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与作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体验到不同文化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最新8篇,感谢您的参阅。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1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是忘年交于姑娘推介并郑重捧到我面前的一本书。
读书算得上是我生活里重要的事情,清晨午休晚睡前,阅读之后才得了心安。读书却难专一,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只选自己喜欢的,追着看的只有新闻时政、自己认准的写作者的文字以及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朴素优美最好。长篇小说已经很少涉猎了。
?解忧杂货店》是我最近认真读过的一本小说。书名本就吸引人,文笔又朴素踏实,读它,像是跟一个旧邻居或者老朋友说话,贴心而温暖。故事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惊喜迭出,布局亦十分精妙,读完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位充满爱心替咨询者解忧的浪矢雄治老爷爷,与丸光园院长皆月晓子年轻时是一对私奔失败的恋人,而那些往信箱里投递信件的人,或者是丸光园长大的孩子,或者是与丸光园有重要关系的人。
冥冥中中,命运是一条无形的链条,所有有缘人都会在这个链条上相遇,产生交集,并相互关注与扶持。生命中的这种缘遇温馨而美好,让每一个孤单的人都找到了亲人与依靠。
选择,梦想,爱与成长,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命题。亲密的爱人和梦想,选择哪一个,人生都会留下遗憾,月兔陷入了两难境地;克朗,一个热衷音乐的人,在家人和梦想之间没有勇气对做出的选择负责……大多数人也是这样的,遇到难题时,希望有人能够指点迷津。征求别人的意见,不是因为自己真的没有想法,只是因为还不相信自己的决定,也不够勇敢;只是渴望听到支持、鼓励的声音;只是想确定自己是对的,以此来坚定前行的决心。
人的一生,内容相当丰富,这些丰富又是错综复杂的。于是人总会被各种情感相互揪扯——选择了梦想,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东西就难以得到保护。把亲人放在第一位,梦想就会付之东流,自己难免遗憾失落。实现梦想的路,也曲折坎坷。人的内心也因此风雨飘摇,于是就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逐渐流失。古人问,何以解忧?答案是唯有杜康。这样的解答是荒凉的,让人对人生产生悲凉感,从而更加失落。
解忧杂货店不仅卖杂货,还提供烦恼咨询。任何问题都可以写信到店里咨询,哪怕是无聊的恶作剧,也会得到最真诚的回答。店主浪矢雄治是位非常合格的“解忧人”。他有问必答,从不敷衍。他不会轻易泄露顾客的隐私,他与每位咨询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对它们的内心感同身受。读后感同时他更明白,这些回信之所以对咨询者发挥了作用,是咨询者自己很努力,很想积极认真地生活,否则他的回信是不管用的。浪矢知道只有咨询者自己才能为人生负责。“我的回答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不但要写回信,而且要好好思考后再写。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他是真心实意地替别人想办法的人。
那个在圣诞夜坐着鹿车、穿红衣戴红三角帽,给人们分送礼物的白胡子让我们的内心温暖了许多年。这个孜孜不倦给忧困者写信解疑的浪矢雄治老人,传递给受困者的关爱、善意与支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真诚、慈爱着对待他人的人,对自己本身也是滋养与成全。浪矢雄治被癌症折磨的时候非常平静,他的离去也充满慈爱的光辉。丸光园院长皆月晓子去世的时候说,她会在天上为孩子们的幸福祈祷。
三个小偷翔泰、幸平、敦厚作案后为躲避警察追踪闯入杂货店,无意中成为另一个时空的“解忧人”。他们以未来者的身份向咨询者提供意见,认知与性情都得到了成长。在变成好人还是继续作恶的问题上,他们又成为了咨询者,浪矢给了他们最后的回答,浪矢雄治写给迷途的小狗的信,其实是写给所有迷途的人。浪矢的回答给了他们面对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夜晚读书,很享受。读《解忧杂货店》这样温暖的书,内心是惊喜的。人的生命与灵魂,需要衣服的保护,食物的关爱,更渴望来自尘世与他人的支撑。我坚信尘世间一直都发生着小说中发生的事情,也坚信存在着浪矢雄治这样的人。当然,人更应该自我成长,自带微茫。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2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西游记》。今天,就让我来写写读它的感想吧!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讲的是唐僧师徒历经磨难西天取经的故事。
新学期开始后,ms路领着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西游记》。我读的这套《西游记》是半文言半白话的原著。刚开始读时感到非常困难,有很多地方读不懂,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给我读一章,讲一章。ms路也选了很多经典的章节,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详细地讲解,并且ms路还让我们边读边写感悟。最后,我越读越上瘾了,基本能够轻松地阅读了。
过去我读《西游记》的少儿版本,只是因为喜欢孙悟空和妖魔鬼怪打斗的场面,感觉又惊险又刺激!现在再读这本书,尤其是有了路老师的解说,我才感到其中阐明的道理真是太深刻了,我们从每一个人物身上都能学到很多知识。虽说这是一本神魔小说,我们却能从生活中找到里面的人物。你说神不神啊?
