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回顾自己的教学质量,大家可以写好教学反思,将教学反思写好才能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第二课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第二课教学反思篇1
一、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
关于《激素调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接触过的内容不多,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因此这节课我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马拉松比赛)入手,引出对血糖平衡调节的学习。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明确机体维持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接着指导学生分组活动------模拟吃饭后和运动时的血糖浓度的变化,并利用“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建构血糖调节模型,形象地演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过程以及它们间的拮抗关系,借此引出反馈调节的概念及这种调节机制在生命系统中的普遍意义,也让学生学会用建立模型的方式来领悟所学的知识。对于糖尿病及其防治问题、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安排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源,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反思,从而确定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对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学习,采用创设情景----自主学习、讨论-----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的学习模式。最后布置学生课后写建议书,倡导家庭成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用以评估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只有单纯的听、看、记,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增长见识的能力和机会。
(二)课中反思
1、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得。在这节课上,我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得和理解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并对教材内容作了些许的调整:先通过教材的资料和实例让学生分析过程,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出相关的知识点。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能够自主、准确地概括,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总结,主动地归纳得出,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深刻的、持久的。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个活动(建构血糖调节模型)、二个探讨交流(糖尿病及其防治问题、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学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3、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通过对糖尿病、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有关知识的探讨,不仅触动了学生心灵,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三)课后反思
1、把赏识性评价适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效果良好。如一个小组的3位同学到讲台上示范“吃饭后血糖含量是怎样调节的?”后,我这样评价该小组的活动:“刚才这一小组的同学表演十分精彩:一是他们的语言风趣幽默;二是他们每个人的表演惟妙惟肖”。在肯定完学生的活动后,我再做一些补充。师生在这种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完成了有关内容的学习。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赞扬或肯定,而是对学生活动的总结和升华。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既看到自己的成功,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所思,有所得,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良好发展。
2、学生智慧和见解丰富了我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时有“创新的火花”闪烁,他们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对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部位及作用,学生总是混淆不清。课堂上一位同学就提出了自己巧妙的记忆方法,让我记忆深刻。
3、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薄弱,知识面匮乏,加上部分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不是十分到位,导致这节课时间比较紧。
4、所有的问题均由老师设置,学生的探究活动也是在老师的指引下按既定方向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5、课后有些同学跟我交流说:“这节生物课真的对自己生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也很有趣”,听了学生们真诚的话语,我很兴奋。也使我想起了我曾经的课题-----《探究生物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课堂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即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调查、收集资料、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的开拓者,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在争论中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希望自己的生物课堂能朝这个方向健康前进。
科组评价意见:这节课充分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教学效果不错。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技能、认知、情感、各项预定目标,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体现了课改要求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
二、教学建议
1、适用教育对象及条件:本课时为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2课时,适用于高二教师上新课时使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使用本课时的建议: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农村中学,学生基础薄弱)而定的,如果情况与我校类似,则可以直接采用;如果是重点学校或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则在教学内容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拓展:如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激素的作用机理(教材只深入到激素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没有深入地介绍两大类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不同方式及分子机理)、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等。
第二课教学反思篇2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角的度量和画角。让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确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时,很容易出现拿不准到底是选择量角器内圈的度数还是外圈的度数来量角或画角的现象。如要画一个60度的角,有的学生会因画成120度而错;本来是一个125度的角,有的学生量出来却是55度。以往的学生都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为了让学生掌握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技巧,我觉得关键是让他们懂得以下操作的要领: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注意: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以前的教材比较重视概念的教学,有现成的总结性概念,而现在的新教材却给省略了。上面的要领,我觉得还是帮助学生总结一下比较好。
