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案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辅导,要想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教师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少年闰土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少年闰土教案7篇

少年闰土教案篇1

教学案例:(一堂公开课上,上课内容是语文教育出版社一年级(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闪闪。)

老师:同学们,弯弯的月牙多么可爱啊,你们喜欢吗?

大多数同学回答喜欢。

可有两三个小家伙摇着头说:不喜欢,我喜欢圆圆的月亮。

(这可完全出乎了老师意料。教师原意是这么美的弯弯月亮,引导学生读出喜欢之情。可学生的回答结结实实地将了老师一军。当时我们都拭目以待着这位教师怎么来引导。)

教师当时一愣,但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和颜悦色地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圆圆的月亮呢?

生1:圆圆的月亮像月饼一样,很好看。

生2:月亮圆圆的时候最亮了。

生3: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太漂亮了。

(这么一说,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喜欢圆圆的月亮了。)

教师仍微笑着说:这几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十五的月亮圆圆的多可爱啊,老师也很喜欢。那月亮是不是天天是圆的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它有时是怎么样的?你能说说吗?

生1:像香蕉一样的弯弯的'。

生2:像我眉毛一样

师夸道:跟你眉毛一样美(孩子乐得笑眯眯的)

生3:像小船一样

师:是啊,能在上面坐着,那该多好啊

生4:像钩子一样,还是银子打的,亮晶晶的哩。

师:你说得真好,说得真美。是啊,这时候的月亮我们就把它叫作月牙。我们把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生读)

师:你们想想叔叔阿姨为什么不写“月亮圆圆”呢?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比比。

(教师先读“红日圆圆,月亮圆圆”;再读“红日圆圆,月牙弯弯”。)

师:听出来了吗?来说说。

生1:“月牙弯弯”好,“月亮圆圆”不好。第一句已经有“圆圆”了。

生2:读起来“太阳圆圆,月牙弯弯”好听。

生3:月牙弯弯读得轻轻的,很可爱的

生4:太阳是圆圆的,月牙是弯弯的。这样有变化了。

师:你们懂的可真多,说的可真好。我们好好读读,能把它的好听读出来?

(学生很投入地读)

思考:这个教学片段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睿智,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弯弯月牙”,学生有喜欢的权力,也有不喜欢的权力。教师不是视而不见,

更不是压制这一与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所不相和谐的声音,而是针对这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地诉说“圆月”的美。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月亮天天是圆的吗?它有时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去发现“月牙”的美,让学生喜欢上“弯弯月牙”。更可贵的是,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比较“红日圆圆,月亮圆圆”与“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朗读感觉,学生在比较中悟出了文本语言的变化美、音律美。在充满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学习了语言,发展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开放板书促读促思

宁波广厦小学欧绪成

教学案例:《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象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

(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陆续完成。)

生1:我的板书是“支缚拉罩”

师: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1: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师:抓住主要动词来板书,是个好办法。

生2:我板书的是“匾缚秕谷鹁鸪”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2: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师:很有必要。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学记易错字。

生3:我的板书是“大雪竹匾远远

什么都有”

师(很纳闷,看不懂他板书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3(振振有辞):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

接下来教师根据生1的板书指导复述,根据生2的板书指导写字,根据生3的板书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考虑全面。

思考:这一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开放板书,巧妙地引领全员进入文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权,而现在“权力”下放,就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操练,而是充分唤醒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个性化了。同时教师丝毫不曾忘记自己的“引领”作用,根据学生的板书,取其所长,一人资源,多人共享。再次引领全体学生涵泳文本,习得语言。

少年闰土教案篇2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描述画面。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要求读正确。

2. 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3. 自学生字词。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三、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他的哪些事?

四、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1. 默读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用“”画出写景优美或场面生动的句子,不懂的地方用“?”标记,可用铅笔在书上写旁批。

2. 交流讨论。

(1)读了课文,你觉得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

学生自由发言,并在书上找相关内容说明。回答不全面可互相补充。同时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闰土:机智勇敢、知识丰富、活泼可爱。)

(2)讨论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求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尽量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3)学生质疑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五、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1. 从第1、第4段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的词句,仔细品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试背第1段。

六、拓展延伸

1. 仿照文中第1段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断。

2. 课后阅读鲁迅作品《故乡》。

少年闰土教案篇3

一、教材简析与教学目标:

1、《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文中“我”是一个富家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闰土常年生活在海边,阅历广,见识多。对于“我”这个每天生活在深宅大院里的少爷来讲,“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和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之情。

