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指阅读完一本书后把内心的领悟用文字编写出来的文字载体,大家都知道,读后感是用于记录我们读书后感受的应用文体,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李清照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清照读后感篇1
李清照,这位历史罕见的才女,她随着时光逐渐变幻的模样,经历了甘之如饴的爱情过后,独自的地老天荒,如画卷一般展现在我眼前。
想来对这本书并无太多印象,这是因为从前思想太浅,只知词美、人美、意美,不知词或诗的背后,是年少天真活泼的欢乐,抑或是后来世事惨淡的悲凉。这本书里描绘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来的每一首词作,几乎都在这故事中渐渐道出。她是一位宋朝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还是苏轼的弟子。
在那样一个女子并不受重视的时代,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随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词,尽管朝廷之事扰人,依旧扰不乱她那颗淡然的心。她的一生,以北宋灭亡为明显的分界线,词作从此转变了风格,前半生的岁月静好,后半生虽是人走茶凉,但她还保留着自己那股子才情。战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难料,让她看透悲欢离合,然而,岁月虽凄凉,她却从不绝望。
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她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她,不然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名句呢?她是个温婉的女子,曾经乘舟采莲,细嗅青梅;后来与赵明诚结为夫妻,煮酒论诗,醉心于金石书画……世事不问,毫不挂心,岁月里是那样的悠然自得。诗词中无不透出的是活泼灵动。到了后来,却让她遇见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国家的。风雨飘摇,让她何去何从。
虽然命运多桀,经历了那么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显得更加圆满。然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她真正没有被忘却的是什么?是才华。作为一位女词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她的才气纵横才让所有人记住了她。如果她仅仅是一个平庸的女子,或许已被许多教条管住了脚步,再也迈不开来。她的才华,是她所拥有的骄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那样贴切,她的学识,她对人生丝毫不屈服的态度,对周围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华。她成为了一颗历史中永不磨灭的明珠。
并非岁月深情,而是她的才华惊艳了岁月。
李清照读后感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知识世界的桥梁,更是我们“缺一不可”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正是一本书帮我打开了历史沉甸甸的宝箱。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李清照词传》。
书中以作者细腻的笔触和优美婉转的文字将全书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个时期——“少女时期”、“别君时期”、“流离时期”和“晚年时期”,并收录了她在各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不同的作词背景,探索她内心的世界,并生动地写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初读时,我的心中总藏着很多的疑问。李清照温婉多情,才华横溢,语出了“绿肥红瘦”的千古佳句,道出了“生当作人杰”的豪情壮志,“寻寻觅觅”的悲哀凄凉,“席卷西风”的悠闲舒适,又写出了“凄凄惨惨戚戚”的离别愁绪……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踏着轻快的脚步走进了生命中无比浪漫的春,闺中少女,如花如梦;带着火热的爱,来到了无比焦灼的夏,离人相别,心不离;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又来到了无比肃杀的秋,国破家亡,黍离之悲;最后,拖着疲惫的脚步,走进了人生的最后一站---生命中无比凄冷的冬,凄惨晚年,物是人非。随着时间的流逝,火热的心变得冰冷,乌黑的发变得雪白。没错,她老了。也许“一代词宗”,是后人对她的怀念与些许补偿。但历史与人性,本就是错位的,历史给李清照荣耀,也许并不是她所向往的,而她苦苦追求的,命运却偏偏给不了……
读到这,我想到了《红楼梦》。曾经贾府的兴盛繁荣,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一样吗?可到了后来,黛玉命归黄泉,贾母、王熙凤驾鹤西去,一个个悲哀的故事让人垂怜。读完两本书,也许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要珍惜大好春光。没错,人的青春是可贵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正在少年时期的我们,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来来去去皆优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间经历风吹雨,锦瑟年华与谁度?人生恰似花一场,花开时节满芬芳。
李清照读后感篇3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习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习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伤之切,悲之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诸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这类的悼词,任谁目触都不禁催下数行泪。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席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读后感篇4
雨后初晴,偶得李清照之杰作《漱玉词》,读后感慨系之,一幕幕的爱恨离愁,一阕阕云烟往事,千万个片断在脑海闪过。顷间心痒难耐,遂下笔,一舒心中感伤。——题记
一、生平
?老残游记》有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古今第一女子就诞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柳絮泉畔。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词人。生卒难考,推测生于1804年,卒于1151年。其诗、词、文、赋皆有成就,以词最为擅长著名。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用语精炼格调清新,写景抒情真切感人。惜作品大多散佚,流世之作不过数十首,皆属上乘之作,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压倒众多须眉的崇高地位。
二、婚姻
易安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饱览百家经典。而后嫁与考古学家赵明诚,正值二八妙龄。夫妻二人皆博学之士,意趣相投,一见倾心,感情甚笃。由于明诚的鼓励,婚后生活美满,前期的作品大多围绕自己的婚姻生活,起居趣事。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写出了两人同游时美好的时光。
?易安居士事辑》里有一段文字:易安性强记,每饭罢,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页,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引而起。这是他们别有风味的闺房之乐。
他们是知己也是情人。古有高山流水之作以表友谊深厚之意,也有鹣鲽情深以示夫妻相爱之深。人生得一知己而无憾。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说小别胜新婚。明诚与易安二人的感情浓得似墨,怎么化也化不开。婚后小别,两地相思,已经令她难以入眠了。上引之二篇,就是这段时期写的。一种风流潇洒的韵度,洋溢在笔墨之间;飞扬的文采写出旖旎的年华和炽热的情感。
三、惊变
靖康之变是易安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在经过靖康之变,先是父亲被贬,家道中落,而后是金兵入侵、山河沦陷,接着是流亡建康、明诚病故。噩耗连连,瘦小的她,坚持了这么久,终于病倒了。
病间她作了《摊破浣溪沙》一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字里行间,又透着多少分无奈、多少分思念、多少分怨恨?那张愁容那份薄凉,又有谁看得清听得懂?从此,易安抱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只身飘泊于江浙间,过着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生活。
后期的作品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词风一转,开始关心时事政局,讽刺朝中权贵,了解百姓疾苦。她把这一切的情感都反映在词上。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憾刘昆!”又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这些词句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苦,亦道出了对时事的悲愤!
