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可以加入小组合作的活动设计,为了确保教案的可操作性,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下面是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雨水节气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喜欢用多种材料制作雪花,体验大雪节气制作雪花的`乐趣。
2、尝试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不同形态,进行创意手工。
3、掌握用棉签、雪糕棒制作雪花的方法。
二、家长指导建议:
1、与孩子一起观察雪花的形态特征,了解大多数雪花都是六角形的。
2、平时多引导孩子观察身边事物的形态、特征,鼓励孩子说一说这是什么?想一想它像什么?做一做能变什么?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大雪”健康小贴士:
1、防寒护阳
冬天是阴气最盛的时候,而阳气却是偏虚的,人们的身体是很容易受到寒气侵袭的,因此,要做好保暖,尤其是对于头部和脚部来讲,寒气是从脚开始的,脚如果没有做好保暖的话,会引起全身冰冰冷冷的,小朋友要注意穿裤子时要用袜子扎紧秋裤的裤腿。头部的保暖也一样要重视,外出时要带好小帽子呦!
2、膳食补阳
在南北方地区,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进补的时候也有所差异。 南方相对暖和一些,进补时以平补为主,北方地区寒冷的气候,要补温热食物,起到保暖的作用。如羊肉、牛肉等肉类,还要多吃一些对肾有好处的食物,如腰果、芡实、山药、白果、核桃等。此外,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也要多吃一些,它们不仅可以抵抗寒冷,还能润肺生津。好吃的东西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吧!
3、天越冷越要多喝水
多喝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小朋友们,冬天千万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适量饮水。另外,冬季饮水一定要注意水温,以饮温热水为宜,每天早晨起床后和临睡前都要坚持喝杯白开水呦!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与立春有关的习俗,感受立春带给我们的文化情趣。
2、学习"民间圣果"做法从中体验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立春的材料,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立春习俗。有关立春习俗的图片,各种与立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
2.学生准备: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立春有关的谚语、习俗。
教学设计:
一:初步了解一些春季气候变化的相关常识,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
立春简介:(课件、春天的图片)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二、教师介绍立春节的由来
三、拓展:
在春季精神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3
(一) 导入(2分钟)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难道他们不上班,不上学?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三) 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四)二十四节气的命名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五)二十四节气的概括
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开始降雨的意思。惊蛰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l)虫)开始活动了。春分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清明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谷雨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芒种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夏至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小暑进入暑热的时期。大暑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自露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秋分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寒露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霜降开始降霜的时候。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降小雪的时候。大雪降大雪的时候。冬至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小寒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大寒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六)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七)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就是每个节气的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为农民服务。因为农民种地节气很重要,这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如何,收获的优良。因为农作物生长温度等因素比较重要,而每个节气的这些因素不同。于是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对农民的种植起重要作用。
(八)评比
欣赏二十四节气歌(歌曲),显示第27张幻灯片,点击音乐钮。读背节气歌
1、学生自由读、背。
2、指名背诵。指名在全班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九)课时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既记住了二十四节气歌,又学到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其实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课后的时候能主动去搜集,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点,无色无味、遇热融化。
2、迁移已有经验,探索冰中取宝的方法。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二、活动准备:
1、准备16份有礼物的冰块,8条毛巾,一盒木头、一个热水袋、四根吸管、一盆温水。
2、准备好实验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特点。
老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老师出示礼物,拆礼物。)
老师: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冰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用手摸摸冰,感觉怎样? (滑滑的,很冷)
拿在手里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一尝是什么味道的? (无味)
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 (无色)
小结:冰是无色无味,摸上去冷冷的、滑滑的。
2、探索活动"冰中取宝"。
老师:其实老师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真正的礼物不是冰块,而是藏在冰块里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取出冰里的礼物呢?
幼儿讲述方法:
幼儿1:用热水捂,就像捂牛奶一样。
幼儿2:用电吹风吹。
幼儿3:用榔头敲碎。
幼儿4:砸碎它。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木块、吸管、温水、热水袋。
老师:请你用这些材料来帮忙取出冰里面的玩具。
老师:四个小朋友一组,到桌子旁边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注意别把衣服弄湿,桌上有毛巾可以擦擦手。老师已经把你们的礼物放在了桌子上,大家开始行动吧。
3、幼儿自由取宝。
老师:把你们的礼物举高给我看看,请大家把礼物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让礼物暖一暖。
经验交流梳理: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取到礼物的?
