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与测量大班教案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堂秩序的建立需要教师在教案上下功夫,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量与测量大班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5篇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篇2

一、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 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 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二、 重点与难点

1. 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 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三、 材料与环境创设

1. 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 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四、 设计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五、 活动流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 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并学习记录。

2、对数学操作活动感兴趣。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纸条、冰糕棒、筷子、毛线、彩笔等若干。

2、不同的测量工具分放在教室四周。

3、记录纸、记录笔每人一份、

活动重难点:

学习正确的用自然物测量的方法。

知道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一、提出任务导入。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出测量的概念。

宝宝幼儿园想做一些和我们一样的桌子,可是不知道每张桌子该做多长,想请小朋友帮他们量一量。

二、幼儿自由探索操作,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用同样长的纸条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

2、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的结果提出问题:小朋友用同样长的纸条,测量同样长的桌子,测量的结果怎么样?(结果可能不相同)为什么?

3、与幼儿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纸条的一端要和桌边对齐,并在纸条的另一端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纸条的一端要与标记处对齐。测量工具要放平,并记录测量次数。)

(这一环节,教师可请幼儿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以显示榜样的力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4、用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儿歌:头对头做标记,对齐标记放平量,量几次记几次。

5、幼儿再次用纸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6、幼儿用筷子,测桌子的长度并做记录。

(交流测量结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或幼儿完整示范正确的测量过程,幼儿通过观察说出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利用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测量方法。)

三、幼儿尝试用正确的方法分组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1、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记录要求标记出自己所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的测量情况并对个别幼儿做出指导。(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鼓励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幼儿分组探索,提供不同的测量工具冰糕棒、毛线、水彩笔等,幼儿互相合作,测量桌子长度,从中得出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四、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及结果,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同样长的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分析比较中获得: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不同的。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反之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2、帮宝宝幼儿园完成了任务,请老师帮助幼儿转送小朋友们的测量结果。

活动延伸:

1、我们用学到的自然测量方法,量一量黑板,钢琴等的长度、(这一环节可以为操作能力强的幼儿提供进一步活动的环境和材料。)

2、我们该怎样量一量教室的长度呢?(我们还可以利用身体哪些部位作为测量工具,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在自然中结束活动。)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5篇相关文章:

大班儿童节教案5篇

大班舞蹈教案最新5篇

元旦假期安全大班教案5篇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通用5篇

大班运动教案5篇

大班5.1教案参考6篇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5篇

大班5.1教案最新6篇

大班绘本《我》教案5篇

大班脸谱的教案优质5篇

量与测量大班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