伴,所以我真的很佩服威尼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佩服它的勇气。
杨的读后感篇2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间,怀着虔诚的学习之心阅读了这本专著,本书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成人的冲突,并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教会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当承担的正确角色和行为。可以说通过阅读我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的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以前的认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儿童出生起,我们的心理就被这种思想所支配:“当心这小孩别让他弄脏任何东西。看住他!提防他”,我们成人对孩子的潜意识就是管控与支配,往往还把这种无尽的管控与支配冠为是对儿童的“爱”与“付出”,须知这种无知的爱往往就是限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根源,对于此书中形象的举例:在早期阶段,所有动物的母亲都会小心地保护它们的后代,并攻击任何接近其后代的人。但是,家畜的这些母性本能常常会遭到破坏或失去。众所周知,母猪甚至会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窝小猪,相反地,野母猪却是最温柔和最富于感情的母亲之一。动物园里关在笼中的雌虎和雌狮也会吃掉它的幼崽。这就表明,天赋的保护本能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发展。这形象的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必须要赋予一定自由的环境,很多能力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展,这也深深的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儿童的任何学习与能力发展过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间,不能一味的讲授、管控和支配,当然也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我们应该在这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觉得应该是在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的自由发展,规则不能太细。那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怎样进行操作呢?我认为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例1: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会收到学生之间的告状,比如说某某把我的笔盒弄掉了,谁和谁闹矛盾吵架了,这时老师往往会马上把学生叫来,了解情况,批评教育,错的一方写检讨,甚至告知家长等等,那么这样做解决问题了吗?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可并没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成长吗?真正发展了解决与人产生矛盾的能力吗?并没有,原因就在与这一切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给儿童自己解决矛盾的空间,我想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止步于了解情况,让儿童自己尝试来解决双方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与引导者,不能作为裁判者。儿童在自主的环境下解决双方矛盾,其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例2: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提出问题没几秒钟就希望学生能马上举手,然后迫不及待的指名回答,或者干脆自己迫不及待的进行讲解,一部分学生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就解决了,那么这种教学效果如何呢?可想而知是不好的,分析儿童的认知发展心理,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也需要自由的空间,教师把问题提出后(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认知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打断学生的思考,强行的进行支配讲授。同样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也要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改正,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环境下的能力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在书中蒙台梭利说道:“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冲突,一个热爱儿童但又潜意识伤害他们的成人,将会给儿童留下一种内在的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正是成人自己错误的反映。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我想我们家长与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杨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画,令我深受启发。