再说,开学以来很不巧,我们班电教设备的线路有问题,上课时电脑,课件,投影什么都用不了。我只好利用以前的教学挂图,图上的量角器放得很大,角很清晰(这些挂图都是以前人家丢掉准备当废品卖了的,是我舍不得捡回来收藏的),讲完课后就贴在教室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学生课后再多看看,边看边想,加深认识和理解,效果还不错。因此,我觉得并不是没有电脑就上不好课,以前没有电脑出现时,那么多人材也不是这样教出来的吗当然,时代在进步,教学设备也在更新换代,这是好事,但我们也不能全依赖它,有个什么意外,多做几手准备还是好的。
第二课教学反思篇3
?鸟的天堂》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是著名文学家巴金1933年到新会访友时所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完本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没有质疑就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也不会深入探究,因此,课堂质疑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
布置预习时,我便让学生关注课题“鸟的天堂”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并圈画出来;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观察文中出现的5次“鸟的天堂”有何不同,从而发现前4次“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最后一次有的没有加引号?通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前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感到鸟儿在大榕树上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就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这棵大榕树在作者心里,就是鸟儿的天堂。
二、情境教学,整合资源。
?鸟的天堂》一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10-14自然段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因此我便创学生担任“导游”介绍“鸟的天堂”的情境,将学生置于活动的前沿,教师则成为活动的组织与引领者。在引领“小导游”们充分品读课文内容后,他们自主选择“繁茂榕树图”或“群鸟飞鸣图”,再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撰写导游解说词。有的“小导游”说:“游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将前往巴金先生大加赞叹的“鸟的天堂”。请看那一片茂盛的榕树林,你们知道那里有多少棵榕树吗?你一定想不到,那里只有一株榕树,这棵树,根深叶茂,独木成林,是鸟儿们的快乐天堂……”有的“小导游”说:“清晨,榕树上的鸟儿们已经纷纷醒来,让我们赶紧荡起双桨,前往鸟儿的王国,加入它们的聚会吧……”
这样的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文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充分地感悟了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深入。
三、紧扣要素,迁移写法。
?鸟的天堂》在描写方法上独具匠心,一动一静,对比强烈,将鸟的天堂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了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大榕树的动态描写和对鸟儿的动态描写。在教学《四季之美》时,我设计了运用动静结合方法描写景物的小练笔,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因此,本课我安排的小练笔为模仿第13自然段,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场景描写。
学生在充分品读第13自然段,标画出“面”的语句和“点”的语句,在交流中去感受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之后,让学生自主仿写。学生有的描写大扫除的场面,有的描写过年时家人忙碌的场景,有的描写拔河比赛时的场景。从描写情况看,学生点和面把握得都非常好,尤其是“点”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体现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
总的来说,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能充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文的朗读也较为充分。遗憾的是学习第1-4自然段时,学生并未能感悟到作者平静、愉快的心情,所以这部分牵引痕迹较多,讲解得较多。
第二课教学反思篇4
?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三个特点,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了解赵州桥的形象、特点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更感叹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我设计了由一个词“世界闻名”为切入点引出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特点去引导学生学这三个重点句:
(1)“赵州桥非常雄伟。”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它凭借着什么而闻名于世呢?引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从三点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首先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从千年来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体会它的坚固。最后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并指导把该段读好,把桥上的龙读“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
“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说说对“创举”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非常细腻,描写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读出体会。
在本节课教学中,有两点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我在引导学生找出说明赵州桥雄伟的句子时,只单纯的说“赵州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这几个数字能体现出赵州桥的“雄伟”,但没有把数字形象化。我应该以身边学生熟悉的事物为例,如以教室为例,让学生算算赵州桥相当于几个教室长,学生自己边算边感悟能更形象的理解赵州桥的雄伟。
2、在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时,我着重强调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它首创了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以及这些桥洞的作用,试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但我忽视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词——“桥墩”,学生可能对“桥墩”这个词不够了解,还不明白桥墩的用处以及在桥梁中的重要性,如果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出示有桥墩的桥与赵州桥作对比,然后让学生理解桥墩的作用,进而来体会赵州桥没有桥墩却能屹立一千四百多年不倒,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理解赵州桥这种设计的伟大,体会赵州桥的坚固,这样不用老师教,学生也会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了。
第二课教学反思篇5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掌声》这节课是第二课时 ,整堂课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环节设计上,我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掌声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带领学生走进花英子的生活,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不同表现,在对比学习中体会英子由自卑、文静、忧郁转变为活泼、开朗、自信的孩子。然后引领学生寻找英子变化的原因——掌声,进而去感受两次掌声的含义。我抓住两个写掌声响起的句子,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展开,探究英子的犹豫、紧张和害怕,从而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心情、性格等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心灵的震撼,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朗读一首关于掌声的小诗,并联系实际说一说,你得到过什么掌声?你愿意把掌声送给谁?不但烘托了课堂气氛,而且情感目标也在意味深长的朗读中得到了升华,成功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有点遗憾的是,虽然我安排的朗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男女分读、分小组读等。不过总不能把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
总之,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个性独特的自我 。
第二课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