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与经历,用精准的词汇和流畅的语句表达观点,这样的文本便是作文,,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扶满分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扶满分作文篇1
纵观古今中外探索心灵世界的前人们,大家都走过这个阶段,许多后人也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在这条充满着神秘和未知的道路上。心灵的勇气,可以冲破无穷的迷雾,刺破重重的黑暗,越过凶猛的怪兽,到达彼岸。如同释迦,舍王位,抛弃妻子,甘于苦痛,求索真理;如同达摩,面壁九年,默默无闻;如同禅宗二祖慧可,自剁一臂,只为求真;如同耶稣,面对死亡,在十字架上以身传道;如同苏格拉底,明知必死,无所畏惧。
从阿苏亲身的经历而讲,结合前人的经验,首先最需要的是一种勇气,心灵的勇气,无畏的勇气,“雄心万丈”,虽千万人吾往也的气概,宁可粉身碎骨,也要探寻到底的勇气。虽然前面一片未知、黑暗、充满着危险和迷惘,经历痛苦、挣扎、恐惧、分离、孤独、无依无靠、死亡,但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直抵那智慧的尽头,那心灵最深处的柔软,那个追寻的地方。
心灵的探索与成长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漫漫长路上,有时只有我们自己孑然一身,发现着前人的脚步和痕迹,不断的深入,时而欣喜,时而痛苦不堪,时而号啕大哭,时而欢欣雀跃,时而慈悲满怀,时而冷酷无情,体会着道、地道、人道和万事万物之道,每走到一处,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曾到过这里,在这里没有人能替代你,没有人能指导你,只有你一个人,默默的前行,开启着远古的宝藏,属于你,属于人,属于世界与宇宙的宝藏,深深地埋藏在你心深处的宝藏。
这些宝藏是如此之多,散落在心灵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一处都有一条巨龙(怪物)守护着,你需要和它搏斗、抗争,越过它的威胁和限制,直达宝藏的深处,探得属于你的智慧之珠,这个结果,也许老师能够告诉你,但是无法替代你去实现,只有你自己才能,只有亲手摘下的智慧之果,()亲口品尝的智慧之泉,才真正属于你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智慧,如同浮云,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虽然面对着无穷的未知,却包含着巨大的机遇和收获,你有勇气去探索吗?你准备好了吗?在恐惧的`颤抖中前行,你做好准备了吗?
“如果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当我还是一个少年时,我面对我庞大的内心世界呐喊:我来了!我打破自我的限制、家庭的限制、社会的限制、人性的限制,义无反顾地冲入了无边的黑暗,面临和经历着刀山火海,油锅滚鼎,微笑地面对着粉身碎骨,在生死中轮回好多次,虽然一无所知,秉着无畏的勇气,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到达凤凰涅盘。回首来时路,发现所有的准备都不重要,只有那单纯的勇气,才是心灵旅行的必备品。
勇气,如同我们孩时的赤子之心,面对着所有的未知,保持着高度的好奇,一点点的认知我们的世界;像孩子学习,那单纯的勇气,心里涌起无限的温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以勇气为翼,鼓起无限风雷,翱翔在宇宙万物之间,停留在每个智慧的枝头,温柔地看着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轻轻的回归世界,一无所得,看山看水,修心听命,平凡度日,本分为人,本分做事。
扶满分作文篇2
所谓“故乡”
杜甫诗中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哪里不是幽蓝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亮,为何偏偏在“故乡”看到的那一颗,分外地明亮皎洁呢?
中国人常常对故乡有一种奇怪的执念。尤其是那些带着一身酸气的文人骚客,那些身居海外的漂泊游子,人至中年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怀念故乡,寻找故乡,时不时感叹一句,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故乡”。
而这也不难理解。他们中的许多人怀念的,是在那个“故乡”中,他们所度过的童年与青春。我们的传统总是鄙弃喜新厌旧之辈,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怀旧,恋旧的人。他们对故乡的留恋,其实是一种“忆往昔”,他们的乡愁,愁的是自己回忆中最为美好无忧,却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们所寻找的,则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文化,便是从这样一个“源”,一个“根”,伸展出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躯体生于父母,因而要重孝道。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伟大和祖先的智慧,这些“根”,在他最初开始的地方。他们寻找记忆中的故乡,寻的是这思想的源头,寻的是自己的“根”,有些人与他的父母、长辈不生长在一个地方,他其实有两个故乡。这两个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导,才成就他这样一个完整的人!
人们对故乡的感情往往十分复杂。它常会让人有“家”的归属感,也会产生“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认同感。少年人常常想要离开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外面能让他们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乡,他们所想要的,是故乡记忆中的童年快乐和年少轻狂。人生像一个无休止的循环,从蹒跚学步到步履蹒跚,大家急着离去,最终又匆匆归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生,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醒来,又睡去;活着,便走向死亡。曾经在故乡看腻了的黄橙橙的月亮,成了长大后眼中最明亮的一颗牵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你历尽沧桑,别忘了回家的路,那个笼罩着皎洁月光的故乡,还在等待着当年那个轻狂少年人!
