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包含对课程标准的对照,以确保教学的规范性, ,事先准备的教案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1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能尝试用多种策略解答数目比较小的此类题目。
2、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不断的试误中,运用“列表举例” “假设法”“解方程法”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体验尝试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在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法中各步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谈话:同学们屏幕上的两个动物你们认识吗?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这两个动物吗?
2、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笼子里只告诉你头的个数与脚的只数,你能猜出笼子里各有多少只吗?
告诉学生头的个数和腿的条数让学生猜测笼子里面动物的只数,然后用电子笔移开笼子进行验证。
3、揭示课题并板书:鸡兔同笼
二、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一)出示情境,获取信息。
1、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名有几只?
2、仔细读题,说说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二)猜想验证
1、谈话:同学们,对于这道题,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猜测吗?为了能把所有的猜测一一列出来,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表格(出示表格),与学生一起列出所有的可能。
3、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
3、和同学们一起验证并完成表格最后一栏的填写,找出正确答案并圈起来。
4、小结:我们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
5、如果现在有更多的鸡和兔你们觉得用这种列表法还可以吗?为什么?
(三)尝试假设法
1、为了研究老师想请8位同学们配合老师。(请8位同学上台来扮演鸡和兔当老师下令所有的兔子抬起两条腿时,扮演兔子的同学把两只手举起来,计算地上腿的条数,与实际相差了多少条腿,相差的这些腿是谁的?)
2、引导学生把刚才的表演过程用画图的方法呈现出来。
3、引导学生把画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5、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者是兔,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
(四)列方程解
1、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列表法和假设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2、要用列方程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请大家认真读题找出等量关系式。
3、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4、板演解方程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解决。
(3)集体订正。
2、完成书中做一做。
(1)小组讨论题里的什么相当于鸡,什么相当于兔?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根据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来计算圆的面积,解决简单的有关圆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准备:圆形纸片
一. 创设情境。
s:同学们,请看这里?(展示课件动画)
s:现在小马有一个问题:我的这个活动范围是一个什么形状? x:是圆形。(板书:圆)
s:小马还有一个问题,我的活动范围占地多大?这个多大指的是圆
的什么量呢?
x:是圆的面积。
s:对了,就是圆的面积,我们现在就来一起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 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 出示电子课本。
s:请大家请大家翻到课本67页的彩图,有一个问题: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你认为怎么做,大胆来说一说。
x1:公式。
x2: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s:(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看来这位同学预习的非常好,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重点。)要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这个方法不错,那咱们来回想一下,咱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单击课件)
x: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
(单击课件)
s:但是这么多学过的图形,转化成哪一个比较好呢?大家来选一选。 x: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s:喔,这三个图形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应该尽量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来做。请大家看黑板上的电子课本(电子课本)
s读:在硬纸上画一个圆。。。。。大家附页1中的圆都准备好了
吗?
x:准备好了。
s:请大家举起来展示一下。好的请放下,老师想问大家,通过剪纸拼图,你发现了什么?
x:(学生自由回答)
s: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现在我来演示一下,大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课件演示)
2. 讲解课件。
4份时s问:这个像是咱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x:不像。
s:不像没关系,咱们继续分,再分成8份,这次呢?
x:有点像平行四边形了。
s:继续分。(演示到32份)
s:这下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但是,这还没完,咱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的拼图过程。(单击课件)
s:咱们从圆开始,先是4份,它完全是一个不规则的四不像,再分成8份,还是不像,然后依次16份,32份,还可以继续往下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最后,它会无限地接近一个什么形状呢? x:平行四边形。
x:长方形。
s:到底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
s:启发: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在哪里?平行四边形的这两条边是斜的,而长方形是竖的。大家从这个4份的图开始看可以观察到,这条边的倾斜度越来越小,最后它就会变得无限接近于90度的竖线,而这个图形也会近似的什么图形?
x:长方形。
(板书:长方形)
s:它不是真正的长方形,而是一个无限接近于长方形的近似长方形。 正如课本68页最上面的这句话。
3. 电子课本p68
s:如果分的。。。。。。长方形。同时我们的小精灵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拼成的。。。。。关系?
s:请大家注意看我的课件演示。(讲解)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c*r 2
=2?
