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7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脱离实际的作文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阅读意义大幅降低,写作文可以让我们的思维跳跃,将不同的元素进行巧妙的组合和融合,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7篇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1

看!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他,就是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忘记了宫场的失意,忘记了仕途的不达,记住了世人的渴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他心中的桃花源,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解甲归田后,生活十分拮据,后来在叔父的引荐下,于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恭迎都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印去职。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陶渊明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他洁身自好,拥有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那种洒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念旧林,沉鱼思故渊。陶渊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任,身不由己的生活,回归田园。

陶渊明爱酒,他的.诗作中几乎篇篇有酒。他曾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除了酒,陶渊明此生最爱的便是菊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他的生活自由自在,他的身上洋溢着清闲与旷达。

陶渊明,一个穷苦诗人,饥寒的生活境遇让他体验过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困窘,他经历过这样的困厄,却十分清醒,既不相信是命运所致,也不后悔自己选择的错误。

面对南山,他似乎彻底忘记了那些不快,选择了坦然与淡泊态。他可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心境的欣赏与共鸣才是真正的天籁之声,琴上无弦又何妨?他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能保持自己生活的闲适,而不必心为形役。

陶渊明,一本无字的书,告诉我们在污浊社会中不能随波逐流,告诉我们人生短暂,应当洒脱、旷达。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2

在我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个安平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从他《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多篇佳作中,都不难看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可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高风亮节的人,竟只想过着平淡的田园生活,是否太令人匪夷所思?太浪费人才?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固然是好,但只是一味的逃避现实,空有才华而无所作为,不知先生当时是否心有不甘?我认为,人活着就要有价值,要心有大志,面对困难迎风而上,勇于和官场的黑暗势力作斗争,让自己的能力用在为国家做贡献上,而不是只求自己的安乐。但人各有志,我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但是,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崇高品德依然令我敬佩不已。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说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人说,五柳先生读书,仅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不为求得名利,所以他的“不求甚解”正表现了他的志趣与气质。但是,我不禁要提出质疑,难道仔细认真的阅读就不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了吗?如果只是粗略的读,泛泛的读,“走马观花”般的读,怎么能牢固的掌握知识点要点呢?又怎么能准确无误的理解内容和中心思想呢?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对知识不深入探究,只懂皮毛,学习也将只会是一知半解,无法获得多少本领。但陶渊明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求知精神,那股强烈读书的欲望,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正是因为陶渊明有着这种“领异标新”的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质,才使得他能名垂青史,留芳百世吧!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3

穿过繁花朵朵的桃林,走过落英缤纷的草地,终于,我来到了这世外桃源。我一眼就看到了你——端着酒杯,赏着菊花。远处日薄西山,飞鸟相伴而还。一瞬间,千言万语,想对你诉说。

人人都说你淡泊隐逸,不慕荣利。但是,为什么我看到你对着这世外美景,却是眉头微锁呢?在秋高气爽的九月,你在风中挥笔写就的,却有这么一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陶渊明,其实你也是渴望出仕的吧?不然为什么悠然仰看南山时,又发出惆怅独悲的感慨呢?只是在官场几经浮沉,那里的人心惟危,尔虞我诈让你无法忍受,于是归田避世。在世俗与雄心壮志之间,你毅然选择了归隐。耕种着良田,赏玩着菊花,轻呡着美酒,遥望着南山,忘了外界的污浊,使自己沉浸在虚构出的世外桃源。有人说,这是你胆小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而你只是看着在万物凋零时节,瑟瑟秋风中仍傲然伫立的怒放的菊花,笑而不答。看着穿就一身黄金甲,脱然出世的菊,陶渊明,我明白了你。

从小读你的诗长大,体会到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感悟着“策抚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的悠然;品味到“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洒脱。可我总感觉,你的诗平淡稀疏,既没有苏轼“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没有李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痛,更没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凄绝。你的诗始终如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般,平平常常。但有一天,当我站在内蒙古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时,想说些什么,却是柳永太艳,苏词太粗。终于明白面对自然之美,只有看似平淡的语言才能描绘出对它刻骨铭心的爱。终于明白你的诗不是我以为的稀疏平常,而是融已于物,人与自然合二而一的最高境界。你将抒情与写景巧妙地融为一体,看不到一点人工修饰的痕迹。陶渊明,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诗,看似浅显实则深刻,既平凡而又伟大。

