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不仅仅是一种功课,更是一次自我们发现和成长的机会,优秀的读后感帮助我们分析角色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走在大路上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走在路上》,我的心里流出了一股暖流。
?走在路上》描述了物质贫乏年代的小男孩小远和他的奶奶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体现了的亲情。小远准备和奶奶一起看电影,可是奶奶毕竟年纪大了,老是慢吞吞的,出门的时候慢,路上也很慢,于是,小远急了,迟到了该怎么办啊!他就开始自己顾着自己走,把奶奶甩在了后面。但是,小远回头一看,奶奶还是走的很慢。忽然小远的眼前出现了以前的背影,他觉得应该等一等奶奶,和奶奶一起走,不把奶奶扔在后面。最后,小远终于醒悟了,唤醒他的到底是什么?是奶奶衰老的身影?是他回忆中的残存印象?······
亲人的力量,是人无法揭穿的,它超越时空的牵绊和巨大的阻碍,是他让人学会去感恩。其实我们也有过这样的小事,但是我们心里只有想着自己的感受,却没有发现你的家人其实想让你知道感恩是最好的!这不正是梅子涵老师想对我们说的吗?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篇2
寒假里我读了《走在行知路上》,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篇3
母爱,犹如春晖般的阳光。文章《母亲》一文,记叙了三个感人情节:老牛强行拦路索水;强忍鞭打执意要水;护犊饮水母子情深。让我更深一层懂得了“母爱是无私的,也是永恒的。“这句话。
?母亲》一文让我最为之感动的情节是老牛强忍鞭打执意要水这一段。老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叫得凄厉,和着沙漠阴冷的酷风。这情景在我脑海中历历在目。顿时间,泪水在我眼眶里不住的滚动。相比之下,要是我被长鞭一抽,保准服从命令,可是老牛不是为自己讨水,而是为自己心爱的小牛讨水。只为了让小牛喝水而挨鞭打,值吗?但是,在母亲的眼里,就值得。
在生活中,母亲是一个难以扮演的角色。为了儿女能吃饱,自己宁愿少吃一点;为了儿女能暖和,自己宁愿穿薄衣;为了儿女能读书,自己宁愿辛苦工作。母亲,走到哪里都是让人敬仰的角色。母亲,您的爱如含苞欲放的花蕾一点一滴地从生活的角度反反映出来。母爱这个阶梯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动物也一样,有着七彩般的母爱,有着领悟的感情。这种连动物也懂的母子深情难道我们不懂吗?
有首诗写得好:《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啊!小小的草儿怎么能报答得了春晖呢?补正如赤子之心不能报答母亲无私而永恒的爱吗?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我们《七彩阅读》上的《走在路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读下来我非常受感动,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一个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电影快开始了,但奶奶还在慢慢的走这,作者好几次不耐烦,时不时向他的奶奶大吼到:“奶奶你快一点电影快开始了。”在一个回头的刹那间,作者发现奶奶的背已经弯的厉害了,像一棵年老的大树。
从他和他奶奶去看电影为故事的一个理由,抒发主人公对他奶奶深深的爱,以童年时奶奶带我出去逛街,并且都是奶奶背着作者为爱理由。对了,文章还有一处非常感人就是作者的奶奶在烈日下干活身上都汗衣服全被汗湿了。但她并不忘对作者的爱时不时向作者大声说:“往窗户那里站,那里凉快。”奶奶热的受不了,她买了一根棒冰,她刚吃了一口,就把剩下的棒冰给作者吃。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又非常震惊,也就是当奶奶买棒冰的时候,从口袋里拿出的纸钱上面已经在滴着奶奶的汗水了。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突然想到小时候奶奶为自己操碎了心,想到这里我想作者已经感到愧疚了所以立马上前去搀扶他的奶奶了。这篇文章我读了非常感动,爱很难发现,爱很好发现,只要去静下心来就一定能找到爱,爱只属于真正有心的人。
今天我读了我们《七彩阅读》上的《走在路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读下来我非常受感动,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一个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电影快开始了,但奶奶还在慢慢的走这,作者好几次不耐烦,时不时向他的奶奶大吼到:“奶奶你快一点电影快开始了。”在一个回头的刹那间,作者发现奶奶的背已经弯的厉害了,像一棵年老的大树。从他和他奶奶去看电影为故事的一个理由,抒发主人公对他奶奶深深的爱,以童年时奶奶带我出去逛街,并且都是奶奶背着作者为爱理由。对了,文章还有一处非常感人就是作者的奶奶在烈日下干活身上都汗衣服全被汗湿了。但她并不忘对作者的爱时不时向作者大声说:“往窗户那里站,那里凉快。”奶奶热的受不了,她买了一根棒冰,她刚吃了一口,就把剩下的棒冰给作者吃。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又非常震惊,也就是当奶奶买棒冰的时候,从口袋里拿出的纸钱上面已经在滴着奶奶的汗水了。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突然想到小时候奶奶为自己操碎了心,想到这里我想作者已经感到愧疚了所以立马上前去搀扶他的奶奶了。这篇文章我读了非常感动,爱很难发现,爱很好发现,只要去静下心来就一定能找到爱,爱只属于真正有心的人。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篇5
我是个不太喜欢让别人讲大道理给我听的人,那样我会觉得很无趣。但这篇故事与众不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在意。
人总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没错,正当我们享受着父母给我们做的午餐,挑剔哪里哪里不好吃时,正当我们穿着父母给我们买的衣服,挑剔着哪里哪里不好看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父母凭什么?凭什么要供你吃喝,要供你衣服穿?在春节时、过节时、重要场合时,你总是穿着漂亮的衣裳,而父母呢?不在年轻时那样爱打扮、爱漂亮,这些都为了谁?为什么要这样?仅仅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吗?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吗?如果是,那为什么是你的父母就要这样对你,历史以来抛弃自己孩子的父母数不胜数,你没有加入到他们的行列,被父母一直所珍视着,你应该感到满足,是的,由此就够了,你又凭什么去挑剔父母给予你的一切的一切呢?人总要长大,长大后总要衰老,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人世。各位同学们,父母的愿望不多,没有什么大愿望,他们已经渐渐衰老,再也不是那个志气蓬勃的少年了,恩,他们老了,他们经历了许多之后,他们看过了人间的丑恶与善美,他们经历了很多,他们剩下的愿望就是让你们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对你的期望或许让你感到太荒唐,但这是他们余生的心愿,是发自内心的,仅仅如此。看着父母一步步衰老的背影,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叛逆还是报答?其实我本人原来觉得,其实叛逆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不按父母所希望的“路子”去“走”,再简单点就是按自己想做的去做,其实这也没啥错,可是各位同学们,父母们走过的路比你们多的多,他们为你们选择了在他们看来的正确的“路”,我们是不是不应该选择“叛逆”,而是应该坐下来,静静地与父母商讨一下,跟父母讲讲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不征求同意就随意行事呢?