2r*r
=πr*r
2 =πr
2即 s=πr
s:从这条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x:半径。
s:同学真聪明。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了,要不要试一试这条公式好不好用?
s:来看一下咱们这节课刚开始看到的这个圆形花坛,原来它的直径有20m,要想求出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来?
x:半径。
学生先做题,再用课件演示答案。
三. 拓展练习。
1. 回答(尽量不要动笔)。
2. 计算(78.5 m2)
s= πr2
2 = 3.14×5
= 3.14×5×5
=3.14×25
=78.5 (m2)
四. 回顾总结。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学生自己总结)
老师补充:1.化圆为方。
2. s= πr2
3.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半径)
板书:
1. 化圆为方。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学习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一、分一分
有4张同样的'圆形纸片。
(1)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2)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3)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4)每1/3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5)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二、画一画
1.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长1/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3/4里面有几个1/8?
画一画:
列示:
三、填一填,想一想
在〇里填上“>”“
4÷1/2〇4×2 4÷1/3〇4×3 4÷1/4〇4×4
2÷1/3〇2×3 2÷2/3〇2×3/2 3/4÷1/8〇 ×8
你发现了什么?( )
四、试一试
8÷6/7 5/12÷3
你能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和“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两句画合并成一句话吗?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交流,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这样既复习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又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其次,通过“练忆结合”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于练习之中,从习题中提炼、回顾知识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设计一组延伸性较强的课堂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知识
1.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师:举例说明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将本小组的交流情况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生汇报)
2.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思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优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条形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1)选择你自己制作最满意的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是如何得到的,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①展示作品。
②互相交流。
③汇报总结。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复习平均数的知识。
(1)提问: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平均数的。
小组交流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汇报。
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即总数量÷总个数=平均数。
(2)反馈练习:教材102页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交流,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反馈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练习
1.用5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5个杯子里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某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然后返回,去时每时行90千米,返回时每时行60千米,求该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3.甲车间有工人98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丙、丁两车间共有工人166人,甲、乙、丙、丁四个车间平均每个车间有多少人?
4.希望小学三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96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共做282个。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玩具小熊?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的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2页3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条形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反映数据的多少和增减变化趋势。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老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元旦节,老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老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老师巡视,算完后。
老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老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老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老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老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老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老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老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老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老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老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老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老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老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老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老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__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的担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 理解凑+法的含义。
4、 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凑+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小棒,教师的牛奶瓶及数学游戏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增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和计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况,提出问题
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1、 小芳家很穷,小华送给小芳一些牛奶,小冬也送小芳一些牛奶,你想知道牛奶有多少瓶?
2、 鱼缸有金鱼8条,又买来9条,一共有金鱼几条呢?
你知道牛奶有几瓶,金鱼有几条呢?这些都是数学问题,你想解决吗?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组织小组活动)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
1、9+5 (1)数数法
(2)9+5=14
(分小数凑大数)
(牛奶瓶表示)
(3)9+5=14
(分大数凑小数)
(牛奶瓶表示)
(4)9+5=14
看见9就-1
2、8+9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9+5的计算,是组织交流后共同解决,7+9的教学层面就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一些尝试后接受了交流的结果,一些机灵小朋友在交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能有新的想法,在汇报后就进步,进一步尝试,也就是巩固阶段。
3、试一试。
9+3 7+9
可指名8至10位同学板演,不是机械段,而且学生对方法最终选择的体现和最佳方法的呈现,对凑+法要进一步落实。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此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
1、p73 完成书本内容。
题2,原有金鱼9条,现又有8条,一共有几条?
看图应用题(仔细观察,说一说图示,然后独立完成)
2、9+1+5 9+1+3 9+1+8 9+1+9
9+1+6 9+1+4 9+1+7 9+1+19+1+2 9+1+0
巩固凑十法
3、数学游戏:
游戏可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课外作业:
继续上课的数学游戏。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