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标准要明确,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成就和改进方向,教案应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故乡的优秀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懂得爱家乡是爱祖国最基本的体现。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课后练笔做准备。
3、在弄清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分段。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理解词语贪婪、吮吸、伸展。从而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
教学难点:通过训练引导学生理解第3段,为学生写作做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用投影片书写课后作业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析题:
1、读题;你能从一个词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2、用删读法理解文章会写什么。
(1)我爱故乡会写什么内容?
(2)我爱杨梅会写什么内容?
(3)回到文题我爱故乡的杨梅回答。
(二)自由读文,知道都介绍了故乡杨梅的哪些方面。(杨梅树、杨梅果)
(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一)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读准生字的音节并组成课文中的生词。
2、重点读音指导:吮汁津
(二)指导理解词义。
1、生词通过理解。
贪婪原指不知满足。本课指杨梅树尽情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吮吸原指把嘴唇聚拢吸取。本课指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
2、熟悉的词语通过做动作、扩词了解其词意。
(1)伸展可让同学们通过动作伸展理解杨梅树得到雨水的浇灌,枝叶迅速生长。
(2)欢笑可拆词再分别扩词理解杨梅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初读课文,弄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分自然段读文,并说出自然段的意思
五、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总述爱故乡杨梅分述爱杨梅树爱杨梅果。)
六、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说每段段意
第二课时
一、齐读文题,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通过训练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练笔打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
(一)指名读,思考:第一段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作者的家乡在江南,爱故乡、爱故乡的杨梅。)
(二)这一句与文题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投影课后作业3,请学生读。这实际就是课文的第2段。
(二)通过大家讨论理解带点的词语。
1、贪婪吮吸表达了杨梅树渴望春天、细雨。
2、伸展欢笑体现了杨梅树的枝叶长得茁壮、旺盛。
(三)通过删读理解作者写杨梅树抓住了杨梅树的特点,枝条四季长绿,叶子狭长。
1、画出的.词不读。体会写出了杨梅树的什么?
2、板书色形了解杨梅树的特点。
(四)进一步从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只有故乡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才能生长出那么茁壮,充满生机的杨梅树,以此表露作者对故乡、对杨树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一)读第3段,介绍了杨梅的什么,分别用一个词说明。(板书:形色味)
(二)按形状、颜色、味道三部分进行分析。
1、读第3自然段知道杨梅树什么时间结果,及过渡段的作用。
2、读描写杨梅形状的句子。
(1)找到描写其形状的句子。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提问:用对比的方法写其形,你了解了什么?这样的形状就一定可爱吗?
(2)读后两句体会作用。用删读法体会后回答: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这两句通过作者的亲自尝,去感觉体会出作者的喜爱之心。引发读者也想去品尝的心愿。
(3)总结学习杨梅形状的方法。
先找写外形的句子,然后体会作者品尝时的感受,最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用此方法学习第5、第6自然段。
(1)读第5自然段按上述学习方法同桌讨论。
(2)填空,理解颜色的变化。
杨梅先是xx,随后变成xx,最后几乎变成xx。
提问: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逐渐成熟。
(3)写杨梅的味道,写了由生到熟、又酸又甜越吃越爱吃,还举例小时候贪吃杨梅的情形。
提问:为什么写小时候贪吃的情景?
二、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深化文章中心
三、总结板书,指导背诵
重点指导背诵作者描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
四、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指导生字字形的记忆、巩固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积极参与《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1、复习《故乡的亲人》、学唱《故乡的小路》
2、听赏《故乡的云》、《那就是我》
3、学生创作和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比较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对比、联想、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乡情意,总是常驻胸间。唐朝诗人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生:跟着朗读
师: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写过这样的诗,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放背景音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二)复习《故乡的亲人》
聆听歌曲,投影有关图片。
学生齐唱《故乡的亲人》
师:这首歌曲该用哪种情绪来演唱?节奏怎样?
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情感?
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唱《故乡的亲人》。
生:深情、思念地唱《故乡的亲人》。
(三)学唱《故乡的小路》
导入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故乡的亲人》,通过思念故乡的人来表现思乡之情,那么现在请你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呢?
生:聆听歌曲
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
生:讨论后回答。
师:请你轻声跟唱。
生:跟唱《故乡的小路》。
师: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独唱、齐唱、领唱合唱)
生:回答。
采用学生选择的演唱形式唱《故乡的小路》
(四)听赏《故乡的云》。
导入语: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好象在对我说,归来吧!归来吧!(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聆听《故乡的云》
(五)听赏《那就是我》。
师:朗读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生:聆听歌曲
师:在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句?
生:回答。
(六)比较与分析。
歌曲
角度
风格
情绪
情感
?故乡的亲人》
人
赞美诗
深情
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小路》
路
抒情
平稳、激动
?故乡的云》
云
流行风
委婉、深情
?那就是我》
河
民歌风
深情、激动
(七)“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与比赛。
(八)小结(播放《故乡情》)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何方,思乡的旋律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身旁。让我们共同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4.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5.学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3.初步做到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自己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创作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北京市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材料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二、新授
1.这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为什么作者说“唱不够”、“道不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结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结,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5.再看全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最后一节与开始的第一节完全相同,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作者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情结。
6、想不想用你得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地告诉你,我还是最爱咱们的背景不说( )的( )也不说( )的( )唱不够( ),道不尽( )单想那(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7、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北京的热爱的课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难,如:细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有的同学都背下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评一评谁背的最好
二、课文还为我们带来12个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识字方法,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记住字形
坛 旋 韵 佳 浓
边记边组词
府 厨 厦
肴 浆 耸
指导书写
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老师和你一起写强调写字格式、要求抄写词语
三、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检查一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作业辅导。
2.听写字词
甜丝丝、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韵、名厨佳肴、甘美芬芳、大厦、高耸、耸立、旋转、客厅、浓厚、豆浆、厨房。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4
关于《大海啊,故乡》教案
一、创设情境
1、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
2、请你分别模仿海鸥、海风、海浪的声音。选择你喜欢的声音,我们一起创设出海边的气氛。
3、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看。
4、大海是这样美丽,请你来汇报你查找到的关于大海的资料吧!