四、晚年
她的晚年是悲清孤寂的。在动荡间沉浮了多年,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然而这些还不够!因对时局的不平她差点下狱;因风芒过露而遭人妒忌,竟诬蔑她在暮年改嫁!
这些这些,她都不想再说什么,再辩什么了。慢慢地,茫茫人海中消失了她孤弱的身影。是妥协?不,这不是她的风格!她渐渐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慢慢地淡出,淡出。在满口酸楚中,她尝到了苦中作乐的欣悦;在累累伤痕里,她看到了生命永恒的姿态。
五、感慨
易安的一生,围绕着政治时局而起起落落,跌跌宕宕,历尽了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创造出辉煌?没有世事的洗炼,哪有今天的精华?
她曾说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豪言壮语;她亦念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凉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样的悲寂柔情。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是一位词人。她创作出千古传诵的佳作,而她的人生更是一首绝唱,流芳百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昨日的黄花已凋零,昔日的往事成追忆。而她的身影,历经风霜洗炼过的淡笑,她的眼神,藏着无限的心事。透过她的词,向我们缓缓述叙着,她那跌宕无数的传奇人生。
李清照读后感篇5
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但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题记
第一遍是听了百家讲坛康震教授的《李清照》,从未有过的好奇,让我难忘。第二遍终于让我在学校图书室的一角找到了你,窃喜!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你……
一直以来就对宋词情有独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是我喜欢,那样细腻那样柔美却不失意境。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所以我一直都以为你是个幸福的女子,容貌出众、名门闺秀、才华横溢集宠爱于一身,这样的女子会不幸福吗?现在才慢慢知道,原来并非我想象如此。我怀揣好奇之心开始走进你的世界里,与你同悲同喜……
在我眼里,你“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风韵脱俗、你个性张扬,深深地感染着我。
我痴迷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你的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好一个青睿、有活力,热爱生活、性格爽朗的女子!以至于我在课堂上跟我的孩子们如痴如醉地徜徉在你这束阳光里……
其实,让我最欣赏的还是你那份坦率,不羁的思想,所有这一切能让你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那些率真词章,甚至让人才辈出的北宋那些男儿都自叹弗如。
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灿若星河,也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但女子为诗人却屈指可数。作为一名女子,你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自然,去感受自然之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更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作为女子,美好的爱情追求在你的笔下却显得那样执着、那样美好、那样独立。《一剪梅》中你酣畅淋漓倾洒你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你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有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你用女子特有的那种细腻,那份与生俱来的敏感去捕捉你心中的感受之时,你可知道,也捕捉了我的心。
当我惊叹你的才华横溢这会,哪想你却生不逢时,北宋破败,金人入汴京。对于丈夫赵明诚的弃城而逃你羞愧难当,继写下千古绝唱的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自身都难保,却心系国家,显示出了女子难得的大节大义。赵明诚返回建康,后患疟疾,你接到家书急忙赶赴建康,最后一面还是无缘相见。等你赶到,赵明成已去,至此你流浪于江南。
孤身一人在乱世苟活,又多次遇到南犯的金兵,随身的家当被抢被盗,所剩无几。几车书卷被金兵焚毁。即使是这样,你依旧写出了惊世的词令《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好一个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居无定所,国破家亡,物是人非,前半生悠然生活,后半生漂泊潦倒。在济南生活时还是丰韵,脸色圆润的女子。流落金华时已经面部消瘦。你几十年孤身一人有家不能回,失去至爱的丈夫,终生没有生育一儿一女,最后郁郁而终在离济南老家遥遥之外的临安。人生天地反差之大,但优越的前半生你没有居深闺而有德无才,后半生你没有自叹自哀,自我放弃,留下千古诗词让我们这些后人咀嚼、传唱。
这就是你,即使在刀剑上跳舞,依然舞姿卓群。
宋代的蒋捷说:时光匆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外面虽喧嚣,可对于你,今天的我依然痴迷;痴迷于你的特立独行,痴迷于你的才情卓越,痴迷于你的敢爱敢恨。
忘不了你的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你那“和羞走”的美丽娇羞。一份勃勃的生机,一片斑斓的色彩,演绎了你多少的欢乐与朝气。
我想问你,你究竟从哪里来?带着淡淡的芳香;你又将身往何方?吟唱的词阕余音绕梁。你号易安,可却颠沛流离了一生;你原是小家碧玉,可那铮铮傲骨硬是比一般苟且偷安的男人还要刚强。
正如后来人这样评价你——正值花季时期的你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你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
在我心中的你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
你分明教会了我——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尤其是女子!
清秀罩婵娟,才情卓越,我真的为你心动!
李清照读后感篇6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感受:她把傍晚河中之景描写的淋漓尽致,现存她的《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或许是因为李清照不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即能写出细腻之际的`诗词,也可以写出豪迈的文章来。李清照的词总能引人入胜,每每读起此诗,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只有李清照的诗能有这般意境吧。
李清照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西瓜读后感6篇
★ 家读后感优质6篇
★ 罗读后感推荐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