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书中的内容相融合,创造新的理解,读后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有美篇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佛说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佛说读后感篇1
初识小桔灯,便缘于著名散文家冰心的这篇文章。正如文中所言,桔红的光驱散了黑暗,带来了光明,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前行的路。
今天,在草木葳蕤、万物生长的阳春三月,我们,再见《小桔灯》。
不同的是,这是以《小桔灯》来命名的全国知名作文教育品牌。一身素雅的暗格连衣裙,一头干练不失秀气的短发,一双能洞察人心的眼睛,一张能言巧辩的嘴,一颗热忱执着的心……两天的扎实培训,来自《小桔灯》武汉总部的陈严红讲师以她精彩的讲课,生动的演绎,诠释了《小桔灯》“在快乐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的核心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印象一:快乐无限,生趣盎然。
专业品牌的作文训练,不是第一次,但,却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与作文培训课上生成的快乐亲密接触。“微笑、开放、自在、自然”这是《小桔灯》对授课老师的基本要求。在陈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放下了老师的架子,在“快乐九九表、说相反、做相反、你来比划我来猜”等一系列的互动游戏里,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高声吟诵,放开肢体,放松心灵,重拾烂漫童心,重温缤纷童趣。是啊,老师,就是长大了的孩子。《小桔灯》让我们蹲下来,用爱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快乐。
印象二:设计精妙,科学严谨。
作文难,老师难教,学生难写,这是不争的现实。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上,常常见到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也笔下无神的孩子,也见到因为无教材无教法一到上作文课便一筹莫展的老师们。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小桔灯》的鲜活课堂给了我们启示。无论是低年级趣味日记里的“开心乐园、快乐学堂、梦想舞台、趣味积累”,还是在阶梯作文里的“手提桔灯转转转、点亮桔灯闪闪闪、桔灯引路碰碰碰、桔园飘香乐乐乐、桔园摘果笑笑笑”,一系列充满童心童趣又不失科学严谨的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得同时,开启了通向快乐作文的大门。叹服之余不禁想,这背后为之默默付出智慧和心血的无数小桔灯人,无数的教育前辈和同行们,值得我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此外,《小桔灯》的代言人,不辞辛劳千里之外传经送宝的高级讲师陈严红,也以其开朗豁达,知性优雅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为人师者,必须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必须深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我想,也正因为有了同样的理念和追求,让我们在今日,能有幸相逢,并成为一见如故的知己。
人生若如初相见,而我们,相见恨晚。
谢谢,谢谢冰心,谢谢《小桔灯》。
佛说读后感篇2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地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在她笔下,别有一番风味。
在那个被丑陋规则重重包围的旧中国,呼兰河写满了无奈。那个和萧红年纪相仿才12岁的小团圆媳妇,原本以为在富人家就能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才短短几天,就受尽折磨命丧黄泉。
萧红的童年亦极其不幸,唯有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我听妈妈说有个学校的大姐姐因为学习的压力大,没有快乐自由的童年跳楼自杀了。我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在蜜糖中的我们太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爱,以为自己没有自由快乐,整天在题海中喘不过气来而牢骚满腹。我们来比比萧红,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在她的生活里,有多少委屈、困难,但是她的心里仍给快乐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是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拥有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心去对待,你的天空会一片晴朗。童年不同样,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童年记忆中无论是美好或不美好,都是生命必经的旅程,好好活着,好好珍惜,活出我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佛说读后感篇3
在暑假,我读了《震动》这本书,这本书是作家王巨成写的一本书。主要写了6个少男少女,在山沟里遇到了地震,在互帮互助之下从地震过后的山沟里走了出来。
最感人的有两处,第一处是一位老师,在地震中逃了出来,可是他又冲进去,去救一个每天都逃学的学生,在已经冲进去时才听见有人喊那个孩子没来,可是已经晚了,这证明这个老师是想着孩子们的';第二处是一位老奶奶,为了见到自己孙子最后一眼,竟靠三个土豆坚持了五天,在昏迷中还念叨着自己孙子的名字。
这些都是遭遇地震后的缩影,在书面,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一本需要带手绢阅读的书。这句话不假,我是一个不会为电视剧或书而感到伤感的女孩,带着一次,我却没忍住流了泪。
这是一本好书,此书对心灵的震撼,不亚于一次地震,它会影响你的一生。
佛说读后感篇4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旧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惊诧的。“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的人说“不要紧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却仍然提笔写下百元的药方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出门。鲁迅先生真的是很伟大。