风渐渐静了,太阳也已收起光辉,你沿着田间小路越走越远。陶渊明,我还有很多话想对你说,但是…。改天吧,因为我知道你一直会在这里,在这世外桃源的良辰美景中,看山赏菊,饮酒作诗……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4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夕阳西下,你提一壶美酒,青布衣衫,菊香缭绕,遍地金黄。你感叹,你沉醉,这飘然无暇的美景。

几年前的斗迹官场,你傲然挺立,不动摇,不受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面对黑暗,你纵身离去。围篱种菊播苗,你乐得自在,活得逍遥。世人说你傻,你却轻声浅笑,笑他们的心已黑,看不清这污浊万世。但你心有余悸,祖宗大业,毁于一旦。你又想,在这田园,岂不比官场快活得多?于是,你又笑,笑祖先的愚昧。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样的生活,你却道妙,好,乐。篱旁的菊懂你的心,你的喜怒哀乐,它心知肚明。它知道你冬冷夏热,知道你寒窗苦读,知道你饥肠辘辘,但你依旧快乐。为何?世人不知,官僚不知,但你心里却清清楚楚!这自然的绿,这花草的香,这菊花的金,何不让你沉醉?你又想起官场的黑,争斗的灰,怎能比得上这番美景!你提酒吟诗,脸色绯红,映衬夕阳。你是否醉了?不!世人皆醉,你独醒!在黄昏,你放声大笑,看破世间的阴沉,看破人心的'昏暗!

菊香。

吟诗是你毕生的奢好。你登上山峰,游览青湖,目掠森林,步跨田野。一曲曲悲壮的诗篇,一段段优美的古文,伴随着你的衣襟,流传千古。诗已纳入你的灵魂,不论生活有多贫穷,处境有多落魄,它依然伴随在你的左右。

陶渊明,你如清水莲,金秋菊,傲立于黑暗之中,菊是你的魂,诗是你的魄,酒是你的灵。你一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成就了一个纯白无暇的灵魂。古今多少文人墨客,能像你如此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菊香依旧缭绕。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6

晋陶渊明是一位闻名于世,名留青史的诗人兼隐士,他的精神及他的诗作,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但今天,我,一个普通中学生却对其略有疑问。当时,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辞官隐居,这种刚烈的.性格确实值得赞颂,但也有一句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

如果世人皆学陶渊明,在官场中因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而归隐田园,过着舒心的生活,固然自在,但清官忠诚一旦辞官,那奸臣岂不如鱼得水,更加横行霸道?那么岳飞、韩世忠岂不是也可以归隐田园,任秦桧奸贼一手遮天,任金贼侵占中原?

郭子仪、李光弼岂不是也可以过自在生活,任李林甫、杨国忠当道掌权,任安禄山、史思明推翻唐朝吗?众所周知的纪晓岚也不是能辞去官职,任和珅大贪特贪吗?非也非也,陶渊明当与朝中奸贼小人斗争,即使是一个小县令,也可为一县百姓铲除恶霸,帮助百姓。另外,他的《桃花源记》说明了他对黑暗社会的厌恶、憎恨,希望生活在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世外桃源中。此处固然令人向往,但这种生活有返古现象,人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幸福快乐,人人满足,那社会怎能进步呢?人类怎能发展呢?诸君,不要认为名留青史的名人伟人就毫无缺点错误啊!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7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美好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终于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快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快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7篇相关文章:

我的喜与忧作文700字精选5篇

陶渊明读后感8篇

陶渊明的读后感5篇

我理解的乐作文5篇

我理解的乐作文精选8篇

我理解的乐作文通用6篇

我的乐作文400字优秀作文优秀6篇

我理解的乐作文优质5篇

我的乐高积木作文5篇

我读书的乐作文优质6篇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