本文语言简洁、传神。采用白描、对话、举事例等多种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尽力地向一匹猹刺去……”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健康的农家少年便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另外,所举事例典型。“看瓜、捡贝壳、看跳鱼、捕鸟。”这些事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它充分地说明闰土不单外表机灵、漂亮,而且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2、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从评议角度说是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从文中角度说是丰富文化知识,激发热爱汉语言的情感,为今后形成健康的人格打好基础。本文一是让学生阅读欣赏此文,从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二是通过感悟,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学习闰土的聪明能干,受到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二、设计理念

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讲读过程可分为两步进行:

(1)以“我”的感受为中心,以闰土与“我”的相识、相见、相处、话别的活动过程为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初步感悟,环环激趣,层层设疑,以问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深思,在思中体味,完成对人物的整体认识。

三、设计流程及评析

第二课时主要是在理清课文的来龙去脉基础上,引领学生精读、细品,进一步了解文章内涵,达到认识上的升华。

具体步骤如下: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引领学生探求知识、掌握知识,课堂导入很重要。

开场白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我们最近认识了一位朋友,他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他是——”

同学们答出“少年闰土”后,师饱含激情引背:“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带动同学们回忆背诵。这样,一下子,师生共同进入圆月、瓜地、少年的意境中,好像我们脚下就是海滩,活脱脱的闰土就在眼前。感受着,体味着,思维与想像,感受与启迪在不断涌动流淌。

二、环环激趣,多维训练。

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这时候学生很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去读书、表达、朗读、交流。师适时抓住这一时机点拨。

(一)整体读,梳理课文顺序。

过渡:这是多少年前我记忆中的'闰土,啊!多么鲜明啊,那么“我”又是如何结识闰土的呢?为什么闰土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生回忆课文,师板书:

1. 记忆中的闰土(西瓜——少年——猹)

2. 与闰土相识(用一句话概括)

3. 初见闰土(圆脸——毡帽——银圈)

4. 在一起的情形

5. 分别与友谊

(二)重点读,感情人物

过渡:闰土来,我特别高兴。为什么?闰土讲述的四件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

表演、画画、讲解、分角色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体味“捕鸟”的乐趣,想象“看瓜刺猹”的美妙。

(三)对比读,品味其中意味。

为了衬托闰土,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啊,闰土的心中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和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是理解上的难点 。

投影打出上述话,出示问题:“四角天空”?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

突破难点,不能急于求成,可运用迁移规律,引领学生回忆成语故事:“井底之蛙”,蛙在井里只看见井口般大小的天,那么作为富家少爷的“我”常年生活在院子里,所以也只能见到院子般大小的天,这样一疏导,理解“我”之见识少,目光之狭窄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想像话别,放飞语言。

正月过去,闰土要回家了,两人难舍难分,可让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分别时,他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想象,促使其身入其境,情由境生,把权利放给学生,放飞学生思想,放飞学生语言。

四、知识延展,积累运用

1、全文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羡慕和敬佩之情,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你认识的闰土是怎样的?

板书:典型事例 外貌

2、生活中你有没有敬佩的人?为什么钦佩他?(生自由发言,同桌自由说,找生班上说)

3、回顾全文,每人说一句话总结全文。

师:愿同学们有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知识。

生1:……

生2:……

理解是前提,运用是目的。本文事例典型,人物特征鲜明,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学完之后,掩卷回思,闰土的形象已深深印在脑海里,为什么?你有没有羡慕敬佩的同学或其他人?有价值的点拨,来自适时抓住的契机。契机一旦生效,学生的灵光就会不闪现,

总之,往生活中引导,往更广阔的空间引导,往更深的地方引导,引导学生感受文字

少年闰土教案篇4

一、初读课文,认识特点

二、直入重点,理解“知识丰富”

1、找“事情”,理解“知识丰富”之一──知道得“多”:

⑴ 师述:读了课文,我们知道闰土勇敢机警、知识丰富、聪明能干,那你喜欢闰土特点的哪一个方面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丰富”。)

⑵ 轻声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

(找出6~16自然段。)

⑶ 快速读这一部分,思考:

这里闰土说了哪些事?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闰土的“知识丰富”?

(“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捡贝壳”“看跳鱼儿”。)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⑷ “无穷无尽”是什么意思?它说明了什么?

(多;闰土知道的事情多,说明他“知识丰富”。)

⑸ 小结: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闰土知道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从这个“多”可以看出闰土的“知识丰富”。这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方面。

2、品词句,理解“知识丰富”之二──知道得“详细”:

⑴ 再仔细读这一段,想一想,这四件事当中,哪几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举例说说。

⑵ 讨论汇报:

“雪地捕鸟”:

闰土十分熟悉捕鸟的过程,还用了非常贴切的动词,如:扫出支起撒下一拉……

“看瓜刺猹”:

绘声绘色描述:啦啦地响油一般的.滑……

⑶ 刚才我们重点讨论了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这两件事,从闰土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闰土对海边的农村生活是知道得多么详细啊!这对表现闰土的“知识丰富”,你又悟出了什么?