幼儿一边说的时候老师根据幼儿说的方法贴上相应的图片:把冰放在水中融化,把冰块敲碎,知道冰易碎的品质,用热水袋捂,用吸管吹,通过吹出来的热气将冰融化。
总结:记录表。
老师: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自己想办法把礼物取出来,你们想看老师大冰块里面的礼物是什么吗?(老师选取一种办法当场试验,取出礼物。)
4、分享礼物:拿到礼物你们开心吗?现在让我们拿起礼物回教室分享吧。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喜欢儿歌,感受儿歌中语言的美。
2、学习并理解儿歌中“反复”表现的手法,丰富句式“滴答,滴答,下小雨啦!”以及词语“开花”、“发芽”、“长大”等。
3、能积极的参与表演活动,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小雨、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
2、有关春天的背景图一副。
3、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歌曲导入《春天在哪里》,引入。
教师清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导幼儿倾听歌曲。提问:歌曲好听吗?里面都唱了什么?
2、教师出示春天背景图,引导幼儿交流“我知道的春天”。
(1)教师出示春天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这是一幅春天的图画,看看画里有些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春天出现的一些现象,当说出一个关于春天的动物或植物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
(3)师幼共同小结春天的景象,边讲述边出示拉线教具。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小雨滴滴答答的下着,种子发芽啦,梨树开花啦,麦苗要长大,小朋友们都出来种瓜啦。
3、幼儿学习儿歌,感受儿歌的美。
(1)创设情境,教师朗诵儿歌。
教师:儿歌里面都说了哪些小植物?
(2)教师手指教具,引导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3)师幼以对答的形式朗诵儿歌。
如:教师读:种子说…,幼儿读: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4)师幼看图谱共同朗诵儿歌,感受春天的美。
4、幼儿角色扮演,用肢体语言展示儿歌。
(1)请幼儿扮演:“小雨、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共同表演。
(2)师幼共同表演。
活动延伸:
集体活动结束后,教师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从各方面了解春天,发现春天。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6
活动背景
今年夏天多雷雨,雨中雷电的轰鸣声让孩子们恐惧下雨,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虹让孩子们又非常欣喜。通过雨水落到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导幼儿想象雨水是有颜色变化的,让幼儿感受雨水给世界带来的美好和灾害。了解下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正确认识雷雨现象,懂得保护自己,爱护环境。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想象雨水带给不同季节里景物的变化;讲述自己对雨水变化的感受。
2、尝试简短儿歌的创编。
3、加深幼儿对雨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危害的认识,促进幼儿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通过回忆、想象表述雨水的多种特征。
活动难点:带领幼儿归纳提升儿歌内容。
活动准备
?大雨小雨》歌曲、白板、白板笔、四季景色、暴雨、洪灾、泥石流、雷电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大雨小雨》,引发幼儿对下雨时景物变化的讨论。
二、提出问题:“雨水有没有颜色?你见过的'雨水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回忆雨水带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1)“春天里雨水把小草浇出了什么颜色?”“夏天里雨水把荷花浇出了什么颜色?”“秋天里雨水把枫叶浇出了什么颜色?”“冬天里雨水把大地冻成了什么颜色?”教师通过前引式的问题引导幼儿想象并回答雨水是多种颜色的。
(2)教师出示洪水和泥石流的图片,引导幼儿观看提问:“过量的雨水引发洪水冲成了什么颜色?”“暴雨把山上的土石冲走变成了什么颜色?”