人生三读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言: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人生三书”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无字之书”,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读“心灵之书”,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读书”之途。
现今社会,基础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诚然,无论哪一本书,多读未必有益,精读却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这三“读”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淘得真金,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所得,重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晶。
如此一来,人生三读,岂不快哉?
读心为魂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鼓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诗,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级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它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从领悟“心灵之书”出发!这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扶满分作文篇3
为什么同样是水,农民、牧羊人和那个绿荫下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感觉?是水质的不同吗?
答案是否定的。其实真正造成这一结果的是劳动。农民辛勤地劳动而大汗淋漓,牧羊人勤恳地劳动而口干舌燥,这时一杯水对于他们来说便是上帝的恩赐,于是他们便能体会到水的重要性。而那个绿荫下的人伸手可得水,也就感受不到水的甜美了。可见,劳动创造出生活之美。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说陶渊明是不快乐的吗?不。陶渊明隐居于田园,终日劳作,过着农夫般的生活,虽然劳动后的他难免筋疲力尽,但他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之美,如果陶渊明过着的是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么他能感受到的,只会是生活的单调乏味罢了,生活之美又何从谈起呢?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以感受到生活之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亦是如此。
唐代诗人贾岛勉励自己:“一日不作诗,便如废渴之井。”清代皇帝康熙的座右铭是: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写诗。画家齐白石的条幅是:不教一日闲过。作家王安忆:写作是我最快乐的事……贾岛、康熙、齐白石、王安忆这些人真可谓大智之人,他们深谙读书人之道:一日不读书便会变得空虚。脑力劳动让他们得以思考,思考的过程也许有曲折,但思考后的豁然开朗该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刻了。从脑力劳动中,人们也感受到了生活之美。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两个有钱人玩了这样一个游戏,他们出钱让一个乞丐住在一个空荡的房间里,吃的喝的全都不缺,两人打赌这个乞丐是否会快乐。乞丐一开始很高兴,认为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什么都不用做便吃喝无忧。然而一年过去了,面色憔悴的乞丐终于忍受不住空虚,找到有钱人说:“你们还是让我在大街上乞讨吧,那比让我整日无所事事快乐的多!”乍听起来你会觉得可笑,其实乞丐在不劳动后才体会到,劳动带给他的不只是辛苦,更多的是辛苦后的快乐。
造物主赐予我们双手双脚与大脑,便是让我们用来劳动的,不会劳动或不劳动的人体会不到生活之美。正如我国童谣所说:“幸福的生活在哪里?要靠劳动来创造!”
你还不知道如何去感受生活之美吗?那就去劳动吧!
扶满分作文篇4
总有一些老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
回味?老味道
总有一些老味道,是挥之不散的。
那是外婆端上桌前的一碗馄饨。绿的葱,白的皮,热气腾腾的水汽,伴随着外婆絮絮叨叨的话被端上桌前。咬破一点,再一点,慢慢地,慢慢地,各种食材五味杂陈的交集,伴随着温热的汤汁,一点点地渗入舌尖。透过那扇斑驳的玻璃门,看着那金色的夕阳余晖将那有些驼背的身影轻轻包裹。那样的美味是多么令人怀念啊。那一份蕴藏了太多爱的老味道,又是多么值得回味。
回味?老地方
总有一些老地方,是魂牵梦萦的。
那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却成了我的天地。废弃的旋转木马伫在那儿,虽然不能转动了,可孩子们却满足于那绚丽的色彩,在那儿编织着童年最美丽的梦。儿时,常常牵着好朋友稚嫩的小手,走过那段悠悠的石子路,来到那里。踩上踏板,一跃而上地攀上木马。想象中,它竟真的旋转了,在云间腾跃的马张开翅,追逐着我们斑斓的梦去了远方……长大后,望着游乐场里笑靥如花的孩童,才发现此时此刻的我正追逐着那段弥足珍贵的童年和那份弥足珍贵的友谊,只怕是难以企及吧,只是在那老地方的过往,依旧值得回味。
回味?老故事
总有一些老故事,是难以忘怀的。
那是老人口中的往事。老人打开话匣子,用那不紧不慢,不高不低的声调缓缓叙述着,讲光辉,也讲辛酸。一幅锦绣年华缓缓地铺张开来,也许是陈旧了,蒙着尘埃,只是用那不温不热的水洗净了,沁出的仍是那一幅斑斓锦绣。阳光透过枝丫照在老人身上,老人眯着眼,摇晃着木藤椅。想必看惯了那过往烟云,独存那一份淡然吧。谁又说那暮年无美景呢。这样多的老故事,这样多的旧时光,从未真正逝去过,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留给另一代人回味罢了。
岁月啊,你为那些老的事物蒙上金纱。只等待着我们有一天能驻足,回味,会心一笑……
扶满分作文篇5
芭蕾舞演员精彩的单腿飞转,那是力的旋律;健美运动员块块隆起的肌肉,那是力的线条;赛跑健将风驰电掣般的冲刺,那是力的速度。我却独爱那令人震撼的根之力。
一场大雨过后,我家后院的盆景经过雨水的洗涤,格外美丽,片片嫩叶透着爽人的绿 ,隐隐约约还有几缕清香袭来,是含笑吧,我循着香味走去,低头一闻,咦,怎么没有香味?哦,原来是一旁的兰花。
真扫兴,含笑上个星期已含苞待放,为何又迟迟不肯开花呢,我默默地抚弄着绿叶,忽然发现花盆有几道裂缝,是哪个调皮鬼捣的蛋,说不定就是因为这几条裂缝,才使含笑不“笑”呢!