(闰土知道的事情不但多,而且对每件事知道得十分详细,这“详细”是他知识丰富的第二个方面。)

三、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知识丰富”之三──以“少”衬“多”

1、快速读这一段话,想一想这四件事,课文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我和闰土的对话。)

2、请大家找一找“我”和闰土的对话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自由地轻声读读,读后交流。

3、因为闰土亲身经历了这些事,知道得十分详细,所以说得绘声绘色,我们大家也来绘声绘色的读一读闰土的话。

(运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

4、这一段除了写我们刚才读的“我”和闰土的对话以外,还写了什么?

(让学生找出“我”三个“不知道”的自然段。)

5、请大家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反映了“我”的什么特点?

(见识很少。)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我”并不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的。)

6、再仔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画出有关的词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

“我并不知道”的是什么?

“我素不知道”的是什么?

“我所不知道”的是什么?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理解“无端、如许、先前、单知道、往常的朋友”等词语,重点理解句子:“……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7、师述: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三个自然段,从三个“不知道”了解了“我”和闰土相比,感到见识少。那么大家再想一想,这三个自然段写“我”的见识少,这与表现闰土的知识丰富又有什么作用呢?

(加强对比,以“我”的“少”突出闰土的“知识丰富”。这是表现闰土“知识丰富”的第三个方面。)

8、小结并引入下课时。

少年闰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4、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说话训练;“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投影仪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主读书

2、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 汇报交流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4、 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按段朗读课文,要读得琅琅上口

1——5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读得琅琅上口。

6——1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 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重点:

“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过程:

一、 分段朗读课文(16),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稀奇的.事是指什么事?

2、选择你自己觉得最稀奇的一件事读一读,把它读得有吸引力

3、朗读、评价

二、 再读课文(16),尝试分析句子含义。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①句子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懂?

②“他们和我”指谁?“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③出示: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____________; 看不见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的井底之蛙。

三、展开想象,写写“我”的外貌

“我”的外貌怎样?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

1、 学生练写。

2、同学互相交流。

3、评讲,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四、课文拓展

朗读《故乡》,了解中年的闰土是怎样的,想一想他变化的原因。

五、选择性作业:

1、用一段话写一个人的外貌,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2、观察“看瓜刺猹”的图,结合闰土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闰土的内心活动,用一段话写出来。

少年闰土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借助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出示鲁迅照片,师生交流鲁迅资料。引出感叹词“啊”。

2.展示“看瓜刺猹”图,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3.归纳出对闰土的总体印象,回扣“啊”字。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3.用上“啊”说说对闰土的感受。

4.出示课文插图体会两人对话时的神情、动作,问: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像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在“我”的感受旁。

5.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说,比照“我”与闰土的不同。

(1)你从这个“啊”中读出了什么,如果用语言表示“我”的感叹,你会怎么说?让生带着各自体会有感情读句。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

2.引导生回扣第一自然段并背诵。

五、拓展延伸,再识闰土

1.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我”和闰土分别近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2.让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片段: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找出闰土和“我”的语言,用上“啊”表示自己的心情。

2.布置学生读小说《故乡》,自主探究原因。

六、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师以“啊”作小结。(主要从鲁迅、闰土、学生表现及展望未来等方面去说。)

少年闰土教案篇7

【知识考点归纳】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代表作。

2、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4、掌握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

【典型考题分析】

例题:小说在对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

请具体说说下列两处省略号的表达作用。

1、见到我时,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探究思路:

这道题主要考查语言感悟能力。不仅要掌握省略号的基本作用,更重要的是结合前后深入领悟省略号中包含的丰富情愫。

省略号的用法包括:

①表示说话的断续。

②表示列举的省略。

③表示说话的中断。

④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⑤表示引文的省略。

例题第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的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

第二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渊。这省略号里,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了人生的辛酸。

少年闰土教案7篇相关文章:

十佳少年事迹材料7篇

电影少年观后感7篇

青少年活动方案范文7篇

好少年事迹材料范文推荐7篇

优秀少年演讲稿范文7篇

十佳少年事迹材料最新7篇

2024美德少年事迹材料通用7篇

少年王?读后感精选7篇

做文明少年演讲稿7篇

自立自强好少年事迹材料优质7篇

少年闰土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