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皮囊的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让我们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逻辑推理能力,读后感是一个感悟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汲取书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滑皮囊的读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滑皮囊的读后感推荐6篇

滑皮囊的读后感篇1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也许,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他们在忙着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补欲望?看过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投胎、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达写的这本书,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对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话,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学。

书中对父亲的感情,由仰视、尊敬到审视、反抗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的改变。父亲的形象,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的离去。蔡崇达揭开内心的伤疤,重新历数过去的家庭经历,把自己的心再伤一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们,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会与他人。却找不到灵魂所归何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相。

生活像一张庞大的问卷,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全文,我是带着感动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爱,就算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拥有曾经最真挚宝贵的记忆!”

滑皮囊的读后感篇2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句在互联网上极端热潮的话成了众多人的至理名言,很多人把它奉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则,想要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携手走一生。

我不知道“皮囊”一词如此之火是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毕竟这本书确实好看,销路也好,看过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可无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我都要说一句透过那份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这是他应得的。

那么小的时候就担起了家里的全部责任,生活让他早早成了男子汉。如今他是业内挺有名的人物,看这本书有那么多名人为其写序,我就知道这个人不简单。得是多优秀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小镇走出来,然后才能一步步爬到今天这样的高度。哪怕我们外表漂浮疲惫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皮囊之下,贯穿的是我们的灵魂。无论这副皮囊你是否喜欢,无论灵魂是否已找到出处,你都应该相信灵魂归依了,一切才安稳。而那具皮囊只是偶尔保护我们的内心缓慢一点受伤害的东西。

滑皮囊的读后感篇3

读完此书,没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没有如何的感动,反而心一丝苍凉。作者的那些关于故乡的眷念,那些关于亲人的眷属,那些关于友情的回味,关于人生与生活的感悟,都装在四处漂泊的皮囊里了

人生就像一个无底的空杯,我们总在不断的往里面装进许多东西,亲情和友情,财富和地位,又在不断的失去,而身体这副皮囊更像是一个活着的象征与符号

年幼时的天真与善良,年轻时的欲望与野心,中年时的挣扎与妥协,老年时的叹息或回归,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当一个人还在不断眷念着的时候,也是最脆弱与幸福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孕育的众生,一生都在寻找外面的世界,对于亲情是一场投资与还债的'关系与过程,更像一场约定俗成的责任,也像一座山。对于友情,更像是一种慰藉与填充,对于爱情,更像是一种奢侈与完成人生成人礼的一种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寻找,却从未真正审视过自己内心的需要

贪嗔痴与断舍离,本无不同,一个是在完成寻找外界的认同,一个是在寻找自我,对于完整的人生,应该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对于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甜品与大麻的作用所带来的结果并无不同

滑皮囊的读后感篇4

它有着浅黄色的封面,寥寥数字,丝毫不起眼的静静的趟在书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韩寒、刘德华和李敬泽作序,这才让我好奇:这是本什么样的书,竟劳动这三位不同领域的大腕!

原来这是《中国新闻周刊》前执行主编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位80后的闽南人,用他真挚的语言,描述了坦荡荡的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他的人生就这样真诚的摆在面前。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1篇后记,每一篇读起来都有种共鸣感,那种沉重却又如释重负的感觉。如第一篇《皮囊》:一贯坚强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样难过。我也有个坚强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脚就不怎么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这样也没见过外婆对什么事情示弱过。几年前外公离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脚越发的不好了,连正常走路都成问题。当时我们晚辈都以为外婆撑不了多久,一贯强势的她,怎能受得了无法走路、事事看人脸色的现实。没想到,大半年后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晒太阳、找人聊天了!后来才知道,是外婆逼着我妈妈买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强忍疼痛都要站起来。我每年回家都会去看望外婆,她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好多话,我说的话她却因为耳背已听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开心的笑着、颤巍巍的挪着椅子送我出门。

读到阿太留下的话:“黑狗达(作者小名)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才是大智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读到强壮的父亲中风瘫痪了,一次次尝试恢复一次次失败,退为孩童,无理取闹,直到去世,作者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的泪水止不住了。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养而亲不在”吗?父母亲用他们历经几重苦难的皮囊养育了我们,让我脱离山村在城市定居。他们的皮囊渐渐衰败,已经无力再为我遮风挡雨,他们认为这是在拖累我,不愿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们在我身边,就会带来无穷的力量,像小时候依偎在大树下,有着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没有了皮囊,还有灵魂。没有了灵魂的皮囊也仅仅是皮囊而已,没有任何意义。刘德华说,看蔡崇达的书,犹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我想,这盏明灯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滑皮囊的读后感篇5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书,于是也放入了书架打算抽空读一读,今天在火车上利用整块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此书的评价大概是有两个极端,我也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的非常完美,关键是要看读者自己的着眼点,以及所思所感所悟,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评书人,言语可以犀利,但是绝不能刻薄。

于糟糕的那个极端的评论者来说,大多数皆认为该书文笔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了狭隘、阴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读这本书虽然平淡,却感觉很真实,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达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觉,这或许与作者作为记者出身,又经年累月做以真实性出发的`报道有一定关系吧。我们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惊天动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中又能经历几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复杂多样的灵魂、人性,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不必说,人类是崇尚美好的,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没有了那些狭隘、阴暗的一面只会显得不真实,倘若人性中没有了阴暗的属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过这些无限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历程,总能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手里人生方向盘的转动带来一些启发。

滑皮囊的读后感篇6

我想这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代表着北漂一族这种大群体,而作者的眼睛却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现代人总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赶着早高峰,又迎向晚高峰,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感情。作者介绍了他从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种强烈的性格与不同的人生走向来进行对比,就像大多数人所憧憬而又担忧的那般,作者用他身边的'实例告诉大家未来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为什么要讲皮囊呢?那就是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时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为得到而错过的最终可能会导致灵魂的某种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亲的患病,大多数人离家后几年里,父母的身体都出现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老后正常现象、随机事件,可在这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丢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责,想弥补却又无力。特别想说msd的那句话:健康是福。只有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这句话多么的正确。而父亲的离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让作者觉得家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让作者最后决定离京回到小镇子继续生活。

因为目前初到北京两三个月,与作者京漂的很多观点都产生了共鸣。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业与家庭,不留遗憾。

还是很久之前的那个想法,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落幕无悔。漂累了,家真的会是很好的避风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滑皮囊的读后感推荐6篇相关文章:

看水浒传的读后感400字推荐6篇

偷来的时光读后感推荐6篇

《大学》的读后感600字推荐6篇

《早》的读后感400字推荐6篇

狼和羊的读后感300字推荐6篇

鹰和鸡的读后感200字推荐6篇

《将相和》的读后感推荐6篇

论教育的读后感推荐6篇

写丑小鸭的读后感推荐6篇

爸爸的爱读后感推荐6篇

滑皮囊的读后感推荐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