?西游记》中有许许多多生动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活着就要追求自由。他闯龙宫,闹冥司,反下凡间,大闹天宫,都是为了追求自由。但读到最后,他更让我明白了做事情就要做到执着。他争强好胜,法力无边,一直忠心耿耿,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每次降妖都是他一马当先,却又毫无怨言。
?西游记》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其中,师傅唐僧的心地善良,猪八戒的的有勇无谋,沙和尚的小心翼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了,最为突出的还是那个足智多谋,正直勇敢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真让我着迷,七十二变就更神了。故事从孙悟空从石头蹦出来开始,讲述了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路上历经了各种磨难,有要吃唐僧肉的,有要与唐僧成亲的……一次比一次扣人心弦,他们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走了十万八千里路,最终修成正果,取得了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唐僧让我明白了不能小瞧任何一个人;沙和尚让我明白了沉默是金;猪八戒让我明白了只有目标,没有乐趣是不行的;白骨精让我明白了越是美丽的东西它的毒性越大;如来佛让我明白了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悟出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自己吧。我真的特别佩服唐僧师徒四人,他们是那么执着,不畏艰险。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想想自己,有时候做事虎头蛇尾、马马虎虎、半途而废。比如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我是满怀信心,可是学了还不到一年,我就感到练钢琴太痛苦了,怎么也肯学下去了,于是改成了学习长笛。读了《西游记》之后,我想再也不能半途而废了。只要能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尽力去做了,就是一种成功啊!
虽然我读完了《西游记》,但是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我没有读懂,比如书中有那么多优美的诗词、对联,我都不太明白。每一个人物的精神我也理解得不太透彻。所以,我还想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我相信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对那些人和事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经历许多困难,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取得成功;只有不断磨炼,才能更轻松地过这些难关。孙悟空本大闹天宫犯下了大罪,现在却在西天取经过程中立下大功,说明一个人犯了错,只要努力悔改,就可将功赎罪。猪八戒犯了错后,虽然他也一直在悔改,但没立下大功。这也不能怪他,因为他能力不够,加上大师兄法力高强,很少有他表现的机会。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3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史记》。那里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这三千余年间多的历史。我想看看我们国家的历史是怎样的,于是就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5篇,分别是:帝王篇、诸侯篇、文臣武将篇、布衣文人篇、少数民族篇,我印象最深的是帝王篇。
帝王篇里《尧舜禅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我给你讲讲吧!五帝中的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吧皇位传给了挚,挚在主政期间没有什么所为。挚死后,放勋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尧帝。尧帝虽然出身富贵,但是他不像别的富家子弟那样有很多毛病,他把国家理治的很好。尧帝选取继承人的时候,没有传给儿子丹朱,而是传给了舜。尧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丹朱实在不成材。尧帝为了陶冶他的性情,发明了一种智力游戏——围棋,传授给他,期望他能修身养性。但丹朱还是原先的丹朱,没有变,围棋却流传了下来。话说回来,这个舜到底是什么人呢?舜的年少经历既复杂又悲惨。但他一向为人好,十分孝顺。大臣们推荐尧的儿子丹朱为皇上,尧帝说:“丹朱虽是我的儿子,但是他性格恶劣,我不会给他机会的。其他的,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有品的才能,都能够推荐!”大臣们推荐舜,但是尧帝还有点犹豫,就亲自验证了一下。经过重重考验,舜的做法让尧赞不绝口。封为部落首领,就是舜帝。舜从此代替尧帝。舜大胆的任用贤才治理国家,整个民族变的兴旺发达,之后,舜仿效尧帝,没有把皇位给自己的儿子商钧,让给了具有美德的禹。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皇位,建立了夏朝,禅让制度从此消亡了。
?史记》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大家必须要去看看,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4
双十一,优惠还差一本书的价钱。在黑色封皮的《活着》与粉色封皮《窗边的小豆豆》之间斟酌了很久,最终选择了后者,虽然它的价格是前者的二倍。