5、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谁能说一说大海的物产有哪些呢?
6、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听这首歌《大海啊,故乡》
二、新课教学
1、初听这首歌曲,请你的身体随着音乐做动作。
2、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3、复听歌曲,你对哪句歌印象最深,用你喜欢的声音哼唱出来。
4、把你哼唱的歌曲用手中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
5、感受这首歌曲的拍子,并随着节拍用打击乐器伴奏。
6、再听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
三、编创与活动
7、分两组,排练节目,要求有唱歌、跳舞、打击乐器和器乐演奏的同学。组长负责分配每个人的职责。
8、两组同学排练的节目进行汇报表演。
9、评价一下哪一组同学表演的更好,为什么?
10、老师今天还带来几首歌曲,听一听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听《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枉凝眉》《葬花吟》,介绍歌曲作者王立平。
12、合唱歌曲《牧羊曲》,加入武术动作。
三、课堂总结
13、王立平爷爷写了这么多动听的歌曲,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人,希望你们也能热爱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歌唱《大海啊,故乡》,在歌声中表达对大海,母亲,故乡的爱。用对歌曲的演唱抒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2、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带表情的优美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节奏2拍附点后十六,及前八后十六的节奏类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见见大海好吗?学生回答。
接下来看看老师给大家提的几个问题。播放多媒体。4个问题。大家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说道大海想到了什么?大家是否向往大海?
分组(小组内讨论)一分钟后点同学回答。
师:老师点同学回答问题,播放幻灯片看是否和同学们说的一样,围绕大海展开。同学们今天看了这些图片对大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海啊,故乡》
二、探究新知
1、聆听歌曲《大海啊,故乡》。
2、幻灯片出来作者介绍,老师介绍作者。
3、听完歌曲同学们认为歌曲节拍,情绪是什么样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
4、主导节奏的练习节拍3/4xxx.xx|xxx-||3/46541165|5--||
5、全班有感情朗读歌词。
6、老师弹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7、同学们用wu来模唱歌曲,节奏不对的地方老师及时改正。
8、带歌词更加完整的歌唱。注意唱到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情绪要越来越激动。注意流畅。
9、听范唱再次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试着用这样的感情完成歌曲的演唱。
三、巩固操练
1、分小组进行。交流演唱。
2、小组进行表演,跟琴进行合作完成演唱。最后评出唱的最好的组。
四、课堂小结
大海的辽阔让我们羡慕不已,我们热爱大海,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了《大海啊,故乡》,那么关于大海的作品你能举出例子吗?歌曲《大海》《海鸥》《深深的海洋》文学作品《海的女儿》《老人与海》《大海的歌》。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6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拓展阅读,用学文中积累的语言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惹人喜爱之处,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打出杨梅果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你知道杨梅生长在哪儿吗?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家鲁彦一起,走入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乡的杨梅。
二、轻声读全文。
课文围绕杨梅,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杨梅树、杨梅果(形、色、味)
三、看课件(杨梅树)。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春天的杨梅树吧(播放课件)。
投影片打出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一片片狭长的叶子怎么会在雨雾中欢笑呢?(引导学生想像风吹叶动、雨落枝摇、嫩叶如洗的情境,体会枝叶舒服、高兴的心情。)
如果你是春雨中的杨梅树,请做一做舒展的动作,体会杨梅树的快乐。
指名感情朗读。
配乐背诵(或用给音乐片配音的方式试背。)
教师过渡:看书上插图,你观察到了什么?
杨梅树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四、自学4-6自然段(杨梅果)。
默读、画批,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出杨梅果惹人喜爱?读读这些句子。
自学后,小组交流。
五、全班学习交流。
1、形状: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时,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如:一个浑身长满小刺的家伙怎么会可爱呢?(让学生抓住软软的'、平平的、细腻而柔软来体会杨梅果形状的可爱。)
有了感受读一读。
补充原文节选再让学生读一读:
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
2、颜色: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时,教师插播课件,看一看杨梅颜色的变化。
用上先是随后最后说一说杨梅颜色的变化。
感情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3、味道:
引发讨论:酸倒了牙齿怎么还可爱呢?
读一读,用朗读让听者体会到杨梅甜美的味道。
补充原文一段,再读一读:
呵,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惊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
六、品尝杨梅。
教师取出备好的杨梅果(取自北方的杨梅罐头),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暂且不要说出自己的感觉。待全班同学都尝过之后,师问:什么滋味?甜不甜?和我们刚刚读到的杨梅果一样吗?
师:这是北方种植的杨梅(或告诉学生取自超市买的罐头),请你想一想,此时的作者身在异乡,又在病中,望着窗外和故乡一样的绵绵春雨,如果你是作者,会怎样?
补充读原文的最后一段:
唉,唉,故乡的杨梅呵。(用读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七、选择喜欢的段落感情朗读。
八、再一次齐读课题: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故乡的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