这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位母亲抱着小婴儿急着赶回家,她们本来排在两边的栏杆中间,却被后来到来的几个男人挤了出去。母亲嘴里嘀咕着:“这几个人没看到这里是母子上车处吗?看他们的年纪和衣着打扮也不像是个文盲啊。”母亲以为这几个人能听到自己的嘀咕,会主动让开,但是过了一会,他们还是没有任何行动。母亲忍不住说:“你们没有看到这里写着‘母子上车处’吗?”那几个人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识字,你有什么证据?”母亲十分生气。
这幅漫画讽刺了社会上那些无视规则、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我不禁想到了现实中,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草坪上写着禁止踩踏,有人偏要去踩;电梯里写着禁止吸烟,有人偏偏就要吸;矮树上挂着禁止攀爬的'牌子,一些学生和孩子就是要爬。这都让我想起了在暑假发生了一件事。那天上午,我坐地铁去上课。一名高中生坐的位置的对面写着禁止饮食。他反而把炸鸡汉堡拿了出来大吃大喝。地铁加速了,他手上的面包屑掉了下去,他就当没有看见,直接从上面踩了过去。我追上他,生气地问:“你为什么要在车厢里吃东西?这里明明是禁止饮食的!”他说:“我吃东西又赖你什么事了?”说完还白了我一眼。
我看着漫画,想:生活中的那些假文盲,看到这幅漫画应该会脸红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规则,我要从自己先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共创美好的未来,让不文明的行为不再出现。(潘睿哲)
杨的读后感篇4
假期里,妈妈给我借了一本《天狼》,我一看题目,还以为是天上的狼呢,便迫不及待地翻开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两篇小读后感。原来这是一本关于狼、狗和人类的遥远的故事:杜仲收养了一只名叫雪虎的以前是高级警犬的白狗,给他改名叫雪玉,雪玉勇猛无比,有人一样的智慧、祖先狼一样的凶狠。在深山里还有一匹非常狡猾的独眼狼。由于雪玉的主人杜仲杀了独眼狼的`八位亲人,独眼狼领着四个孩子去骚扰杜重的村庄--兰花拗,最后独眼杀了杜仲,经过激烈紧张的战斗后只剩下了独眼、山妖、雪玉、小斑点。
小斑点最后给了山妖致命一咬,独眼和雪玉打得难分上下,最后还是雪玉杀了独眼,受到重创的山妖带着复仇的计划进山准备去争狼王的位置。他费劲心机练就了一招“左式爪”一把把老狼王抓死了,当了狼王,然后率领群狼杀进了兰花坳……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要爱护每种动物,人类如果不杀狼,狼也就不回来复仇。从现在开始,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吧。
杨的读后感篇5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见。”
读完朱自清的《背影》,仿佛有一双柔手动我的心弦,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又仿佛一双圣洁的翅膀飞过天空,在我的心中留下点点倩影。
母爱如水,温柔圣洁,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在爱中;而父爱如山般深厚,父亲用坚实的双肩支撑起整个家庭,父亲那深沉的爱要用多?华丽的语言才能说出口?
冬天的寒风,飒飒的刮着。在这孤立无助的季节,祖母又去世了朱自清望着满院的狼藉,簌簌的落泪,父亲自己虽然很难受,但却还安慰我:事以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居然已经到了变卖家产的地步,但得到的钱却仅仅够还债,连祖母的丧事都要接钱办。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虽忙,却还亲自送我去车站,为我买橘子,“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的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老了。
我不能忘记小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那时的父亲多?高大。 (读后感 ) 但是,就在那一天,在那飒飒的秋风中,在哪昏黄的路灯下,我发现,父亲的背不知什么时候弯了许多,父亲的脸不知什么时候长了许多皱纹,父亲那乌黑的头发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银色,无惊讶的发现父亲老了。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但亲爱的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一去不复返呢?时间匆匆,不会为谁而停留,在这时间的'洪流中,卷进了父亲的青春,也卷进了我们的青春,无门随着青春的流逝而长大,而父亲却慢慢老去了。是父亲用那坚实的肩膀托起了我们,也托起了我们一片光明的前途。
我们都是求学路上孤独的孩子,但有了父爱,我们的旅途不再孤独。
杨的读后感篇6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杨的读后感篇7
青铜对于葵花的离开并没有生气,没有发小孩子脾气,他只是坐在大树上,望着葵花离去的那个方向,那条茫茫河流,静静等待……
他希望着可以像葵花去江南一样,他手里里拿着灯笼,当葵花回来时,第一个看见的就是哥哥。那天他们一起上岸,一同握着纸灯笼,在漆黑的夜里一齐走,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哪了,但是看见了纸灯笼就欣慰了。但或许不同,他想着啊,盼着啊,而面对他的只是那条白茫茫,偶尔泛起涟漪的河流,葵花,还会回来吗?
突然有一天,他仿佛看见葵花回来了,妹妹还是和原来一样调皮,无声无息地来临,给了他巨大的惊喜。他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喊出那个令他日思夜思的妹妹,他只能用语言表达他的喜悦:“妹——妹。”
此时此刻,也许葵花也会暗暗说下:“哥哥。”她的'眼中多了几分坚定,她要学习,她只能学习。即使时隔千里,即使各在一方,可是这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思念……下一次他们见面,也许是另一个画面,他们会更珍惜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青铜,葵花
有一种依靠叫哥哥有一种喜爱叫妹妹
有一种感性叫妈妈有一种坚韧叫爸爸
有一种干净叫奶奶有一种闪耀叫冰项链
有一种迷人叫书声有一种正义叫大麦村
有一种默契叫青铜有一种纯真叫葵花
有一种陪伴叫青铜葵花
杨的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