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种媒体资源的运用,教案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我们应在教案中预留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写生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生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写生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讲特点,掌握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师风范,学习梁任公身上的宝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批注式阅读法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体会梁任公充满激情演讲背后的真诚。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维新派的领袖、是影响徐志摩一生的恩师,他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的长子迎娶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梁启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1.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
2.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常用“类型”。
明确:
(1)感受式批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种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
(2)点评式批注: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语言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3)联想式批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3.运用学习的批注式阅读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要求至少运用两种常用的批注类型。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记录对自己启发的亮点,将口头的交流落实到书面之上。
2.各小组内推选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为内进行交流。
预设: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批注:民国政局动荡,作为维新派的领袖看惯了政治与利益之间的丑恶联系,不谈不是不关心而是失望是叹息,转而学术一是怡情,二是低头走路。
(2)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简单的几笔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坐满了听众—对于梁启超先生的仰慕人数之众,对于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了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体现在这里,十六字后面的内容便有十几页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画面便有半部电影、十六字后面的体会便是梁先生内心的浩瀚。
(4)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批注:带入感极强,如果你此时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启超的讲台之下,在梁先生记忆起来的瞬间,你前倾的身子才会在座位上有所着落。这样的写法甚好,可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2.整理归纳课上记录的批注,思考“质疑”“批判”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但在小组交流阶段会出现有的学生直接找出文中的最后一句或者中间一句,那么在全班交流批注时就会出现对于理解文本引导性不强这一个问题,课下我也做了积极地反思应该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明确的具体引导,这样会使整个课堂更加的高效。
写生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写生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 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写生的教案篇5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写生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信的旅行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