我找来爸爸,爸爸看到好好的花盆弄破了,也很生气,问我是不是有谁将它打破,我也讲不出个头绪。爸爸只好找来几根铁丝将花盆箍紧。
可是几天后,铁丝松了,裂缝也越来越大,爸爸无奈,只得去买了一只新花盆。
搬来含笑,爸爸像往常一样,在花盆底部的洞里一戳,怪了,盆和花却怎么也分不开。我仔细端详着这盆,除了裂缝外,花盆表面已变得凹凸不平,盆口的圆形也变成了椭圆。爸爸索性拿来铁锤,几下子把花盆锤碎了,这下,我和爸爸惊呆了,花盆里全是浅褐色的密密麻麻的根,哪里还看得见得土啊!
谁都能想到,随着枝叶的繁茂,根也在生长,可谁曾想到,当小小的花盆已容不下根的时候,根会挣扎,根会反抗,根会怒吼,花盆变形了,裂开了,这就是根的力量,一种无形的力量。
我喜欢根的力量,我钦佩根的力量,我为这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我想,这俨然象征着中华民族喷薄而出的根之力,一定会在属于它的这片沃土上扎根、伸展......
扶满分作文篇6
“一本好书,就是一道风景。”我忘记这句话是谁说的。可横看世间,怎不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浮华;纵看历史,怎不是王朝落尽,一代又起的变迁。一本书,清新,自然,怎不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
读“诗词”,走进诗人心。
我感悟到陶潜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如,分明看到了南山秋色,一片姹紫嫣红,菊香涌动的风景;感悟到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万丈愁情,分明看到了残春曙色,落红即逝,伊人倚窗,咬唇欲泪之景;感悟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乐观,分明看到了墨色飘逸酒香醇美之中,月影朦胧的景色。
唐诗宋词元曲,为我的漫漫人生路上添了一道外是平仄格调,内含哲思哲理的风景。
读“红学”,走进大观园。
我感悟到黛玉葬花,“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柔情万种,分明看到了泪渍斑斑的湘妃竹,竹上杜鹃啼血,竹下落红净土的风景;感悟到湘云吟诗,手挽青丝口快吐真言的活泼与豪气,分明看到青石板上倩影飞掠惊起碎花碎絮,纷扬起舞的风景;感悟到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都是金玉良缘,只念木石前盟”的柔情与追求,分明看到了怡红院内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怨,黛玉相伴,花冢葬花的爱。
一本《红楼梦》,为我的'漫漫人生路上添了一道外是芳华尽绽,内含爱恨情仇的风景。
读“水浒”,分明看到汗水在一百零八将的胸膛上闪亮,蒸发出凛然正气;读“三国”,分明看到飞沙狼烟,铁马兵戈的血色祭奠;读“简爱”,分明看到她用女性的柔情,诠释自由那样坚定铿锵;读“凡尔纳”,分明看到他丝丝缕缕的科幻色彩,在我们眼前幻化出银白金属光泽和光艳电子纤维缠绕的未来……
一本本书籍,内含一道道风景,或华丽或朴实或恢弘或微渺。装点我的人生之路,更加绚烂多姿。
扶满分作文篇7
天闷热闷热的,一丝风也没有,小区的人们都三三两两来到楼下,有的下棋,有的闲聊,我和妈妈爬山去看月亮。
啊!月亮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个黄香蕉似的。朦胧的`月光,照在大地上,虽然并不很亮,但很柔和、清幽,让人感觉美丽极了!
月亮旁边还有那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它们像是一个个的小棋子,撒在碧玉的棋盘上,又像是无数荧火虫飞上了深蓝色的天空。有的极亮,有的不太亮,有的大,有的小,好玩极了!
这时候郁郁葱葱的柳枝上,飞来几只可爱的小鸟,叽叽地叫,好像在唱着动听的歌。一阵微风吹来,树儿、草儿、花儿都在摇摆,好像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那闪着金光的荧火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飞上天空,仿佛加入星星的行列,给月亮做伴。
好多人都在看月亮。小朋友拍手叫着:“香蕉飞上天啦,香蕉飞上天啦。”叔叔阿姨们说:“真美。”老爷爷老奶奶说:“最美不过月色啊!”所有人都说:“多美的月亮啊!”月亮好像不好意思似的,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啊!好美的月亮,我看得入神了,我在想:天上有嫦娥吗?有玉兔吗?嫦娥还在思念人间吗?玉兔还在捣药吗?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乘神舟飞船去月球访问呢?我正想的入神,妈妈突然拍拍我的肩膀说:“回家了,儿子。”
扶满分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