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事迹时,应注意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立体,优秀的事迹为我们提供了前行的动力,在困难面前勇敢无畏,以下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篇1
20__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__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__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段时间,agv(自动导引车)“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__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篇2
91岁高龄的陈俊武每天都会准时来办公室,收看邮件、研究课题、指导项目,风雨无阻。“你是咱国家的squo;宝贝squo;,要注意保重身体。”好友送他枸杞,他说:“没必要保命,我不能靠squo;枸杞squo;活着。”(20__.9.24中国青年报)
陈俊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在在1956年抚顺石油设计院创立之前,他已在人造油领域展现了出众的才华,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91岁高龄的陈院士依旧不肯松懈,奉献在工作岗位上,这才有了“没必要保命,我不能靠枸杞活着”这句话,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了钟扬教授、李德威教授等,他们是多么的相似啊!一样的精神、一样的做法,做着同一件事!陈俊武说:“不能觉得自己不错了、得到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没有停顿。”陈俊武院士那“不敢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成果已经足够丰硕,荣誉已经足够多,但是陈俊武仍然每天勤勉工作、努力思索。他说:“继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和退休后应该享受的潇洒生活相比,确实形成反差,但我在工作中寻找到了乐趣、得到了补偿。”九十岁高龄的老者嘴里尚能说出这种激励人心之语,那些已经开始“枸杞养生”青年人情何以堪。社会越来越和谐、生活越来越幸福不是青年人越来越安逸的理由。从革命年代到建国初期再到改革开放直到如今,一辈又一辈人在为着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当时前辈们的愿景,是的,他们的付出得到了收获,他们的愿望也逐渐实现。但是中国梦还在不断前行,作为新生代力量,我们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国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做出自己的贡献,一如我们的前辈们。
借用梁启超先生的话:“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一代的继续奋斗,而这种“不敢歇”的精神则是我们向前奋进的有利法宝,须谨记于心、起而行之。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篇3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squo;无私squo;,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篇4
中宣部授予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称号。
作为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自2013年组建以来,该团队在带头人张连钢带领下,解决技术难题、构建技术标准,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成功打破西方垄断,被称为中国智慧港口的“拓荒人”。
截至目前,“连钢创新团队”已经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
面对国外成熟经验在青岛港的“水土不服”,“连钢创新团队”敢于挑战国外权威,大胆地走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路,凭着一股不畏艰、不怕难的劲头,咬紧牙关自主创新,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
“连钢创新团队”也先后受邀参加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世界港口大会等国际盛会,分享自动化码头建设经验;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42000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靓丽名片。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篇5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是许振超身为工人的梦想。
1974年,许振超来到青岛港,成为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也因为集装箱装卸效率不高,日常工作中延误船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青岛港进口了一批现代化设备,许振超对此很感兴趣并勤于钻研,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他并未就此满足,他意识到在世界先进技术面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有了先进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也因为他们自己修不了,就请来了外国厂家的工程师,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几万块人民币,这让许振超觉得不甘心。
就是在这个时候,许振超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刻苦自学桥吊核心电路等知识,其中不少是英文资料。
经过刻苦钻研,许振超的技术越来越好,成功练就了“一钩准”等“绝活”,带出了“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绝活”品牌。
2003年4月27日夜,许振超带领桥吊队的工友们,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此后五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又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后来的他也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为集装箱码头技术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振超效率”印证着一代代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的薪火相传,而享誉世界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成,为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增添新时代的奋斗底色。
"不驰于空想、不慕于虚名,踏踏实实劳动、创新。”在4月23日举行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许振超阐述了他对“振超效率”的精神内核的理解。全自动集装箱码头让他看到了更多年轻力量传递着这种拼命创新的精神。“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许振超说。不管是人工码头时代的“振超效率”,还是自动化码头时代的“连钢精神”,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的新起点上,山东港口青港人融入血脉的使命感,仍激励着他们步履不停、并肩前行。
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