(3)教师向幼儿介绍曾经下过的酸雨落到地上将庄稼树木烧死,腐蚀房屋墙面和地面,变成了灰色的。
三、师幼总结问题并尝试创编《雨水的颜色》这首儿歌。教师将创编的儿歌书写在白板上,组织幼儿一同朗诵。
四、出示雷电图片,请幼儿谈谈怎样躲避雷电的伤害。
(1)请幼儿谈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受。
(2)教师补充说明正确的躲避雷电和简单的洪水中逃生自救的常识。
五、结合今年多发的暴雨灾害,倡议幼儿要爱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1)弄清暴雨灾害的造成是由于人们滥砍滥伐,污染气体排放过量,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暴雨频繁,洪涝灾害增多。
(2)倡议幼儿要爱护树木,减少垃圾的产生,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附儿歌:
雨水的颜色
春天里雨水把小草浇出了绿色,雨水变绿了;
夏天里雨水把荷花浇出了粉色,雨水变粉了;
秋天里雨水把枫叶浇出了红色,雨水变红了;
冬天里雨水把大地冻成了白色,雨水变白了;
不停的雨水引发洪水成了黄色,雨水变黄了;
突降的酸雨把大地变成了灰色,雨水变灰了;
暴雨把山上的土石冲成了黑色,雨水变黑了;
又可爱又可怕的雨水是五颜六色。
教学反思
孩子们喜欢下雨,对充满兴趣,在回答问题和讨论中兴奋地表述着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受。在创编儿歌过程中,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创编任务,还发挥想象力创编出:“雨水浇在苹果上苹果又红又甜;雨水浇在水塘里,青蛙喝了雨水真甜呀”等一些甜美的想象和稚嫩的语句。孩子们感受雨水美好的同时也了解雨水带来的灾害,从而掌握洪灾中逃生自救的常识躲避雷雨的方法,在孩子们幼小心灵里树立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不乱扔垃圾,不浪费水,还向家长宣传多走路,少开车等环保理念,对“低碳生活”也有所涉猎。总之“假如雨水有颜色”这一活动无论是老师还是幼儿都从心灵上得到美好的想象和震撼。让我们发现生活美好的同时更懂得珍惜。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
雨水的流动
二、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活动,研究雨水流动的规律,知道雨水的流动会挟带泥沙,森林和草地能够减少雨水对泥沙的携带。
2、让学生初步学会模拟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象推理能力。
三、实验器材:
1、每实验组中号烧杯两个,用于模拟实验1分别装有:从空中揭发的“雨水”,从“水塘”中取来的雨水。
2、用石子、泥土、沙混合堆成的两座“小山”,其中一个上面覆盖杂草。
3、有关雨水流动、水土流失的录像、投影等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我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千条线,万条线,
摸不着,看得见,
落到水里就不见。
2、谈话:雨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当许多雨点落到地面后,就汇成了雨水。你观察过雨水的流动吗?雨水的流动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研究雨水流动的规律。
(1)、提问:雨水究竟是怎样流动的?联系实际生活,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讨论、汇报
地面上的许多雨水流到哪儿去了?
(出示投影1 下水道)
农村的雨水又是怎样流动的?
(3)、观看录相、直观感知
(4)、师生:不同地方的雨水流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雨水总是往低处流,如果有东西阻拦雨水呢?往没有阻拦的地方流,所以雨水流动的路线常常是弯弯曲曲的。容易积聚在什么地方?容易在低洼的地方积聚下来,形成水坑和水溏,再大一些就形成了湖泊,我们看上去发亮的地方往往是积水的低洼处。
(3)、出示投影2
讲述:在有着崇山峻岭的山区,下起了很大的雨,那么多的雨水是怎样流动的?你能结合雨水流动的规律说说大自然中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吗?(雨水流向低洼平坦处,自然就形成了弯弯曲曲的河流和湖泊)。
2、认识雨水流动会带走泥沙
(1)、提问:空中的雨水和地面的雨水一样吗?
讲述:这是一位同学做的试验,他把试验的结果用照相机拍了下来。(出示投影3
一号杯里的水是从空中接到的雨水,二号杯里的水是雨后从水塘中取来的雨水,三号杯是一小时以后雨水的情况。)
(2)、模拟试验:
提问:今天并没有下雨,我们要做这个试验可以吗?(进行模拟试验)
①试验操作:首先请1号试验员准备人工降雨,2号试验员先接一些空中的雨水,再倒一些地面上的雨水。
②、学生讨论、汇报
比较一下,两杯雨水有什么不同?2号杯中的泥沙是从哪来的?
③、猜测:积聚在水塘里的泥沙是从哪来的?
④、:积聚在水塘里的泥沙是从雨水的流动中带来的。
(3)、流动的雨水是怎样带走泥沙的?
