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以便因材施教,一份具创意的教案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母鸡》教案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母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4.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品味本文语言文字的生动性。
5.了解先贬后褒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品味老舍语言文字的生动、幽默。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生活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作业。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惊恐 可恶 消瘦 凄惨 一撮儿毛
如怨如诉 颤颤微微 乘其不备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母鸡在作者心中是一种怎样的印象?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讨厌母鸡(1-3)
喜欢母鸡(4-1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母鸡》这篇课文,了解了老舍先生对母鸡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观察母鸡。
二、细读课文,品味文本
出示中心话题:
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由“讨厌”转为“不敢讨厌”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在旁边做好批注,再和小组同学议一议。
1.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到了母鸡伟大的母爱。
三、读写结合,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1.了解先贬后褒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2.老舍先生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融入自己的感受幽默、轻松、亲切的表达出来,找出有关词句读一读。
3.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小练笔。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拓展阅读
推荐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设计意图: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开阔眼界,培养阅读兴趣。
五、作业
1.把自己的收获写在小本本上。
2.抄写课后词句积累。
《母鸡》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乐于表达,学习主要角色之间的对话。
2、能够仔细观察画面,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大胆猜测和想象故事情节。
3、在猜测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体验观察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母鸡和苹果树》。
2、自制一棵苹果树。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看,画面上有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房子里住的是谁。
师:哎呀,原来房子里住的是母鸡妈妈。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大胆猜测,学习主要角色间的对话。
(1) 师:一天早晨,母鸡醒来,推开窗户……
咦,鸡妈妈怎么了,是什么表情?(幼儿回答)
师:母鸡妈妈瞪大了眼睛,好象看到了什么感觉很惊讶,那你猜猜看它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那母鸡妈妈到底看到了什么?(点击课件:苹果树)
母鸡说:“这棵苹果树哪儿来的`呢?昨天还没有这棵树呢?”
那你们来猜猜看这棵苹果树是哪里来的呢?
那我们带着问题接着往下看。
(2) 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看看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你觉得这是谁的耳朵?
苹果树怎么会长耳朵呢,你们觉得怎么样?
母鸡妈妈也觉得很奇怪,说:“真奇怪!我从来没见过苹果树长着尖尖的耳朵。”
哎,你们听苹果树也说话了:“我们苹果树有时候是这样的。”
那接下去又会发生什么呢?
(3) 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又出现了红红的什么?
那鸡妈妈看到红红的舌头会怎样?
它会怎么说?苹果树又怎么说呢?
接下去还会发生什么呢?
(4) 师:又一阵风吹来,苹果树上出现了什么?
鸡妈妈看到这条毛茸茸的尾巴又会怎么说呢?
苹果树怎么回答的?
(5) 师:你认为这是一棵真的苹果树吗?你觉得是谁假扮的?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现出原形呢?(幼儿自由回答)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鸡妈妈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鸡妈妈让苹果树学大树摇,苹果树摇啊摇,树上的叶子都掉下来了,看,到底是谁假扮的呀?”(点击课件:啊,原来是一只大灰狼假扮的。)
那它为什么要装成苹果树呢?
(6) 师:原来大灰狼装扮成苹果树是想来吃母鸡妈妈的,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母鸡妈妈对付大灰狼?(幼儿自由讨论)
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是怎么做的?
3、完整讲述故事。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这个好听的故事的名字叫《母鸡和苹果树》,那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4、表演故事。
师: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现在我们来表演故事,你可以选择当鸡妈妈,也可以选择当苹果树。
《母鸡》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春天母鸡带领小鸡到草地上游戏的情景图,感受它们之间的欢快情绪。
2、能表现出小鸡的不同姿态,并尝试画出遮挡的小鸡形象。
3、学习画母鸡和小鸡的方法,大胆合理布局画面内容。
活动准备:
1、有关母鸡和小鸡游戏的视频或图片。
2、蜡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和材料。
3、幼儿用书《母鸡和小鸡》。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让幼儿观察作品,观察母鸡和小鸡的各种动态。
教师:天气真好,鸡妈妈带着鸡宝宝一起来到草地上玩游戏,鸡宝宝在哪呢?别急,瞧,一只鸡宝宝来了,看看它在干什么呀?鸡宝宝还会又哪些有趣可爱的动作呢?请小朋友来摆一摆,好吗?
(2)引导幼儿感受小鸡快乐的.情绪。
(3)教师将小鸡的形态进行小结。
2、引导幼儿讨论、思考如何表现画面。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来表现画面。
(2)重点引导幼儿表现小鸡的动态、背景、整体布局、色彩等。
(3)教师出示范画幼儿欣赏、讨论。
3、幼儿创作作品《母鸡和小鸡》,教师指导。
(1)提供绘画工具,幼儿分组创作。
(2)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让幼儿表现小鸡和鸡妈妈游戏的情景,难点是让幼儿表现各种动态的小鸡。
4、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同伴交流。
(1)教师:谁来说说你画的鸡妈妈和小鸡在干什么?
(2)鼓励幼儿相互评价,说一说哪里画得好。
活动延伸:
幼儿欣赏画家作品《母鸡》,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花纹、线条、颜色。
《母鸡》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范写。(“孵”左边“卵”的笔顺:撇、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①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②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③老舍对母鸡的观察多么细致呀!听到母鸡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的叫声,觉得母鸡很讨厌。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2)母鸡还有哪些方面让人讨厌?
