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600字8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所谓读后感是以读过的书籍作为材料展开写作的,其实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往往都是我们在认真思考书籍中的内容后写下的,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忏悔录读后感6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8篇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1

这次的内容大概是卢梭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到他事业有成的这段时间的事。

经过这一段的阅读,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我感到卢梭的部分心理活动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我极其的相似。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也有成为一个伟人的天资,而是说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应或情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个性的基本因素。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就像是七巧板一样,几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变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个性。又或者可以说是乐高玩具,几个简单重复的积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

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使用文章给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

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辩解的成分。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该是既是又不是吧……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2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造谣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3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资料,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并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贴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此刻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并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资料题材都异常喜欢。

“我此刻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并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终他最终决定把自我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确定,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日,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我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齐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终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向堕落。我觉得自我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我的本性也是十分善良,可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终也能自我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构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并且对自我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异常丰富,容易动情。可是又十分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欢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欢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

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我。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终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我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可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坚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我的钱很控制,可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我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我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那里都说不完。

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供给过无私的帮忙。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之后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忙我,他帮忙联系家里人,我最终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并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明白,因为那是不一样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

卢梭没有对自我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十分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可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之后的成就的一个原因。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4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时我只有二十岁,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5

认识让.雅克.卢梭,源于“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旷世名言,这句话是《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句。一直心心念念阅读《社会契约论》,但又觉得牟然阅读如此一部大著,总好像缺了一点什么。最后,还是选择先阅读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看看他所处的时代,听听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忏悔为书名,可以感受到卢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态度真诚地回望自己的一生,书中毫无掩饰地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读者,包括所有美好的、丑陋的。

卢梭的前半生是穷苦的、无助的,但我却在他潦倒的生活中闻到一丝丝“小确幸”的味道,虽然在物质上困苦,但爱情、友情却是真挚而真实的。

后半生,卢梭功成名就,但光环的背后却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骗,最终使他走向灭亡之路。

纵观卢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后的苦难,可能有时代、观念、宗教、利益、权势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诚、坦白、善良,对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点。但我觉得,导致悲剧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质上依赖、依靠别人。少年和成年的卢梭一直依靠别人保护而生存,物质上的依靠和依赖使他失去了自主独立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断发出为己为人的呐喊-自由!

读《忏悔录》,就如观赏一幅卢梭的画像,每一个故事就像在卢梭身上扣一个枷锁,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庆幸自己活在当代,相比卢梭的时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卢梭,也不能逃脱被别人扣上各式各样枷锁的命运。而当代,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现代人的枷锁更多是自己给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档,欲望减少一分,心灵强大一点,内心坚定一些,其实,追求个人的自由真的并不太难。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6

那抹记忆好似心灵之腹,快乐或忧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记忆记住一事,犹如食物进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觉不到食物的滋味了。——卢梭《忏悔录》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敢于暴露自己的一切内心世界,以至于让人觉得坦率得令人惧怕的人的话,那就是法兰西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卢梭!

如果说有一部自传,而又以自传进入人类思想史领域和文学领域的最高层的,那就是卢梭的《忏悔录》!

?忏悔录》,调子沉郁凝重、慷慨啸歌、忧愁幽思、充满悲愤的自辩和滔滔不绝的申诉;同时,也是真诚、深情而带有伤感的追怀的色彩;对过去的充满坎坷的荆棘长途怀有痛惜的感情;对自己无处寄托、无法排解的深邃的心事仰天浩叹;向赋有同情心的读者诉说不完对命运连心扯肺的抗争的质问;对自己立于天地之间的使命和所追求的事业有气贯长虹、令古今变色的信心。

卢梭在《忏悔录》中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

这些卑劣的事迹,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恨不得让它销声匿迹,如此赤裸裸的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恐惧困惑与违背道德的所作所为展露于世,除了卢梭,谁还做的到呢?

那抹记忆好似心灵之腹,快乐或忧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记忆记住一事,犹如食物进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觉不到食物的滋味了。对于卢梭来说,所有好的不好的记忆,当它已经成为记忆,再回忆起来,再说出来,已经没有任何可以触碰他心灵的力量,有的只是反省。或许对于他来说,诚实与坦白比伪装的堂皇更加可贵并体现他高尚的人格品质。卢梭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往,并且毫不忌讳的坦诚自己的错误。

记忆并不是可怕的东西,但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勇敢的人才敢将之公之于众。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7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供给的很多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十分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经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我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应当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能够当成两部不一样的书,上部要稍微趣味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述自我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确定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述,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明白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我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之后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之后,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那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我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向认为根本没有感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经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我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我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可是经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本事。这一段十分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当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忙。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当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构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可是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篇8

?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为了回击[敌人"们的攻击而写下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与伦比的真实。在书中完整的暴露了自我的一生。正是由于这种真实,它能够作为一个十分好的心理分析的材料,正如卢梭所说[它能够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立--的第一份参考材料"。