①、提问:如果任由雨水流动带走泥沙,那想象一下,最终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河床会越积越高,造成‘地上河’)。举例:黄河(出示投影4)。那我们就必须想办法减少雨水携带的泥沙。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我们一起来做这样一个对比试验。
②、介绍:用泥土和沙混合堆成的两座小山,其中一座小山上覆盖了一些杂草,我们将对其进行模拟的“人工降雨”,也就是对两座大小和坡度相同的小山用同样的方法浇同样多的雨水,进行
“模拟实验”。
③、猜想:可能会看到什么不同的现象?请小组讨论。
④、分组试验,讨论汇报。
⑤、观看录相,推广验证。
⑥、探究原因:教师出示一副草皮,揭示为什么泥沙流失的少 因为草根仿佛一张,紧紧扒住了周围的泥沙,使泥沙不容易流失。
⑦、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没有覆盖杂草的“小山”,泥沙被“雨水”带走的比较多,而覆盖杂草的“小山”,泥沙流失的比较少,由此也可以知道,植树植草有减少雨水携带泥沙的作用。
3、指导学生认识“人们是怎样利用雨水的”。
(1)、出示投影5:水库一般都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水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人们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修建拦河坝、水库,形成蓄水的人工湖。可以拦蓄洪水,调节河水流量,改变自然水资源的分配,对防洪、发电、灌溉、航运都起一定的作用。)
出示投影6:连接着河流的湖泊有什么作用?
(连接河流的`湖泊,也起着与水库类似的作用,它可以控制河流的水流量,河流干枯时,可由湖泊里的水补给;河流水量大时,湖泊可起蓄水作用,减小或避免洪水的爆发,而且可以旅游)
(2)、出示投影7:这里的风景美丽吗?谁来简单描述一下。河流两岸的树林、草地有什么作用?
可以减少雨水携带的泥沙,使河水更加清澈,保护周围的土地,防止洪水的爆发
如果没有树林、草地,这里的环境将会怎样?(泥沙就容易被河水冲走,在中下游的河流中聚集多了,河床上上升,蓄水量大大减少,容易引起水灾,周围的肥沃土地将被冲刷走,造成农业减产)。
4、环保:出示投影7
这是什么现象?(前不久发生的沙尘暴现象)由什么引起的?(主要是北方大面积的乱砍滥伐,人为破坏绿地造成的)。如果大面积植树植草,还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吗?我们应该怎样做?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保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植草活动,共同维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三)雨水是怎样流动的?积聚在水塘里的泥沙是从哪来的?怎样才能减少流动的雨水带走泥沙?
板书设计:
雨 水 的 流 动
特点:
1、雨水总是往低处流,形成小溪、河流、
水塘和湖泊
2、带走泥沙
利用:在上游建水库,防洪、发电、灌溉、养殖、
供水、旅游
环境保护:大量植树、植草,防止泥沙流失 《雨水的流动》
雨水节气的教案篇8
目标:
认知目标:能积极、大方地用肢体动作表现儿歌内容。
技能目标:回忆已有经验,尝试创编“我”在春天里的活动。
情感目标:感受春天万物复舒的美。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周末家长带幼儿到户外感受过春天
物质准备:春天有关的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春天来了吗?你怎么知道春天来了呢?
2、教师:还有谁也知道春天来了?
二、欣赏儿歌,学习儿歌。
1、欣赏第一遍。
——教师:儿歌里有谁知道春天来了?
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内容,按儿歌的`顺序竖着排列图标。
——教师小结:小草知道,鸭知道,花知道,我(小朋友)知道。
2、欣赏第二遍。
教师边念儿歌边将图标摆放完整。
——教师:“小草、小鸭、小花、我”知道春天来了,会干什么呢?
——教师:他们会做什么样的动作呢?(重点学习动词“探”)
3、集体看图标念儿歌。
——教师:我们再一起听一听儿歌,儿歌的名字叫什么?
4、集体看图标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5、教师抽掉其中个别图标,集体共同念儿歌,增加趣味性。
三、引导幼儿表演儿歌。
1、幼儿自选手偶,与同伴相互念儿歌。
2、扮演同一角色的幼儿坐在一起,共同表演儿歌。
四、引导幼儿创编儿歌。
1、教师:前几天,你们到公园是怎么玩的?你能不能也把你们玩的活动编进这首好听的儿歌里?
2、幼儿尝试仿编最后一句儿歌,教师用图标记录下来。
3、集体朗诵幼儿创编的短句。
雨水节气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
★ 跑的大班教案8篇
★ 做美食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