书很快就到手了,可是迟迟没去读——因为我以为这是一本童书。对于书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学的课本里,校长让家长为孩子准备“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这一章节。电车做教室,午饭有多种均衡的味道,学生可以在课上自由的走走神看看窗外而不会被批评——世界上哪里会有这么好的学校。所以,这是个童话,无疑。我也幻想过有朝一日能在这样一所有特点的学校里学习。可是全中国的学校都仿佛被格式化了一样。四十至六十人,甚至更多,挤在一间教室里,按着一成不变的课表上着枯燥无聊的课,做着重复的练习题。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没有多少讨论的余地。间操没有丝毫运动的效果,社团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才设立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绩就是说明一切的真理。即使到了大学,情况也没有多少改观。或许是因为位置偏僻,让整所学校完全与外界隔离,也许因为我的专业,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所以我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自由。两场考试的间隙,我捡起了这本书,权当紧张复习的调剂。一个似乎有多动症,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疑问,却无法融入正常课堂的小女孩,在扰乱课堂退学后,被妈妈带去了“巴学园”。校长用了四个小时,来听小豆豆讲平日里老师永远也不会去听的事,这个开端就很奇幻。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小豆豆和我都是这么想的。除了我曾经读过的电车教室,山海味道,“巴学园”还有很多惊喜。比如,同学想上什么课老师就会上什么课,自习课上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甚至可以做实验,不需要坐固定的位置,做不按常理的韵律操。老师会带学生去散步,去寺庙玩耍,游泳,远足,甚至把农民请到课堂上为大家讲解农业知识。
小豆豆也在这段时间中有了自己的成长。学会了体谅别人,照顾别人,带着小儿麻痹症的同学爬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读到一半的时候,有段文字特地说明了“小豆豆”这个名字是对“彻子”的误读。我翻回封面,看见作者的名字黑柳彻子,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于是我到网上去搜索,才知道彻子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了,依旧精神矍铄,还主持着属于自己的电视访谈节目。我不禁更加佩服小豆豆,以及她的校长小林先生。到了书的后半段,悲伤的气氛开始慢慢聚集起来。售货机里不再有糖。小儿麻痹症的同学去世了。家里的牧羊犬走失。校工大哥哥也去参军了。是战争的气味啊,可是,并没有人意识到。直到炸弹落下,将曾经的校舍化为一片火海,故事在一家人撤离的路上,戛然而止。这是个悲剧的模板,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我以为这是个童话,可是你却告诉我这是现实。文后有一个长长的后记,是作者对于写作本书的感想,以及当年所有同学的现状。我看到的是,当年的那些问题学生,后来全部事业有成。而且还延续的当年的习惯,会在经常去散步的寺庙里一年一度的聚会。
我不禁感慨: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但是他们的教育风格迥然不同。我曾经也想过要去传道授业解惑,但我知道这种僵化的教育体制不适合我——这对于我来说太过绝望。我曾经对于教育有着无数种设想,但或许是我的成长太过一帆风顺,又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当我看到现在我的弟弟妹妹时,我已经不知道该给他们和他们的家长以什么样的建议。甚至,我不知道要如何教育我自己的孩子,看呐,理想的教育只存在于童话啊。不能否认的是,老师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影响。虽然社会上关于老师,总会有很多负面新闻,当然对医生也是,但是这个职业永远也不会消亡。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5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这是《平凡的世界》最让人动容,又感同身受的一句话。
初读《平凡的世界》,是高中时期。第一次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深深地被书中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样作为一个生在山村、长在田野的渭北人,第一次觉得文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如此引人注目,反反复复地细细咀嚼,我惊奇的发现,路遥的文字无需模仿,无需刻意,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琐事在他笔下竟然会如此生动有趣。
之后,在我枕边便常放一本《平凡的世界》,懵懵懂懂地读了3遍,从中得到3次不同的感悟,3次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废寝忘食的读完全书,内心都感觉甚为亲切。高原上平凡的村庄,住着一群朴实的平凡人,他们平凡之中映射出生活的真切,虽贫困却不卑不亢,虽艰苦却不折不挠,书中忠厚朴实的少安、少平兄弟俩为了生活和理想不断奋斗,历经艰难曲折。这种朴实与纯真沉淀了我的高中乃至大学生活,也为我最后就业选择埋下了种子。