本文是基于这个假设:《忏悔录》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想法以及真实的事件,如卢梭宣称的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对人格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按照卢梭的行为来看,他属于严重的歇斯底里人格的人。歇斯底里人格特征有这些: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不愿意承担职责,用自我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强烈的追求感情,可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敏感,不愿意理解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喜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喜欢暴露自我。

下头,我将逐条进行说明和分析。

1。追求自由,不愿受到约束。

卢梭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在《爱弥儿》中也鼓吹对孩童的教育中要放任自由。

为了不受到约束,卢梭选择了离开城市,去退隐庐居住;在自我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要觐见国王的时候,卢梭不想被年金的枷锁束缚,就逃跑了。

2。无法抵抗诱惑,随时向诱惑屈服,及时行乐。

结识了巴克勒以后,短短的六周时间内,卢梭就抛弃了自我的保护人。对卢梭来说,[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欢乐对我比天堂的永久幸福的诱惑力还要大"。

卢梭自我声称[对娼妓具有一种永难磨灭的痛恨",可是在威尼斯的时候还是有一次嫖妓的经历。

3。不愿意承担职责,用自我的逻辑去解释所犯的错误或者将之归罪于别人。

在照料麦特尔先生的路途上,卢梭遇到了麦特尔先生发病,就抛下他一个人跑了。

在作学徒的时候,卢梭偷了师傅的东西,所以挨打。卢梭给自我的解释是:挨打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挨打以后[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既然按小偷来给卢梭治罪,那就等于认可他做小偷。卢梭说,[偷东西与挨揍是相辅而行的事情,因而构成了一种交易,作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所承担的义务就行了"。

诬陷了无辜的女仆玛丽恩以后,卢梭给自我的解释是:[为如果罗克先生把我单独叫到一边,对我说:`不要陷害这个可怜的姑娘,如果是你做错了的话,就老老实实告诉我吧。`我必须会立刻跪到他的脚下。可是,正当我需要鼓励的时候,人们却一味地恫吓我。再说,年龄问题也是应当注意的,我的童年刚刚结束,甚至能够说我还是个孩子。"总之,卢梭犯下的这个错误是[有情可原的"。

卢梭认为自我无力抚养孩子,就把自我的五个孩子全部送到了育婴堂,逃避了自我作为父亲的职责,同时却认为这种做法[太好、太合理、太合法了",卢梭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们托付给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的家庭,结果会教得更坏,心里便发抖。育婴堂的教育,危险性要小得多"。卢梭这样为自我辩解难免高估了法国当时的福利制度。可是,他的这种行为之后被朋友泄露出去了,这个时候卢梭却说[出卖朋友的信任,违背最神圣的许诺,把我们胸中的秘密公开出去,恣意败坏一个受过我们欺骗而在离开我们的时候依然尊重我们的朋友的名誉,这一切就不是过失,而是灵魂的卑污和丑恶了"。在卢梭的心中,把5个孩子送进育婴堂可是是小错,而朋友泄露他的秘密确实不可饶恕的罪过。

4。强烈的追求感情,可是喜欢的只是恋爱这个事情而不是人。

陪伴卢梭最久的戴莱丝是卢梭最忠诚的伴侣,给卢梭生下了五个孩子(都被送到了育婴堂),在和卢梭相伴25年之后最终和卢梭结婚了,但事实上卢梭一生都没有爱过她。

卢梭和戴莱丝在一齐是因为他[需要恋爱",[我最初的用意还只是想给自我找一种消遣。之后我发现我找到的超过了愿望,我给自我找到了一个伴侣。--说到底吧,我需要有人来接替妈妈: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个人来跟她的学生一同生活,并且我能在这人身上发现她曾在我身上发现的那种心灵的质朴与柔顺。--当我单身独处的时候,我的心灵是空虚的,需要有另外一颗心来充实它。--我在戴莱丝身上找到了我所需要的替代者;由于她,我得到了情景所许的最大的幸福"。

用直白的话说,卢梭原本只是想游戏人间,玩玩而已,没想到之后发现这个女人还不错,能够作为一个伴侣。注意,那里戴莱丝只是一个[伴侣",而不是妻子。戴莱丝在卢梭心中的位置并不高,因为卢梭需要的是[贵族小姐",而戴莱丝只是一个女工,和她在一齐卢梭甚至会感到羞耻!卢梭[从来没有对她产生过一点感情的火星",在戴莱丝身上[得到的肉体的满足纯粹是性的需要,而并不是整个身心的交融"。

卢梭说[我的第一个需要,最大、最强、最不能扑灭的需要,完全是在我的心里;这个需要就是一种亲密的结合,被亲密之可能的结合;异常是由于这一点,所以我才需要一个女人而不是需要一个男人,需要一个女友而不是需要一个男友。这种离奇的需要是这样的:肉体上最紧密的结合还不够,我恨不得把两个灵魂放在同一个身子里,否则我就老是感到空虚"。

