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读后感是以读过的书籍作为材料展开写作的,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受,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忏悔录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篇1
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后来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己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可以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己以后会趁大二时间丰富,多读书,读好书。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即使后来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
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
在读这篇著作时,自己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对教会,天主教和新教不了解,读起来有点吃力,自己以后会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说实在的,我搞不懂卢梭到底在忏悔什么,他像是在写自传,人生中谁不犯一些错误呢,有的错误也是外在的条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样地自我忏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卢梭反省录,甚至回忆录。不管怎样说,这种自我反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忏悔录读后感篇2
今天我勉勉强强把卢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书叫《忏悔录》看完了,不过也是虎头蛇尾的看的,因为我后来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经让我那么神往的一本书现在竟让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这本书后的对卢梭的感觉就是感情太泛滥,这让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爱过很多女人,并且就我观察,都是些有夫之妇,有好多对他有好感的年轻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为母亲死的早而对比他年长的女性有恋母情节还是因为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都是如此多情,这让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个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据为己有。至少在我看来,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处的时代隐性的告诉我们这种‘爱’让人们鄙视还是怎么的,也许是我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的氛围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说到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书的上章带给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时代却更为重要,周围家人、亲戚的对他的关爱,他不懂犯错误后大人对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还是损友等等都可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准。比如说,他知道偷东西不对,但他也知道偷后没被逮到当然好,逮到了也没关系,不就是打一顿嘛,“我偷,你打”也是一个不错的交易,于是就放纵自己的行为,或许也就会导致我们将来不愿看到的情景,
看这本书我还有个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见见世面是非常有益的。卢梭17岁离家出走,然后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认识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钉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穷困潦倒中挣扎。加上本身的体弱多病,让他在老早时就担心自己活不过25岁。不过早的涉世让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这一点比学书本只是更重要。事实上,命运对他也不薄,他结识了华伦夫人--一个大他十二岁的一个贵族夫人,因为结婚后没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为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丰厚,她有一副菩萨心肠,乐善好施。于是卢梭便与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爱那个妇人,我想带有种对母亲的眷恋吧,事实上他也的确叫她“妈妈”,只是后来,按书上写的是他22岁时成了华伦夫人的情人,这就是我不懂卢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后他又在社会的辗转反侧里认识了特蕾沙,与她结婚了,然而就他说的他并不爱她,她却非常的爱他,这我也觉得很奇怪,他们的5个孩子都被卢梭送到孤儿院了,真是不顾责任,大学者的思想也许就是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上说了那么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书中,我的却是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大学者的闪光点,那就是对学习的独到见解(虽然这我也知道,但当我看到心里所想的东西与别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时候心里就特别高兴)。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过《忏悔录》的人都会注意那段,因为我准备在那页书做记号时发现那页已经有了个折横。这里我把它打下来,希望看过的人页能从中得到些启迪。
‘我们无论学什么,首先一定要找出与其学问相关学问相关联的地方,从这里可以发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妙用。虽然人类的智慧还不足以明了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但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门学问作为专门细致的研究,来求得触类旁通。我们的方法就是分类别的研读百科全书,然后再进行整理归纳,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无论我师傅能继续活下来,绝不能让大好的时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过25岁,但总要活的充实而有意义,因此,我决定要尽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学问。
忏悔录读后感篇3
合上卢梭的《忏悔录》,我不禁掩卷叹息。从日内瓦到圣彼得岛,卢梭一生仿佛都在进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结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灵、里昂、尚贝里……他在二十五岁以前的经历几乎可以与平常人的一生相当。
肉体的流浪往往来源于精神的躁动,卢梭更是如此,这颗温柔、善良而又充满热情的心,几乎无时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许让他流浪,也有命运的安排,但真正最后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却是因为他的精神对现实的叛逆〔毕竟,他的许多同伴在同样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忍受〕,为了摆脱师傅的折磨,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逃跑,为了与巴克勒的友情,他抛弃了就在眼前的富贵前程,选择了与好友一起流浪,直到与巴克勒告别,再次回到华伦夫人身边,他才真正安定下来,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颗与自己同样高贵的心,然而,在历经波折之后,他发现自己在华伦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被取代,在失望、忧虑和幻想的同时作用下,卢梭再一次地选择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为了寻觅一个归宿?我只能说:“不知道,但卢梭的流浪——在我看来——是的。”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甚至沉溺幻想。他说:“我始终是一个爱好孤独的人,乍看起来,这种性格显然是极端恨世的,十分阴郁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善良、温和亲切的心产生出来的,而这颗心,由于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于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满苦难,他把自己的出生视为苦难的开端,他享受过的短暂幸福只给他留下了会令他泪流满面的回忆。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苦难越是刻骨铭心,正如《新爱洛伊丝》中圣普乐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这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
不如归去,可是,归去何方?华伦夫人抛弃了他,半个欧洲放逐了他,曾并肩作战的百科全书派与他决裂。卢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美,为此,他不愿做任何妥协,这注定了他不断地追寻,又不断地被放逐。这种绝对纯真的美,大概就是卢梭梦中的归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信息社会不仅杜绝了肉体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卢梭,却以他惊人的坦诚和细腻感性的笔调,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让处在纷繁忙碌中的人仿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了静静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讲述着那些“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故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流浪情结”,即使在紧张忙碌的白天里,疲倦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它,但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那偶尔失眠的心灵难道不会泛起一丝一毫的惆怅与焦虑吗?
