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准备好教案可以提前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有针对性,有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参与度更高,课堂更有秩序,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傩文化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傩文化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傩文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傩文化教案篇3
?胡同文化》是我参加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所上的一节课,课型是讨论课。现就该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大纲:
20xx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大纲同时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能力”的基石,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条目中了。
大纲中又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这课为讨论课,先引导概括,再引发讨论,就是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说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胡同文化》这一课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老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概括要点和提取精要。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要义。
2、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其中,第1点是单元教学目标,被确定为教学重点。
第2及第3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并结合经验的积累及课外知识(还有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被定为教学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欣赏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傩文化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语言的风格;
3、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即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直接在书上圈点批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请同学们听三首歌:《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胡同文化之北京的胡同》。(播放幻灯片)
2、语言述说:
提起北京,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她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故宫,想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会想到2008年的奥运会。可你曾想到过北京的胡同吗?方正的北京胡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她将经受怎样的历史沧桑?现在,让我们通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来打开北京胡同的“视频”吧!
二、题解与作者
1、何谓“胡同”?(学生读读课后方框内容)
2、何谓“文化”?(学生查词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灯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录音朗读,播放胡同图片。
四、研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一)、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圈点批注法,解决下列问题。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写北京胡同的特点。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
——明确:
1、形状——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数量——多(3段)
4、环境——静(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个特征。
——明确:
1、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6、7段)
2、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8段)
3、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9段)
4、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10、11、12段)
3、第13—15段是第三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复杂纷繁
1、佩服与调侃,有反思:“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有眷恋: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有豁达:再见吧,胡同。
(二)、教师归纳板书:
胡同文化
胡同的特点形状——正
名字——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胡同文化的特征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
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的没落佩服与调侃,有反思;
伤感与无奈,有眷恋;
理解与超脱,有豁达。
五、理解语言特色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叹词“嘿!”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就是对他们这样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样的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写胡同衰败颓唐的景象,满怀怀旧、感伤、无可奈何之情。
(二)、归纳语言特色:
语文别致,既平白、朴实、口语化强,又典雅杂糅,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思考:“商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七、总结
八、作业
?绿色通道》中的练习。
傩文化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二、重点难点:
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三、课前准备:课件、剪纸,剪刀,纸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师生互动过程:
一、聆听美的枕声
1、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2、播放歌曲《新年好》。加强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创设一种过年的气氛。
导入新课
二、回想美的画面
1、牵引:优美的歌声,强烈的节奏,我们眼前又浮现了过春节的情形。
2、显示:课件显示过春节的一组镜头。(镜头特写:礼花、灯笼、剪纸、对联、舞狮……)
3、设问:劳动人民在过春节的时候都有些什么习俗?
4、评论:过春节时为什么要贴剪纸?
5、:贴剪纸能把节日装扮得更加喜庆,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剪纸通过播放录像,渗透民间美术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回想熟悉的画面,强化学生艺术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美术的语言魅力和特点。
教学新课
三、感受美的艺术
1、简介剪纸。
课件边显示剪纸作品,边解说,并配以古乐曲《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代艺术之美。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晋时就己形成。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群众的艺术,创作者大都是农民和农村妇女,题材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如丰硕的果实、田园生活、花鸟虫鱼等。它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对人们的祝福、对未来的向往。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一把剪刀或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极富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确是对民间剪纸艺术最恰当的。
2、体会剪纸类型和特点
1)定向:课件显示导学题。(播放古乐《荫中鸟、姑苏行》。)
①剪纸艺术有几种类型?
②剪纸艺术有什么特点?
③谈谈看完后你的感爱?