从戴莱丝身上卢梭无法得到感情,于是去想象之中寻找,直到他遇到乌德托夫人,他才有了第一次的感情。

5。自恋,不断的寻求别人的肯定。

卢梭选择戴莱丝作为伴侣,不是因为感情,是因为一种被肯定、被依靠的满足感。[我看到她一心一意地爱着我,这就更增加了我对她的温情。对我来说,这种甜蜜的亲密生活就是一切:我不再关心前途,只期望它是现状的延续,我别无他愿,但愿现状能持续下去。"卢梭看到的,是一种依靠,感到自我被需要。

卢梭期望有一个对自我全身心的信任的女人,一个需要自我的保护的女人,戴莱丝以一个弱女子的形象出此刻卢梭的面前,恰好满足了卢梭的这种心理。

6。敏感,不愿意理解别人的批评,一旦被攻击就奋力反抗。

卢梭发明了简谱以后,带着发财梦来到了巴黎,学院的学者们认为卢梭的发明[没有新意"并且[没有用处"。学者们的评价是中肯的,事实也证明了简谱确实没有在欧洲流行。卢梭无法理解这种批评,认为学者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是不懂音乐的外行人。

在《忏悔录》的后面几章里,记载了几封书信,这些书信的资料充分体现了卢梭对他人批评的敏感,对他人的攻击猛烈回应。

7。喜欢和同样歇斯底里的人做朋友。

巴克勒,华伦夫人都是歇斯底里类型的人。那里,有必要对华伦夫人单独进行讨论。

华伦夫人很多地方和卢梭很相像: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受的教育十分杂乱,有什么学什么,长相出众,做事轻率,脑海中总是有无数的计划和幻想,有着不一样于常人的道德观点和逻辑。华伦夫人也是一个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代表。

华伦夫人对卢梭的喜爱很有可能只是出于情欲的,而不是出自爱。卢梭在年轻的时候长得很不错,放在此刻就是一个美型男。卢梭自我说:[我虽然不能说是一个美少年,可是我那小小的身材却很匀称,腿脚纤小玲珑,神态洒脱,容貌清秀,嘴小而可爱,乌黑的眉毛和头发,一双小而微陷的眼睛有力地放射出热血中烧的光芒。"因为卢梭的美貌,不仅仅惹得女人们喜欢,甚至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也喜欢他。在《忏悔录》中,有三处记载了卢梭遇到疑似同性恋的人。歇斯底里的华伦夫人喜欢同样歇斯底里的美少男卢梭毫不奇怪。

歇斯底里的人喜欢用性来作为手段控制自我喜欢的人,这一点在华伦夫人身上表现的十分突出。卢梭也说华伦夫人[始终相信,没有任何力量比[占有"更能使一个男人依恋一个女人的了--她用她所掌握的一切手段。使他们更紧紧地依恋她"。20岁的卢梭开始受到了各种妇女的喜爱,在这种情景使华伦夫人感到自我受到了威胁,就献身自荐,利用了性来作为手段使卢梭对自我更加的依恋。

和卢梭类似,华伦夫人对卢梭的爱也是只享受爱的过程而并不爱这个人。卢梭离开以后不久,华伦夫人就另有新欢,让一个理发师投入了自我的怀抱。对歇斯底里的人来说,忠诚这种东西是不重要的,关键的是要使自我欢乐。

8。喜欢幻想,沉迷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

想象力丰富是作家需要拥有的品质,但滥用自我丰富的想象力则使作家陷入自我的幻想之中。在卢梭强烈的渴望感情的时候,在脑海中想象出了《朱丽》中的男女主角,然后就日复一日的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之中难以自拔。

卢梭说,[我不能求得实在的人物,便把自我投进了虚幻之乡;我既看不出一点现存的东西值得作我的狂热的对象,我就跑进一个梦想世界里去培养我的狂热,而我那富于创造力的想象不久就把这梦想世界配上了恰如我意的人物"。

9。喜欢冒险,做事冲动莽撞不顾后果。

作学徒的时候沉迷于读书,被师傅打;认识了巴克勒以后,活力澎湃,[毫不惋惜地抛弃了我的保护人、我的教师、我的学业、我的前途"。

认为自我有作音乐的天赋,就沉迷于音乐中,为此辞掉了土地管理员的工作。

10。喜欢暴露自我。

卢梭写下本书就是他喜欢暴露自我的最真实体现。在卢梭少年时期,有过对陌生的女子暴露臀部的癖好,这也是暴露自我的一种表现。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8篇相关文章:

猫读后感600字8篇

长袜子皮皮读后感600字8篇

童年读后感作文600字优秀8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作文8篇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600字参考8篇

安徒生童话选读后感600字推荐8篇

课外书读后感600字8篇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8篇

《简爱》的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

引议联结读后感600字8篇

忏悔录读后感600字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