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教案为课堂活动提供了框架,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学习管理,大家在制定教案时,应该充分利用技术,以提升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函数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函数教案篇1
〖知识点〗
二次函数、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大纲要求〗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 会平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4、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数学教案-二次函数。
内容
(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可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是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0、某幢建筑物,从10米高的窗口a用水管和向外喷水,喷的水流呈抛物线(抛物线所在平面与墙面垂直,(如图)如果抛物线的最高点m离墙1米,离地面米,则水流下落点b离墙距离ob是( )
(a)2米 (b)3米 (c)4米 (d)5米
三、解答下列各题(21题6分,22----25每题4分,26-----28每题6分,共40分)
21、已知:直线y=x+k过点a(4,-3)。(1)求k的值;(2)判断点b(-2,-6)是否在这条直线上;(3)指出这条直线不过哪个象限。
22、已知抛物线经过a(0,3),b(4,6)两点,对称轴为x=,
(1)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试证明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中,必有一点c,使得对于x轴上任意一点d都有ac+bc≤ad+bd。
23、已知:金属棒的长1是温度t的一次函数,现有一根金属棒,在o℃时长度为200cm,温度提高1℃,它就伸长0.002cm。
(1) 求这根金属棒长度l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式;
(2) 当温度为100℃时,求这根金属棒的长度;
(3) 当这根金属棒加热后长度伸长到201.6cm时,求这时金属棒的温度。
24、已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3x+m=0的两个不同的实数根,设s=x12+x22
(1) 求s关于m的解析式;并求m的取值范围;
(2) 当函数值s=7时,求x13+8x2的值;
25、已知抛物线y=x2-(a+2)x+9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的值。
2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Rt∠,截取AE=BF=DG=x,已知AB=6,CD=3,AD=4,求:
(1) 四边形CGEF的面积S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和X的取值范围;
(2) 当x为何值时,S的数值是x的4倍。
27、国家对某种产品的税收标准原定每销售100元需缴税8元(即税率为8%),台洲经济开发区某工厂计划销售这种产品m吨,每吨2000元。国家为了减轻工人负担,将税收调整为每100元缴税(8-x)元(即税率为(8-x)%),这样工厂扩大了生产,实际销售比原计划增加2x%。
(1) 写出调整后税款y(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指出x的取值范围;
(2) 要使调整后税款等于原计划税款(销售m吨,税率为8%)的78%,求x的值、
28、已知抛物线y=x2+(2-m)x-2m(m≠2)与y轴的交点为A,与x轴的交点为B,C(B点在C点左边)
(1) 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2) 设m=a2-2a+4试问是否存在实数a,使△ABC为Rt△?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设m=a2-2a+4,当∠BAC最大时,求实数a的值。
习题2:
一、填空(20分)
1、二次函数=2(x - )2 +1图象的对称轴是 。
2、函数y= 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3、若一次函数y=(m-3)x+m+1的图象过一、二、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关于的二次函数图象顶点(1,-1),且图象过点(0,-3),则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
5、若y与x2成反比例,位于第四象限的一点p(a,b)在这个函数图象上,且a,b是方程x2-x -12=0的两根,则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
6、已知点p(1,a)在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上,其中a=m2+2m+3(m为实数),则这个函数图象在第 象限。
7、 x,y满足等式x= ,把y写成x的函数 ,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8、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象如图,则点p(2a-3,b+2)
在坐标系中位于第 象限
9、二次函数y=(x-1)2+(x-3)2,当x= 时,达到最小值 。
10、抛物线y=x2-(2m-1)x- 6m与x轴交于(x1,0)和(x2,0)两点,已知x1x2=x1+x2+49,要使抛物线经过原点,应将它向右平移 个单位。
二、选择题(30分)
11、抛物线y=x2+6x+8与y轴交点坐标( )
(a)(0,8) (b)(0,-8) (c)(0,6) (d)(-2,0)(-4,0)
12、抛物线y=- (x+1)2+3的顶点坐标( )
(a)(1,3) (b)(1,-3) (c)(-1,-3) (d)(-1,3)
13、如图,如果函数y=kx+b的图象在第一、二、三象限,那么函数y=kx2+bx-1的图象大致是( )
14、函数y= 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 2 (b)x- 2且x 1 (d)x 2且x –1
15、把抛物线y=3x2先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a)=3(x+3)2 -2 (b)=3(x+2)2+2 (c)=3(x-3)2 -2 (d)=3(x-3)2+2
16、已知抛物线=x2+2mx+m -7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旁,则关于x的方程 x2+(m+1)x+m2+5=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正根 (b)有两个负数根 (c)有一正根和一个负根 (d)无实根
17、函数y=- x的图象与图象y=x+1的交点在( )
