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情节发展,每次观影后,我都会写下观后感,这是我记录自己情感的方式之一,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袁隆平的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1
近几日的长沙,悲伤逆流成河,思念汇聚成海。这一切,只因一人离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袭来,百姓奔走捧花相送,泪如泉涌。按理说,年逾九旬已是高寿,但在人民心中,有些人已经亲切和伟大到人们无法面对他的离去,袁老就是这样的人物。
不过,袁老从不自觉伟大。在他的眼里,“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是种子,必然起于细微,自然期待发芽,追求开花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袁老一生逐梦稻田,矢志“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广袤大地,年年上演“五谷丰登”的景象;风雨百年,袁老把自己活成了闪亮的种子。
稻花香里忆袁老,我们当传承他梦想的种子精神。无梦想,难至远;梦越早,越有力。他从小就热爱草木,在汉口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参观园艺场,激发了他对田园的向往,于是悄悄埋下“长大学农”的种子。填报大学志愿时,他坚定说服家人填报了“农学系”。从1953年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开始,他正式着手农学试验,研究红薯、西瓜……不久,他将研究方向转向水稻育种,从此踏上了让水稻增产高产的科研之路。1973年,他与团队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一梦既圆,新梦又起。渐渐地,他又做起了“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稻”之梦想,无穷之力量。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大面积示范每公顷产量不断抬升。即使病危之际,他还念念不忘他的杂交水稻事业……少年种梦,一生逐梦,我们当向袁老学习,做一粒梦想的种子。
稻花香里忆袁老,我们当传承他顽强的种子精神。每一粒种子都要经历破壳之痛,顽强必然是优良种子的内在基因。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不少研究人员因困难而放弃或中断研究。但袁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铁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求索之路坎坷艰辛,从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他奋斗了xx年。这期间,他排除干扰,坚持研究,成为忠实的“稻田守望者”。他带领助手做了3000多场实验,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熬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季节赛跑、追着季节走,从1968年起,每年冬天,他和助手都要赶到海南三亚搞水稻育种,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孩子出生、父亲病故,他也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谋一稻,最终他凭着顽强斗志,与团队攻破一个个难关,创造出一次次高产纪录,为后人树立起一座座丰碑。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们当向袁老学习,做一粒顽强的种子。
稻花香里忆袁老,我们当传承他创新的种子精神。无创新,不科研,创新是科学家的生命。袁老终其一生,就是以稻秆为笔,以稻穗为字,以稻田为纸,把科研论文写在辽阔的大地上。他敢为人先,冲破束缚,偏要把“外国人搞不成的”自己搞成;他脚踏实地,一辈子躬耕陇亩,视杂交水稻为孩子为“宝贝”,平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认为“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电脑里长不出水稻,温室里育不出高产品种”“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崇尚实干,凡是不愿意下田的研究生,他坚决不带。他执着地向泥土要结果,直到今年初还坚持在海南开展科研。正是因为这种创新+实干,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征服一座座科学高峰——从三系法、两系法到超级杂交稻、第三代杂交水稻,屡创高产纪录,同时,海水稻的“沧海变桑田”乃至沙漠水稻的阶段性成功,让杂交水稻在他手里,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也赢得了近百项海内外荣誉。一生一事,勇于攀登,我们当向袁老学习,做一粒创新的种子。
稻花香里忆袁老,我们当传承他为民的种子精神。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心中有民、心忧天下”的袁老,立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杂交水稻让中国人进一步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不止于此,袁老和他的团队还将目光对准世界。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已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000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中国境外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无数人因杂交水稻摆脱了饥饿的威胁。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赞誉袁老是“真正的粮食英雄”。一心系百姓,一稻济天下,我们当向袁老学习,做一粒为民的种子。
稻花香里忆袁老,我们当传承他高洁的种子精神。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是,在光处,依然质朴无华。他说,“在事业面前要勇往直前,在荣誉面前急流勇退”“荣誉不能当饭吃”“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他淡泊名利,把所得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科研事业,国家给他在青岛提供的一座住宅,他却完全改造成了办公室,带领满屋子的科研人员钻研海水稻……他心灵富足,生活节俭,喜欢去路边小店剪头发,穿35元一件的短袖、100多元的鞋子,戴260元的手表。他风趣幽默,爱好高雅,业余除了游泳、读书,还喜欢下象棋、拉小提琴、跳踢踏舞。他还是粒浪漫的种子,每个重要日子都要给妻子惊喜……一边科研报国,一边质朴生活,我们当向袁老学习,做一粒高洁的种子。
种子是生命的开端,更是一种延续;种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在人间,袁老因为一粒稻种,热恋土地;在云端,袁老把自己化作一粒精神的种子,融入湖湘精神的沃土,激励着千万来者“敢为人先,心忧天下”。有人说: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跳动,第二次是在葬礼结束,第三次是最后记得你的人死去。依照这个逻辑,袁老第三次生命必定永恒,因为,无论是“长哭送袁老”,还是“倾一城之花悼念”,袁老的名字已经深刻在广袤的大地上,印刻在人民的心田里。
此刻,我们目送一颗卓越的种子去了白云之上,除了不舍,我们对袁老的纪念就是,接过他的精神种子,用心呵护,让它们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2
今天,我去了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更不是坐在电脑前面,按一下鼠标的。现在想发明东西的人,还有多少人拥有袁隆平这种勤劳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坚韧、干劲,一次次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动力。在逆境中他还常开玩笑,他痴心地总是想着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就算没有人支持,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还是一样有干劲!