可能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想起让-雅克·卢梭,与他一起开始一段心灵深处的流浪……
忏悔录读后感篇4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如故冲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全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纯粹表披露来了,和你亲身看到的纯粹1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犯错而呻吟,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而后,让他们每1个人在您的宝座后背,异样朴拙地流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1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歹意诽谤1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1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即也许打她。结果,众人1个个丢下石头,低首拜别。卢梭的为人历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激情奔放而又非常痴钝,大悲大喜咄咄逼人,不够自制力。正是这些彼此斗嘴的本色让他更像1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然则也活得随便,他孤高然则也卑微,他坦诚然则也有戳穿。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1个年轻时犯的舛错。有1次他偷了主人家1颗珍贵的纽扣,把变乱赖在1个他喜欢的小使女身上,是以使谁人无辜的使女承受了耻辱。因为卢梭的“自暴隐私”,1些过后的哲学家包括罗素以至认为卢梭根蒂谈不上是个哲家。而我却认为卢梭波及了哲学的本质题目-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1次粗浅的寻找。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感情历来不认为然。实在罗素本人也不是1个岑寂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3番5次闹离婚,不会倡导性监禁,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制止讲学,不会信赖社会主义,不会列入反战运动以至弄到要下狱。感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感情与理智比较是促进历史的1种更首要的实力。卢梭是法国第1个最大胆的布衣思维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期耐久处于奴仆位置。罗素如许的贵族后代诚然不会去偷纽扣,罗素的子弟诚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1个位置高贵的女婢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1番精力分析,寄义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姑娘扑面才干得到1种纯粹的自信。我对罗素1向敬仰,但这1次我感受罗素发言不免厚道了1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品级的婚姻是不被准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连弗成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应允。
忏悔录读后感篇5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忏悔录读后感篇6
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一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一精一”,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一精一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
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一由,他的自一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一爱一的人付出一切。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一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活着】给我的启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钱或背景相联系,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彼此真心付出,相亲相一爱一。有了那种维系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许福贵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一精一神上一定是幸福的。虽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给他的一爱一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但是我缺少这种家庭真正的一爱一。不是说父母不一爱一我,而是发现他们总是为了钱而争吵。我和妹妹在他们的争吵中长大,一直认为钱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标赚好多好多的钱,以后不让父母吵架。于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标不是自一由与幸福,是束缚人使人异化的金钱。于是觉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钱的奴隶。拼命的家教挣钱,宁可为了挣钱而放弃一切娱乐和自一由。这种想法让我过的好累。好想让自己离开这样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对我抱有的期望,我都会投降。于是,我不是快乐的,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是快乐的,难道别人的目标是轻松的吗?
现在我找到了原因,弥补家庭裂痕的最好药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真情。虽然母亲还在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干,而我也没有办法劝说母亲休息,那么唯一能给他们的只能是我对他们的一爱一。
我想未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再有一个我,因为钱将在未来一文不值!
忏悔录读后感篇7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忏悔录读后感篇8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
忏悔录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杂志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