毕业后的我加入到了中煤铁军的队伍里,随着工作角色的转换,过了将近8年的半迁徙生活,经历了艰苦的工地生活、频繁地迎来送往、琐碎的文字修改,我的人生逐渐完成了一名学生到一个企业员工的转变。可不管生活的角色如何变化,《平凡的世界》始终伴我左右。这部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是路遥先生用自己生命浇灌出的伟大文学作品,他将自己的伟大精神全部投入其中,也正是这种正视苦难,挑战命运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促使我不断战胜自我,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还记得初来企业,按照公司安排,我担负起企业史志编修任务。当时的我对于企业情况了解甚少,对史志编修也完全不懂,面对一摞摞历史资料、一堆堆泛黄老照片、一卷卷老档案,内心焦躁不安、不知所措,可能是受《平凡的世界》影响,想到书中人物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期间,通过不断走访、实地调查,在30多度的档案室里汗流浃背。300多个日夜,我和同事一起坚持在历史中学习,在学习中还原,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中进行修改,在一遍又一遍修改中将志书不断完善,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志书编修。从那以后,每当遇到困难,书中孙少平那种坚守自我、无愧于心的生活态度,都会传递给我一种坚定的信念,一股强大的力量。
而立之年的我,随着阅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自己也逐渐沉淀了下来,也变得稳当了些,慢慢地也开始有了紧张忙碌过后的静坐思考。这时我还是习惯性地翻开《平凡的世界》细细品味,每每读完一遍总会有所感悟。总之,《平凡的世界》让我懂得:人,无论出身是卑微还是高贵,无论家境是贫寒还是富有,只要能拥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能热爱生活,生活对他总会是公平的。挫折和成功,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我们应该笑对人生,笑对生活,在磨难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
路遥先生用平实的笔触、深沉的感情为我们描绘出了生活这本无字的书,其中的震撼与感动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在这里我只想用寥寥数语表达自己些许看法、些许感触。
?平凡的世界》谱写了一代年青人壮丽的人生,也在我们眼前铺就了一条平凡之路。我们建筑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也是平淡的。工地上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绚丽的五彩霓虹,有的只是平凡而简单的生活。但正是这种生活,教会了我们在平凡中领悟生活的美、发现工地的乐。在这里,哪怕只是一顿平凡的晚餐、一次平常的会议、一场日常的培训,都因为我们的有缘相聚、有梦相守、有路同行而变得与众不同,让我们相约在这平凡中,用对本职岗位的忠诚、坚守,点亮人生的光芒,谱写一段平凡但不平庸的精彩人生。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6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对于我来说印象很深的书,就是这么一部书使我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平凡的世界,世界真是平凡的,但是往往给人的经验教训却是不平凡的。正是由于这部书的深奥性,使得我对这本书记忆尤深。下面就是几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一、沉重的后感
这是令我心情沉重的一本书。
可以说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懂得了奋斗不是从前简单理解的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奋斗不仅仅是要吃苦,要受罪,奋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执著,一种在黑夜里呼唤黎明、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韧劲。
如果没有分秒必争的奋斗,没有载满汗水艰苦的史册。也正因如此,付出与成功总是紧密相伴相随而至。而且,奋斗,永远是漫长的过程,成功只是瞬间的陶醉。奋斗的快乐在于成功的希望,而成功的愉快却在于奋斗的现实。
渴望成功,人生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去设计自己笔直的前行大道,去仅仅选择生活中的欢乐和安逸。与其说我们期盼永远幸福快乐,不如说更期盼为今后战胜人生的挑战,正视人生的艰辛与措折多一份心理准备。
这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段社会,记录了一个时代,也记录了一段成长的经历。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多么卑微,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看着里面人物的命运不禁想起我们现在的境况,也想象着以后将要面对的生活。
二、世界再平凡也是幸福的
读完《平凡的世界》,心中涌起一股热辣辣的感觉,有时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没有资格对它评述,只有被它感动。
纵观全书,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苦难和奋斗,平凡和伟大,而贯穿其中的是亲情、友情、爱情。讲述了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历程,一个平凡家庭的奋斗历程。一个农民的生命同伟人的生命具有同样的价值,普通人的劳动同伟人的业绩一样伟大,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亲情、友情、爱情。特别是孙少平,也是我最佩服的角色。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不卑不亢的学子,又或者说,农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少平平凡的一生,分化于农田、城市工地,还有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田晓霞的出现,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关于她的章节,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因为有她出现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