(a)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8、如果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如图,
则代数式b+c-a与0的关系( )
(a)b+c-a=0 (b)b+c-a>0 (c)b+c-a
19、已知:二直线y=- x +6和y=x - 2,它们与y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
(a)6 (b)10 (c)20 (d)12
20、某学生从家里去学校,开始时匀速跑步前进,跑累了后,再匀速步行余下的路程,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次函数》。下图所示图中,横轴表示该生从家里出发的时间t,纵轴表示离学校的路程s,则路程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三、解答题(21~23每题5分,24~28每题7分,共50分)
21、已知抛物线y=ax2+bx+c(a 0)与x轴的两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1和3,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 ;
(1)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2、如图抛物线与直线 都经过坐标轴的正半轴上a,b两点,该抛物线的对称轴x=—1,与x轴交于点c,且∠abc=90°求:
(1)直线ab的解析式;
(2)抛物线的解析式。
23、某商场销售一批名脾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每件衬衫降价1元, 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1)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要降价多少元,
(2)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
24、已知:二次函数 和 的图象都经过x轴上两个不同的点m、n,求a、b的值。
25、如图,已知⊿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在x轴上,点c在第一象限,ac与y轴交于点d,点a的坐标为{—1,0),求
(1)b,c,d三点的坐标;
(2)抛物线 经过b,c,d三点,求它的解析式;
(3)过点d作de∥ab交过b,c,d三点的抛物线于e,求de的长。
26 某市电力公司为了鼓励居民用电,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计算电费:每月用电不超100度
时,按每度0、57元计费:每月用电超过100度时、其中的100度仍按原标准收费,超过部分按每度0、50元计费。
(1)设月用电x度时,应交电费y元,当x≤100和x>100时,分别写出y关于x的函数
关系式;
(2)小王家第一季度交纳电费情况如下:
月 份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合 计
交费金额
76元
63元
45元6角
184元6角
问小王家第一季度共用电多少度?
27、巳知:抛物线
(1)求证;不论m取何值,抛物线与x轴必有两个交点,并且有一个交点是a(2,0);
(2)设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ab的长为d,求d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设d=10,p(a,b)为抛物线上一点:
①当⊿aBP是直角三角形时,求b的值;
②当⊿abP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分别写出b的取值范围(第2题不要求写出过程)
28、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 与x轴的交点为a,b(点B在点a的右边),与y轴的交点为c;
(1)若⊿abc为rt⊿,求m的值;
(1)在⊿abc中,若ac=BC,求sin∠acb的值;
(3)设⊿abc的面积为s,求当m为何值时,s有最小值、并求这个最小值。
数学函数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来刻画函数,
(3)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重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
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知识梳理:
自学课本p29—p31,填充以下空格。
1、设集合a是一个非空的实数集,对于a内 ,按照确定的对应法则f,都有 与它对应,则这种对应关系叫做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记作 。
2、对函数 ,其中x叫做 ,x的取值范围(数集a)叫做这个函数的 ,所有函数值的集合 叫做这个函数的 ,函数y=f(x) 也经常写为 。
3、因为函数的值域被 完全确定,所以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
?
4、依函数定义,要检验两个给定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只要检验:
① ;② 。
5、设a, 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 。
(2)满足不等式a
(3)满足不等式 或 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 ;
分别满足x≥a,x>a,x≤a,x
其中实数a, b表示区间的两端点。
完成课本p33,练习a 1、2;练习b 1、2、3。
例题解析
题型一:函数的概念
例1:下图中可表示函数y=f(x)的图像的只可能是( )
练习:设m={x| },n={y| },给出下列四个图像,其中能表示从集合m到集合n的函数关系的有____个。
题型二:相同函数的判断问题
例2:已知下列四组函数:① 与y=1 ② 与y=x ③ 与
④ 与 其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② ③ b. ② ④ c. ① ④ d. ④
练习:已知下列四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题型三: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问题
例3:求函数f(x)= 的定义域
练习:课本p33练习a组 4.
例4:求函数 , ,在0,1,2处的函数值和值域。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 )
a、 b、
c、 d、
2、已知函数 满足f(1)=f(2)=0,则f(-1)的值是( c )
a、5 b、-5 c、6 d、-6
3、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函数就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 若函数的定义域只含有一个元素,则值域也只含有一个元素;
③ 因为 的函数值不随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不是函数;
④ 定义域和对应关系确定后,函数的值域也就确定了.
