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动的事迹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高质量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勇于追求知识,通过事迹材料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感动的事迹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感动的事迹7篇

关于感动的事迹篇1

北京时间20__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并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__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很多网友看到汤洪波坐在靠窗位置,评论说“感觉像极了第一次乘坐飞机时的自己”。

负责什么工作会靠窗坐?穿舱的过程中,他们如何分工?

首次飞行航天员为何靠窗坐?

从发射传回的画面中可以看到,聂海胜坐在中间位置,刘伯明和汤洪波分别坐在其右侧和左侧。

据航天员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介绍,他们的座位与各自所负责的工作有关,以在飞船的狭小空间内有效进行协同工作。作为指令长的聂海胜坐中间座椅,方便下达指令;刘伯明的任务是协助飞船的驾驶,因需要操作的便携式指令板安装在了右侧,所以,刘伯明坐在聂海胜的右侧;汤洪波的座位安排在了左侧靠窗。

穿舱的过程中,航天员如何分工?

三位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后,需要跨过两个航天器之间的4道舱门。

据介绍,在穿舱过程中,航天员需要不断与地面进行沟通,判断飞船的增压情况。负责这一通信工作的就是汤洪波,因此他在返回舱内留到了最后。

聂海胜负责打开舱门,并设置状态。刘伟波表示,这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对接锁紧之后,打开返回舱的舱门进入轨道舱的过程。

此外,聂海胜和刘伯明要先从穿着压力服换成日常工作服,接着把设置在前舱门的轨道舱摄像机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

同时,因为需要记录首次建立对接通道的具体状态,留下数据,供未来参考,所以,刘伯明在协助聂海胜的同时,还要进行摄像工作。

舱门为何需手动?不能自动吗?

对于这个疑问,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从大气环境方面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气体的压力都不能超过允许值,同时,湿度也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神舟飞船中,两个舱段处在密闭不互通的状态时,打开舱门的.前提就是压力一致,否则,要么舱门无法打开,要么舱门打开速度会极快,可能伤害到航天员,因此,航天员需要先手动打开舱门上的平衡阀,建立一个小通道,将两个舱体联通,待压力趋于一致后再打开进行穿舱。

而从需求上来说,杨宇光指出,自动开门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穿舱的动作只有航天员在现场的时候才会发生,完全可以手动开门,自动开门反而没必要。

关于感动的事迹篇2

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关于感动的事迹篇3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__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__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关于感动的事迹篇4

20__年4月1日,我们在校务会上认真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我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而钦佩,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而钦佩。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磨难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毅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张老师的话“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们学习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工作的努力,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工作,女生工作,妇女工作,语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务工作。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却异常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洗衣机都没有。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她有着我们教师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张老师前后将国家奖励给她的奖金50余万元全部捐给贫苦地区的教育事业,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蚕,她像蜡烛,她更像光芒万丈的太阳!

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全世界人民所学习,因为她有利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认和玩味这个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节的充分价值。

关于感动的事迹篇5

?颁奖词】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人物事迹】

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__年,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__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__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坚守偏远山村43年,毛相林带领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20__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带大家走上致富路。20__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__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关于感动的事迹篇6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有两个故事我看了为祖国母亲感到开心。

第一个就是于敏爷爷,他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他为核弹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法国研究成功核弹爆炸用时8年6个月,美国用时6年8个月,而我们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通过这一件事,我就知道了于敏爷爷是在尽全力帮祖国研究核弹。说明了于敏爷爷报国心皎洁!

第二个是一对夫妇,妻子孙丽娜(乡村小学教师),丈夫朱敏才(外交官)。夫妇俩退休后支教乡村小学,支教十年间,他(她)们共支教了五所小学,过得也非常艰苦,有时候冬天几个月也不能洗澡,但在狭窄的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就是夫妻俩最美好的时光。

看完感动中国,我最想说一句话: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关于感动的事迹篇7

时光如水,生命如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有的如爱情片一般充满着浓情蜜意;有的如动作片一般充斥着惊险刺激;有的则如悬疑片一般体验着跌宕起伏。而今天一部“纪录片”深深的吸引、感动了我,它的名字叫《我这一辈子》。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娅,出生于1952年,是国家电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她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时时刻刻践行着“上好班,做好事,当好人”的理念。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一、 平凡

王亚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在长达26年工作时间里,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刻苦专研、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时常抱怨,患得患失。王娅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有着为单位、为社会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像她一样,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 平淡

王娅一生淡薄名利,勤俭持家。她的一生始终与“慈善”紧密联系。汶川地震,南方水灾西部救困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王娅的行为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那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她的感人事迹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高尚道德的人必定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她为伴。投身“慈善”事业的她,不是孤独的,她有家人的'支持,员工的帮助,有我们每个人留下的感动。

三、 平和

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之后,王娅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面对即将被死神夺走的身体,她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遗体捐赠。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抉择呀!她就像一盏明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用信念选择坚守;用信念,点亮生命。她用自己的行动让生命生生不息的完成了一次崇高的接力;她值得我们去驻足仰望!她是我们心中那个最可爱的人!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表达我对这部“纪录片”,对王娅的深深敬意:

若将我的一生比作一部电影,它既没有动人心魄的剧情,也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

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

但希望有观众喜欢且有所收获,最后感谢此生遇见的每一个人。

关于感动的事迹7篇相关文章:

2024疫情感动人物事迹6篇

感动事迹心得体会8篇

感动人物事迹观后感8篇

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模板5篇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通用5篇

2024感动事迹通用8篇

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推荐5篇

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心得体会8篇

感动中国人物及事迹精选6篇

感动事迹心得体会推荐6篇

关于感动的事迹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