父母老了,我们应该懂事了,我们的父母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抱有很大的理想的青年了,而我们也不也不是那个爱调皮捣蛋,却又惹人喜爱的小孩子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着在父母的后半生中,给予他们回报,完成他们对你的期望呢?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说再多也没用,有些人,就是“脑子不好使”,说来说去还是想叛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父母有错,关键不在于我能把应该报答父母的原因说的有多清楚,重点还是在于你,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请记得千万别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篇6
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心路成长历程。此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书中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他心中那个理想的教育境地。
“边走边吟”这部分收录了十首诗,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新教育实验”的行走激发了他的意志,边走边吟,成为他追寻教育梦想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育风景”记录了朱老师去国内多个地区考察和国外南美之行的感悟,无论到哪,“看风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对于一个有“教育情结”的行者来说,“看风景“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主题风景——教育。他以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索当地的教育问题。其独特的教育视角引人深思。
“书香世界”收录了朱教授为一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包括他的儿子朱墨的著作里所录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部分后记。无知识的行走,无异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样,走进书香世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携手圆梦”记录了作者以“追寻理想,崇扬人文”为使命的“新教育实验”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个理想的平台上,跟着一个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种理想的路上,蹒跚前行。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燃烧激情的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点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边走边吟,用“心血”吟出来的诗篇震撼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心中有梦想,脸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内心带着坚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总是可以找寻到独特的“教育风景”,总是有新的启迪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将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将我心中的阳光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篇7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说实在的,2004年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生的,更谈不上什么“学陶师陶”了。2004年后,才慢慢的接触、了解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学陶师陶是从阅读杨应彬同志未满13岁时写的一本叫《小先生的游记》的书开始的。阅读《小先生的游记》时,我认真做了笔记,进而写出了读后感《少年哀乐过于人》(注:再版《小先生的游记》的序二)。那时,还写成《陶行知亲手培养的学生——杨应彬》一文(两年后,拿到生活教育杂志t;2007年第10期>发表)。从阅读《小先生的游记》起,我开始对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就从不断了解“那段辉煌历史”,走上漫漫行知路。2006年,百侯中学大埔百侯中学学陶师陶成果——《行知路上》一书出版,在协助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网发表介绍该书出版的文章。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一年来,我在行知路上是怎样走的呢?主要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今年,张达文会长领导下的县陶研会把我评为学陶师陶先进个人,这是县陶研会和领导对我这个初步接触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后学者”的鼓励。事实上,距离“先进”两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年来,我在学陶师陶方面做了什么?主要是:一、读陶书,明校史,挖掘、整理百侯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素质教育,铸造“陶”字特色品牌。
读陶书,明校史,主要阅读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种陶研读物,查阅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
走在大路上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上英语课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