三、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书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平凡的世界不仅存在在书中而且还存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是十分的平凡,我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偶尔生活会带来小的惊喜,但是生活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磨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坚强。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7
这是我第二次读巴金的《家》。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的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喜欢小说中三弟高觉慧,他敢爱敢恨,迸发着青春的烈火,燃烧着新时代的激情。在我心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觉慧占据了第一号人物的位置,不可否认的主角。以至于,我天真的认为《春》、《秋》肯定是描写觉慧在外从事新文化事业的轰轰烈烈历程。第二次,我依然喜欢血气方刚的觉慧。喜欢到看不到他的缺点,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人,觉慧的大哥——髙觉新。一个我不喜欢但是是巴金老先生塑造的最好的一个人物。
觉新,他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
他,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他,有着金灿灿的光环,年轻的远大梦想。出色的化学成绩,出国留学的美梦,温柔贤淑的梅表妹……这棵新生的树苗,无疑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好景不长,很快,灾难便降临到这位未经世事的年轻人身上。祖父抱孙子的心愿瞬间掐断了他年轻的气焰,他的前程,他的梦想之灯一念之间被浇灭。他,答应了。在坚不可摧的封建礼教面前,在至尊的祖父面前,在顽固的长辈面前,他答应了,用自己的青春梦换取了一个合格的,“不负众望”的长孙的赞许,这个赞许来的并不怎么美好。在自己的心灵面前,他是一个无能的躯体。他,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屋子里,抱头痛哭,用无声的眼泪为自己年轻的心送丧。此刻,我觉得他好可怜。为此,我还郁郁寡欢了一段时间,我想“听话并非是好事”。虽然,他自己点头毁掉了所憧憬的一切;虽然,我们怒其“不争”。但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面前,这样的悲哀,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幕。他,只不过是新世纪的过渡人,横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庞大黑暗的封建礼教,还是他的爷爷,父亲,他的亲人。新世纪的光明尚存在人们的幻想当中,渺小的沧海一粟,拿什么来搏斗,来反抗,难道他就愿意这样断送自己的青春吗?
后来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他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琐事渐渐地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激情。他开始机械的生活,为了整个家庭的持续,为了父亲临终的嘱托。他不得不陪同张姨妈去买衣服,不得不陪着她们打麻将……掩饰着自己的内心,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他,被夹在两代人中间,过着煎熬的生活。在长辈面前,他需要毕恭毕敬,无论对还是错;在乘着时代激流的兄弟面前他被冷嘲热讽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虽然,家庭决裂只是迟早的事,封建和新潮本来就是水火不容,新必将代替旧,我们知道,觉慧知道,觉民知道,觉新也知道。但是请想一想,如果是你,如果你是大哥,带着父亲的嘱托,作为整个家庭的主力,你能够像觉慧一样一走了之,将爷爷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丢弃吗?
他热心善良;有能力,以至于家里有什么事长辈们都要找他商量;他顾全大局,有责任心,却使他成为了封建的牺牲品。礼教吞噬了他的爱情,夺走了他唯一的慰藉—瑞珏,长辈们胡作非为,鸣凤誓死反抗……家中渐渐变地冷清。终于,他的一切委曲求全化为虚有,他终于明白反抗固然艰难,而不反抗的结局就是灭亡,他勇敢了一次,既然自己不能挣脱封建的魔爪,别人却可以,那就是觉慧。
后来,我才知道,《春》、《秋》的主题并不是觉慧的新事业,依然描写了高公馆里一幕幕的悲剧,这座封建下的辉煌建筑最终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倒坍,觉新终于彻底的走向了反抗的道路。原来觉新才是《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人物。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来说,我崇拜觉慧,即使他的言行充满了幼稚的色彩,但不可否认,这才是青年,真正的新时代青年。从作品的写作角度来看,觉新才是小说的出彩之笔。对于觉新我只能说,虽然他性格懦弱,但是他没有错,错就错在他生活在那个年代,错在他是一个长孙,一个大哥。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篇8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镇魂的读后感1500字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