接下来,就是“名医”用大量杂乱的药治了鲁迅前辈的父亲两年,没有医好,就介绍别人来医治。“名医”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为了保全名声不顾病人的死活。
可惜,第二位又是“名医”。依我看来,他满脑子装的不是学问,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后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好小子,有一个推卸责任的泥鳅,居然还有颜面问“对不对?”再看看他们用的`药: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对蟋蟀、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看到这里,我已经快说不出话了。
鲁迅先生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作批判!而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对于社会上游荡、坑蒙拐骗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抵制、禁止他们的发展。而且要从小懂得追求真理、学会看穿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
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佛说读后感篇5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我的脑海中便涌现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小偷是谁?他偷了什么?最后受到了怎样的惩罚?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想要尽快找到答案,并好好地教导他一番。可是当我读完文章,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原来那个“小偷”竟然是一只调皮可爱的小松鼠。
这是一只多么有趣的小家伙呀!它居然敢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大胆地向我要糖吃。过冬前,它未雨绸缪,把家里的领带、手套、围巾占为己有,铺成了暖和的“被褥”,还“偷”走了家里的糖果、面包……备足了自己的`“粮仓”,害得“我们”成了家人的“嫌疑对象”。它还把我们辛辛苦苦摘来的蘑菇当成了自己的战利品,晾晒在家里的角角落落,忙得不亦乐乎。过冬的时候,它居然失去了踪影,藏进了烟囱……这样一个精灵般的“小偷”,喜欢还来不及,我又怎么忍心责怪它呢?
读完文章,被可爱的小松鼠深深吸引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文章中的那一家人,更是从心底对他们升腾起敬佩之情。因为正是有了他们的爱心,他们的宽容,小松鼠才能和他们建立如此和谐的“人鼠”关系,才能像生活在大自然中一样地无忧无虑,以至于成了“小偷”都没被赶出家门,反而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款待”。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珍珠鸟》中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爱,不就能创造出和谐的境界吗?”。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善待动物的爱心,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大家园。
佛说读后感篇6
一天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样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貌。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能够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法:请"云游"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佛说读后感篇7
?三国演义》中群雄汇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多英雄荟萃。他们都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是铮铮男儿。但给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奸诈的曹操。
曹操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聪明伶俐。曾只身刺杀董卓,但失败。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觉得曹操是一个大英雄,敢刺杀当时只手遮天的董卓,为民除害。虽然失败了,但他沉着冷静,及时想办法脱身。
后来,他与陈宫一起逃命,在吕伯奢家中借宿,可曹操疑心太重了,竟以为吕要杀他,结果杀光吕伯奢全家,还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以至于陈宫认为他不是良人,分道扬镳。
他和刘备青梅煮酒,曹操很霸气地说:“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刘备吓得筷子都掉了,而曹操却是笑,面色如常。试问天下有几人能有曹操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呢。
在关羽执意要离开时,他并没有追杀,而是放走了他;当袁绍认为献帝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废物时,曹操早就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计策,成功拿下汉献帝;他还割发代首严格遵守军纪,取信于军;还有杀粮官、战袁绍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南征北战,最后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因奸诈获得一次次的胜利,也因狡诈遭到世人唾弃,为人不齿。但我认为,在那样的乱世之中,有多少能干志士都死于非命,曹操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聪明才智,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并且一步步、一点点爬上高位。
他坦率,不比那些打着真人君子旗号却野心勃勃的人;他狡诈,不比那些自已为聪明目中无人的人;他狠毒,不比那些暗地里暗算别人的人。
我欣赏曹操的性格,虽然猜忌奸诈,但他很聪明懂得审视时度、很直率不像刘备装仁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做作,这样的他更显真实。
曹操,是成功的政治家,是奸诈的枭雄。
佛说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