①你觉着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母鸡?(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②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抓住“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抓住“发了狂、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写出母鸡的喜欢炫耀所使用的夸张手法。)
③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
3.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
出示:这是一只()的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喜欢炫耀)
(二)学习第4~10自然段。
1.因为母鸡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齐读第9自然段。
2.老舍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哪些句子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3.学生交流。师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4.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句子。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你对这三句话有了哪些新的体会?(这三句话既是在赞颂母鸡,也是对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6.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和伟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试着说说你的体会。(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尊敬、赞颂,是情感的升华。)
三、拓展延伸。
老舍认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爱的?
四、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2.学生交流。
3.相同之处:①文章结构清晰。《猫》用过渡句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用过渡段将母鸡孵小鸡前后的不同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善用“总—分”结构。《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古怪的表现。《母鸡》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母鸡令人讨厌的三个方面。
③都列举具体事例来表现动物的特点。例如,《猫》列举了猫遇到蛇也敢斗一斗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勇猛;《母鸡》列举了母鸡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体事例,来表现母鸡的不辞辛苦。
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猫》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样,如“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母鸡》全文也很口语化,带有浓郁的“京味儿”,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
不同之处:①写作手法不同。《猫》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当作孩子来写。《母鸡》主要运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
②表达的情感不同。《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吧。
母鸡
讨厌——不敢再讨厌
《母鸡》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母鸡》教案篇6
歌曲《老母鸡 》
幼儿园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唱准歌曲的曲调,启发幼儿表现情感。
2.培养幼儿的听觉记忆能力和初步的节奏模仿能力。
3.乐于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母鸡
2.节奏练习卡片,一个鸡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说说老母鸡的本领。
出示鸡蛋
教师:这是谁的宝宝。
出示图片:母鸡
说说老母鸡有什么本领。
二、展??
1.提出
2. 教师范唱
(1)我们来学一首称赞老母鸡的歌曲,教师范唱。
(2)教师范唱:歌曲中唱了什么?理解歌曲内容。
3. 学唱歌曲:
(1)幼儿边听教师唱,边轻轻用手拍节奏。
(2)和教师一起练习最后一小节:咕咕哒。
(3)完整跟唱。
4. 有表情演唱歌曲。
(1)启发幼儿说说怎样才能把喜爱、夸奖老母鸡的心情唱出来。
(2)引导幼儿尝试在“真能干”的真子上加重语气,表现对老母鸡的赞美。
(3)为了表现老母鸡的欢快、自豪的心情,
启发幼儿把最后的“咕咕哒”说得轻巧欢快。
三、延伸活动
1. 节奏练习
我们将老母鸡的咕咕哒变变花样,好吗?我来做领头的老母鸡,我叫一句,你模仿一句,
如:
x x x x / x - / x x x. x / x x x - // x x / x x x -// x x x / x x x //
2.引导幼儿创编简单的节奏类型。
附:
1 2 3 / 5 3 2 / 6 5 3 5 / 1 2 3 / 5 6 5 6 / 3 2 1 / x x x
老母鸡,真能干,会捉虫来会生蛋,咕哒咕哒叫得欢,咕咕哒。
《母鸡》教案篇7
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鼓励幼儿根据图片,大胆想象故事情节。
3、体会图画的幽默诙谐,在读图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1、白板课件。
2、母鸡手偶。
1、出示手偶,设悬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萝丝。大家和它打个招呼吧!
(2)师:这是母鸡萝丝生活的农场,瞧!母鸡萝丝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着愉快的心情去享受这美丽的农场美景。
2、引导阅读,想象练说。
(1)师: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母鸡萝丝要去散步了,但是在它散步的时候,却发生了好多有意思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师:它快乐地走着,可在这快乐的背后,却藏着危险。看!(出示有狐狸尾随的完整封面)母鸡萝丝知道背后的危险吗?猜猜它最终被狐狸吃掉了吗?(请幼儿大胆猜想)
(3)她走过院子,呀!狐狸扑上来啦!
请你猜一猜:狐狸抓到母鸡了吗?如果没有,是什么让她逃离了危险呢?引导观察图中的钉耙,会不会和钉耙有关系呢?狐狸一脚踩到了钉耙,钉耙一个反弹,狠狠地打到了它的脸上。哎!真是虚惊一场!那母鸡萝丝知道身后发生的可笑的事情吗?
(4)它继续往前走,绕过池塘, 瞧,狐狸这次离它更近了,当时还有哪些小动物在场?(蝴蝶、青蛙、小鸟)如果当时你是它们,想想你会怎么说?(提醒幼儿大胆想象说)可是,当时的场景太吓人,小动物们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只可怜的母鸡,这回估计没救了。突然,狐狸脚下一滑,“扑嗵”一声,一头栽到池塘里,水花四溅,差点把狐狸淹死。这只倒霉的狐狸啊!没捉到母鸡,倒弄得自己像个落汤鸡。
(5)接着,母鸡又到哪些地方散步呢?又经历了哪些惊险的故事呢?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说说,好吗?
(6)越过干草堆。萝丝翻过干草堆,狐狸扑了上来,可它一头扎了进去。那母鸡萝丝知道身后发生的可笑的事情吗?
(7)经过磨坊。萝丝经过磨面房时脚钩住了一根线,狐狸扑上来时,上头的一袋面粉正好浇了下来。
(8)萝丝钻过栅栏,狐狸扑了上来,可它跌到在栅栏这边的手推车里。钻过蜜蜂房。萝丝从蜂箱下面走了过去,可那辆手推车载着狐狸撞翻了蜂箱,狐狸被蜜蜂追得抱头鼠窜。
(9)师讲述:请你猜一猜,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什么?(母鸡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3、回味感悟,体会乐趣。
师:这个故事真有趣,那你们能不能给这个好听的故事起个名字?
《母鸡》教案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