2)自学: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在音乐背景下,自学课
本。
3)交流:小组自由交换看法。
4):在教师参与下,共同得出结论。
①类型;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如第22页的5幅作品,套色,如第23页的左下角的作品。
板书:色彩一一单色、套色
从技法上分有阴刻,例如作品《虎》、有阳刻,例如作品《蝶恋花》《喜鹊登梅》等。
板书:技法一一阴刻、阳刻
②艺术特点:单纯、质朴、简练、装饰性强。
板书:特点一一单纯、质朴、简练、装饰性强
5)演讲:指定几名同学上台畅谈观后感,教师适时
点拨。
3、学习剪纸造型的方法。
1)创设学习情境。
①谈话:欣赏完了剪纸作品,同学们感慨万分,这
些剪纸作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请观赏《金鱼》的'创作过程。
②演示:课件显示金鱼的照片,然后抽象,概括出金鱼的大体外形,通过夸张,提炼的手法画出金鱼的主要构造,最后剪刻成剪纸作品《金鱼》的艺术形式(见图1-图3).
2)诱导学习动机
①谈话:大家了解了剪纸造型手法,怎么制作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今天剪一幅蜻蜓作品。
②激趣:教师用极快的速度剪出一幅蜻蜓图。(见图
③设问:老师剪得好不好?快不快?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好!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剪剪纸的方法。
4、研究剪纸的技法。
1)介绍用具:剪刀、刻刀、胶水、红纸等。
2)教师示范(见图4-图7)
①思考要表现什么内容。
②把要剪刻的内容画在白纸上,对称图形要将纸对
折,注意图形之间的连结;非对称图形注意图案间的连结。
③把画稿放在大红纸上,用大头针固定,先用刻刀刻最细小的部分,然后从中间向四边刻,最后用剪刀剪外边。(说明:方法可创造)
④剪成后,在背面涂好胶水,轻轻将剪纸压在白纸上,再用一张白纸盖在上面,用手压严即可。
3)步骤: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制作步骤,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步骤一一构思、起稿、剪刻、装裱。通过品古乐,欣赏剪纸艺术,听介绍,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为学生终身学
习打基础。
培养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概括时,答案力求个性化;演说时,鼓励发表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见和个性化人格。
通过演示《金鱼》的创作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美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表演绝活引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强烈需求下,与他们探讨剪刻方法,能使他们记忆深刻。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其它工具,用其它方法制作剪纸,力求在继承传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艺术创作
四、实现美的创造
1、作业要求:自主构思,题材不限,方法不限。
2、出示范画:出示几幅剪纸作品(图略)供学生。
3、自由讨论:打算剪什么,同桌相互讨论。
4、学生实践: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使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尝试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
全课五、品评美的创想
1、优秀作品展评
挑选几副好作品展览,师生一起作品。
2、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掌握了剪纸的方法,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弘扬民间艺术,装扮我们的生活。注重个性化,提高审美情趣
社会实践六、进行美的探索
教师就社会实践活动提要求:
1、实践内容:调查本村有多少人会剪剪纸,会剪什么样的剪纸?查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剪纸各有什么特点?收集一些好的剪纸作品。
2、拟订:学生课余自由纽合成一些小组,确定采访和查阅资料的时间、对象、方法、活动步骤等,填在《关于剪纸的社会实践活动表》上(见附表)。
3、实施活动,在小组长带领下,按实施,遇到难题要协商解决。
4、交流:一星期后,各小组完成调查,并写好调查报告,在学习民间艺人剪纸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几幅作品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他们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傩文化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冬至的民俗文化活动。
2、能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制作饺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气冬至,知道它的来历。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听说过冬至要吃饺子或汤圆的习俗。
2、材料准备教师用材料:课件“冬至的秘密”幼儿用材料:《健康·社会》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和幼儿谈话,引发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教师:你知道冬至是哪一天吗?在冬至时我们会吃什么?