袁隆平曾经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多么值得我们崇拜!他“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电影里,袁隆平在课堂上推崇了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身,这种做法令到了领导的批判。他们的批判,让我感到可恶!他们没有想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刘老师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恶,他们不但无能,而且还阻止别人的事业,阻碍别人的发展。还有一些红卫兵,趁袁隆平不在的时候把他培养的稻苗全给砸了。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应该都是给这些小人给扼杀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
九十后的我们,是不是开始“做袁隆平”了。有许多已经开始努力了,难道我们还想袖手旁观?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吧!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3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记录电影在燕郊上映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这部气势恢宏,震撼心灵的影片。
?厉害了,我的国》结合十九大精神,将祖国发展和成就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饱经风雨,如今以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中国五年来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铁、桥梁、码头,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等足以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一一展现在大银幕上。
除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纪实镜头,影片内容还将这些辉煌成就与相关人物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借珠港澳大桥总工程师等鲜活人物深入细致地讲述了这些伟大成就背后的建设者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各行业各领域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建设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征程上的伟大奋斗,以平凡朴实而伟大,因真情实感更动人。
观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21世纪的中国,有多强大,有多灿烂。我并理解了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所以就让我们只争朝夕,刻苦钻研。将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为祖国争光。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4
昨天晚上,我看了有关袁隆平的电影。就觉得袁隆平给了我很多启发。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袁老在科研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无论是试验稻田被毁还是试验10年未出成果研究陷入瓶颈,他都从未退缩,从不放弃。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学习袁老的为民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漫漫长征路,要把让人民满意作为毕生追求,将仰望星空化为脚踏实地,将鸿鹄之志化为精雕细琢,将满腔热血化为奋斗耕耘。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唱反调”、不“发怪腔”,在不懈拼搏、顽强奋斗中铸牢信念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争做“向日葵”式的好干部。
“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他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戴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我们更应“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甘吃“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奋斗之苦、“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韧之苦,牢固树立在实践中前进提高、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的自觉意识,本着“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吃苦精神,真正扑下身子干事业,带着感情去工作,力做“凌寒独自开”的冬日梅花。
“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作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国际上曾经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都被他谢绝。袁老说,“我的根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根也在中国,人,除了吃饱肚子,还需要一股子精神,只有精神丰富了,心情才能愉快,身体才能健康,事业才能做得长远”。“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青年干部面对复杂环境,更要坚定信仰,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做到信仰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把信仰融入血液、镌刻于心。在日常工作中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力做始终遵纪守法的“排头兵”。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离开了他为之奔劳一生的土地,但他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对于现在出生的孩子而言,尚不知饥饿为何。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对粮食可是非常珍惜的,他们以前遭受过饥荒,饿的时候也曾煮过树皮来吃,对于粮食的珍惜也经由他们把观念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袁隆平先生说过:“中国人的饭碗一定端在自己的手里”,现在虽然粮食危机解除,但中国也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国际矛盾冲突不断,科学技术也亟待突破,袁先生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个新时代。“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毕生投身杂交水稻事业,一个伟大的母亲,在一个伟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而这种子多年以后,填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饭碗。正值水稻将熟之际,我想起了袁老曾经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我来看你了。这次,他们母子可以好好团聚了。此时此刻,先生终于不用在信中缅怀母亲了,他们已经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往后,当风吹起稻浪,那一定是先生的灵魂回响。
而我们,这些有幸跟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这些饱受先生恩泽得以填饱肚子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吃饭,一日三餐,常忆袁公。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6
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样荣光,那样威武,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欣赏之余,难免有一种羡慕的涌动。可是我们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长道路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甚至不为人知。袁隆平——水稻杂交之父,他也不例外。前几天观看了《袁隆平》电影,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老头,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对他产生敬意。是啊,一个科学家能如此的专注,潜心研究出一种成果,从而造福了广大的老百姓,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他曾经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农科院的大学生,为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间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甚至不惜抛下妻子和儿子,把研究阵地转移到海南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研究出优良的水稻品种,产值每亩上千斤的好收成,实现了自己的宏伟志向!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蜜罐子里,什么都可以随手拈来,岂不知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果实,我们自己又有什么奉献呢?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努力,那怕是收获甚微,那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所以我们应以次为契机,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点功夫,比什么都有意义!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7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米菩萨”,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观看电影《袁隆平》,让我对“杂交水稻之父”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平凡中见到了伟大。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经历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表现了袁隆平心忧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话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袁隆平取得这些成果不是靠运气,而是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报。我想,他成功的“秘诀”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正是有了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呢?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时珍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成了约190万字,五十二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的《本草纲目》;“炸药大王”诺贝尔,由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发明创造上,终身未婚……
我们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线,经过“加速”到“冲刺”中展示,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发挥美丽人生!
袁隆平的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