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了教学反思7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学反思是老师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实用型文书,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详细分析,我们能进一步保证教学反思的质量,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地震来了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7篇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篇1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篇2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表和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布置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布置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本课所涉和的教学内容离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同学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同学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同学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同学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示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偏重点的筛选上。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同学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价值不大。在同学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针对小同学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同学不只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考虑,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同学已经学过。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优秀教案中得到了充沛的体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不论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布置,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同学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同学收集、整理、乃至处置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同学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测,直至认识实质。只是对于同学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布置。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缺乏,处置的不恰当,不和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掌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由于时间上的布置考虑,结合同学实际,我删减了局部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同学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效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同学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同学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同学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胜利。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篇3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

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我还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最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篇4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坚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根据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教学,期望这节课一定会收到很好效果,结果我失望了。课前同学们不是查阅了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和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资料,并在全班进行了交流吗?对当时的地震情景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呀!怎么笑得出来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课下,我认为思索每一个教学环节,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反思,体会如下:

第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血流成河,哭声喊声的场面没有亲自目睹呈然查阅了相关资料,也只是感性认识,应该再借助一些有关洛杉矶大地震或唐山大地震的有关声像资料,多做一些铺垫,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步上升到更理性认识。

第二、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情景时,自己的'情感不够到位,所以难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像这类感人的文章,教师的语言一定要营造出文中的氛围,然后,再披文入情,这样学生才会在读中感悟到父爱的伟大。

第三、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篇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p副标题e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篇6

?地震》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避震演习。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地震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知道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通过学习知道了地震来临时应躲避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小组整理交流,课上展示的环节,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展示激发了学生要学好科学学习的愿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身临其境,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幻灯片小组、电子报小组和视频小组的同学不但提高了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表演能力,使科学课堂不再沉闷,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手抄报小组的同学不但学会了科学知识,丰富了视野,还提高了美术的能力,提高了绘画水平。

通过本课教学,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献计献策、开动脑筋想点子,想创意,如何带领同学们生动的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兴致勃勃。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单单是学生,还是“小演员”、“小老师”、“小制作者”等,不但教会了同学们知识,自己在课堂中语言、实验、电脑制作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课!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篇7

为了上好这一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设计教案,力图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引领着学生顺着正确的思路来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我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如在导入新课后,我设想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时,学生能说出可能是地下的岩层

受到震动产生的,或者地面受到震动产生的。而实际上学生却一无所知,此时我应该让学生联系火山的成因进行猜测,揭示出是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才产生的,从而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见学生没有猜出来,只好直接告诉学生,把学生引到自己预先设想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达到随机应变顺势利导的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课堂教学机智不足、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了书本、关注了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没有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这堂课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过程应得到很好体现

这一整堂课,就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模拟实验、分析数据、交流资料,都应体现科学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观察,归纳,分析数据,根据获得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体现出科学价值。

2、恰当正确的引导学生。

在这堂课上,应紧抓教学环节,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试验中的木棍或竹片相当于什么?”;“岩层(木棍)在什么程度下会断裂?”“断裂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我还要让学生采用自学教材的方法,研究“避震小常识”。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样,学生进行研究就有明确的目的,为本节课的成功研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利用书本,这个有力武器去自学。在这里,教师逐渐放手,退到幕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

在逃生演练前,我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先让学生假象并讨论:在逃生时,如果大家都涌向门口会出现什么后果?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如果同学们都涌向门口,那样谁也不会逃出去,应让他人先逃,让靠近门口的人先逃,自己躲在坚固的桌子下,这样才能使每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为了更进一步让他们体会这种情感,还让他们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文章后,使每个学生深深体会到:比生命更重要的是高尚的情操。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

2024教学反思优秀7篇

中班游戏教学反思7篇

彩虹瓶教学反思7篇

《咏柳》教学反思7篇

咏柳教学反思7篇

我的教学反思7篇

旋转卡教学反思推荐7篇

《萧》教学反思模板7篇

黄山教学反思参考7篇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7篇

地震来了教学反思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