(二)感知理解
1、播放课件“欣赏吧”中的故事动画,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知道并理解冬至吃饺子的由来。教师:你觉得饺子像什么?冬至时我们为什么要吃饺子?小结:古代名医张仲景把药做成耳朵形状的“饺子”治好了人们耳朵的冻伤,后来大家就在每年冬至时吃饺子来保护自己的耳朵。
2、播放课件“欣赏吧”中的电子挂图,引导幼儿了解冬至的相关习俗。教师:冬至的时候除了吃饺子,还可以吃什么?人们会做哪些事情庆祝冬至节呢?小结:冬至的时候,大家会吃汤圆、饺子、糯糕等,有的地方有贺冬、送鞋等风俗。
(三)操作体验
1、播放课件“玩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制作饺子的乐趣。
2、请幼儿完成《健康·社会》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并理解冬至的民俗文化特点。
(四)总结分享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经验。
教师:今年冬至,你想和家人怎样过节?小结: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小朋友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包汤圆,讲一讲冬至节吃饺子的由来。
四、活动建议
1、教师可以布置“冬至节”的展板,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冬至节气的特点。
2、根据园所实际情况,可以在“操作体验”环节引导幼儿一起包饺子、品尝饺子,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
五、活动延伸
1、在阅读区投放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让幼儿通过图片欣赏感受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特点。
2、请家长扫描《健康·社会》封三下方小火车中主题四的二维码,找到故事动画《冬至的秘密》和幼儿一起欣赏,并商量、制订家庭庆祝冬至的计划。
傩文化教案篇7
内容预览: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的: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虚实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 的情感。
2.在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来,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都市。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外,我们自然会想起老舍笔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鸟笼,穿梭胡同之间,养鱼养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和我们黄土高原上吼着秦腔,吃着黏面的陕西人身上透着不同的气质文化气息。这种感觉得出却道不明的东西是什么呢?汪曾祺先生把他归结为《胡同文化》。胡同也是一种文化?特别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胡同领略他的文化内涵!
二、整体研读
大家知道这篇文章是汪先生为他的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北京就胡同天下有名,最能体现北京的民俗特点和市民生活特征。
1.阅读课文,思考:
(1)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
(2)在作者的眼中,这四方四正的形式,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吗?(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3)这篇序言从内容上写了两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介绍北京的胡同、受胡同影响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4)胡同是不是一种文化形式?在文中找
2、探讨胡同文化
(1)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呢?让学生找关键词句
明确:封闭
那些生活现象体现了它的封闭?
明确:安土重迁 独门独院
讨论: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家是“金窝”“银窝吗”?那为什么不肯搬家?
明确:(住惯了,恋旧,图安逸)破家值万贯的内在思想
他们愿意过封闭守旧的生活,独门独院是说他们深居简出不彼此交往吗?不
那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明确:能,平常不多交往,随一点“份子”只是为了合礼数
看来,这北京人送礼给你并不代表对你感情深,没咱陕西人诚,陕西人不讲客套、面子,对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虽然粗犷了点,但却是赤诚之心。
(2)、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读后面的段落,看胡同还有那些文化内涵?
明确:易于满足 冷眼旁观。
易于满足在文中如何体现?文中有具体的生活验证吗?
第八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示范朗读。
胡同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忍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通过什么体现?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文化精义的句子
“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地道的.北京口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这句话的精彩之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胡同文化的现状如何?
小结:胡同之中浓缩着北京人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可谓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形式,汪先生通过胡同探讨展示了一种文化。
三、讨论分析
1、想想我们生活之中有那些文化形式?
茶文化 酒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2、文化究竟是什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a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 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是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 杜威
c、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现代汉语词典
看来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抽象概念,而他却以具体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围,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文化的眼睛,汪先生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面对改革开放的今天,它的情况如何?一个熟悉北京文化的老北京,对这一历史的必然作何感想?万般感慨化作一句话,是什么?(再见吧,胡同!)
汪先生对这一历史的必然既能正确的认识和接受,留恋,怀古,感伤之情对于他这个老北京是人之常情。豁达的态度和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南的小桥流水孕育了秀美的江南园林文化,请大家用汪先生审视文化的方法,考察一下我们陕西的文化或者你们当地的村落文化。文化存在与我们的生活之中,只要你有文化眼光。
五、课后欣赏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封闭 安分守己 改革开放
胡同→胡同文化→ 满足 忍 → 没落
旁观 逆来顺受 衰败
傩文化教案篇8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 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傩文化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