其中正确的有( b )
a. 1 个 b. 2 个 c. 3个 d. 4 个
4、下列函数完全相同的是 ( d )
a. , b. ,
c. , d. ,
5、在下列四个图形中,不能表示函数的图象的是 ( b )
6、设 ,则 等于 ( d )
a. b. c. 1 d.0
7、已知函数 ,求 的值.( )
数学函数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数解析式是s=πr2;
(2)函数析式是s=30l—l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数学函数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函数教案篇5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更清楚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须低于原来的多项式 的次数;
(4)必须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 看谁连得准
x2-y2 (x+1)2
9-25 x 2 y(x -y)
x 2+2x+1 (3-5 x)(3+5 x)
xy-y2 (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 -3)= a 2-9
(2)a 2-4=( a +2)( a -2)
(3)a 2-b2+1=( a +b)( a -b)+1
(4)2πr+2πr=2π(r+r)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天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学生发言。
通过学生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楚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学生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别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 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数学函数教案篇6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会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拓展,是对前面所学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的一次升华,又是今后学习《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预备知识,又是学生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它在教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课最大特点,是结合图形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数学思想。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作出函数=ax2+c的图象,比较函数=ax2和函数=ax2+c的异同,了解它们的性质;函数=ax2+c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掌握抛物线的上下平移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做函数=ax2和=ax2+c的图象,并能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a,c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能正确说出两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 了解抛物线=ax2上下平移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过程是由抽象到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既二次函数=ax2+c的关系式——作出图像——说出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讨、分析、分类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养成全面看问题、分类讨论的学习习惯,通过直观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作图、分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结构设计
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教结合式。让学生先自己动手画图,然后由老师来演示,这样从直观的看图观察,思考,提问,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教结合”为模式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 教师先从回忆函数=ax2图象与性质,从而导入二次函数=ax2+c的图像与性质,进而带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②参与阶段 学生围绕目标自我表现,相互交流,启发理解。
③应用与升华阶段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延伸阶段要做到“三化”,一是知识的深化,二是知识向能力、技能的转化,三是学习方法的固化,即演练巩固,牢固掌握其方法。
数学函数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熟练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掌握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简单性质;
2、初步了解函数表达式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作图过程中由一般到特殊方法的转变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2、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3、经历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作图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美;
2、经历作图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次函数解析式的基础上,从图像这个角度对一次函数进行近一步的研究。教材先介绍了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列表、描点、连线法,再进一步总结出作一次函数图像的特殊方法——两点连线法。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对一次函数的单调性作了探讨;对一次函数的几何意义也有涉及。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情况,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对教材内容可作适当增加,但不宜太难。为进一步学习图像及性质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研究一次函数的简单性质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函数的图像的概念及作法对学生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
教材从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开始介绍,得出一次函数图像是条直线。在此基础上介绍用两点连线得一次函数的图像,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在函数解析式与图像二者之间的探讨这部分内容上,不要作更高要求,学生能回答书中的问题就可以了。教学中尽可能的多作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条直线。
四、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做一次函数?
2、你能说说正比例函数 y=kx (k≠0) 的性质吗?
3、针对函数 y =kx+b,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做一做
例1、画出函数y1=2x与y2=2x+3,y3=2x-2的图像二、新课讲解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像。下面我们来作一次函数y1=2x与y2=2x+3,y3=2x-2 的图像分析:根据定义,需要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许多点,因此我们应先计算这些点的横、纵坐标,即x与对应的y的值。我们可借助一个表格来列出每一对x,y的值。因为一次函数的自变量x可以取一切实数,所以x一般在0附近取值。解:列表:x…-2-1012…y1=2x…0…y2=2x+3 y3=2x-2 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连线: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图像(如图)它们是一条直线。
观察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个一次函数图像的形状都是 ,并且倾斜程度,即互相 。
(2)y1=2x的图像经过。
(3)y2=2x+3的图像与y1=2x图像,且与y轴交于 ,即y2可以看作由y1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像经过第 象限,k,b的符号如何?( )(4)y3=2x-2的图像与y1=2x图像 ,且与y轴交于 ,即y3可以看作由y1向 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像经过第象限,k,b的符号如何?
结论:
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可以由直线y=kx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上加下减)
2、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
3、平行的直线k相等。
三、做一做。
(1)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画法)画出y=-x+3和y=-x 及 y=-x-4的图象的图像。
师:回顾刚才的作图过程,经历了几个步骤?
生: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这三个步骤。
师:回答得很好。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今后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作出更多函数的图像。
师:从刚才同学们作出的一次函数的图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
(2)在所作的图像上取几个点,找出它们的横、纵坐标
四、议一议观察图像思考:
(1)一次函数的图像从左往右是上升还是下降,由图像怎么看函数的增减性(y随x的变化),你认为决定条件是什么?
(2)图像经过哪些象限?k,b的符号如何?
(3)y=-x+3和y=-x-4是由y=-x怎样平移得到的?一次函数 y= kx+ 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个点作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例1做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1)y = x+3
(2)y = -x+3
(3) y = 2x-4
(4) y = -2x-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在作图时,只需确定直线上两点的位置,就可得到一次函数的图像。一般地,作函数图像的三个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六、课后练习。
书上93页练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作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的认识,得到作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的特殊方法(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让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数形结合,找准这两个特殊点坐标的特点(x=0或y=0),让学生理解的记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数学函数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够判断指数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领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判断指数函数。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知识,指数函数是函数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若能将其与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进行对比着去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则一定能从中发现指数函数的本质,所以对已经熟悉掌握函数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课并不是太难。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函数的学习,对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从特殊向一般过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转折期,但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有好奇心、好胜心、进取心,富有激情、思维活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划分为三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即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以往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研究心的函数,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幂函数做出铺垫。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新课讲授指数函数的定义
(四)巩固与练习例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数学函数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